人口流动与城乡居民收入的内在联系浅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提要] 从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统计数据分析,能够发现我国人口流动的规律与城乡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差距变动趋势在某方面的规律性。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各省份的人口数量有着明显的差距。再从经济发展角度来看,北上广地区虽本地户籍人口并不是最多的,大量中西部省份劳动人口往发达地区迁移,这成为一个研究GDP、CPI、PPI等一系列經济指标的不可忽略的因素。本文就是以其为研究对象,分层剖析人口流动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并探索缩小差距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人口流动;城乡;差距;收入分配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年11月14日
一、我国流动人口与城乡居民收入现状分析
(一)流动人口现状。国家统计局有权威数据显示,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基数的数值从1995年的29.9%上升到2017年的58.5%,其中2010~2017年比重增幅跨度越来越小,由51.3%到58.5%。但1995~2010年城镇人口数量直接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快速增长,相对应可知,农村人口则是以相同的速度迅速下降。无疑让我们更为关注流动人口的内在联系以及所产生的“蝴蝶效应”的巨大影响。通过大量数据检查和搜索,可以得知我国流动人口规模在1995年为70.7百万人,此后至2015年,每年以大约900万人的增长量增加。从2015年至今才有所稳定,甚至流动人口规模有所减少,但减少量仅为100万人左右。就目前人口流动特点,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下,虽有部分农村人口回乡工作,也有大学生选调回村建设,但是仍逆转不了流向城市的人口大潮。
(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近5年来,即从2014年到2018年的统计数据来分析,分别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这三个方面具体阐明。2014年整体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0,167.12元,到2018年为28,228.05元,每年同比增长为9.0%左右;201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8,843.85元,到2018年增长为39,250.84元,平均每年同比增长约为8.5%;201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88.88元到2018年增长为14,617.03元,平均每年同比增长约为8.9%。由此可见,城镇居民能够每年拿到手且自由支配的收入,无论是5年前还是现如今都大于农村居民通过合理劳动切实得到的报酬。2018年居民在城市与农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为2.69,比1956年下降0.64,比2012年下降0.19。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省份比最低省份的收入多1.33倍,比2000年下降了0.17。2018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省份比最低省份的收入多2.45倍,比2000年下降了0.74.城市高物价意味着必须有与之相匹配的高收入,所以在一定区间内的城乡收入差是合理且正常的,毕竟城市居高不下房价是居民不可忽视的生活硬条件。
(三)流动人口方面存在的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进一步加大,我国从深圳经济特区的成功吸收了良好的经验,从东部沿海地区到中部和西部内陆地区采取各种政策,以刺激经济的加速发展。但就近十年来看,很明显中西部地区在总体上还是落后于东部发达地区。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人口流动的限制,劳动力的束缚让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东部地区很难大规模发展,而在东西部地区却可以。由于这些产业大部分都是靠廉价劳动力支撑起的,所以并不能促进高新科技产业的发展,也就带动不了本地产业结构改革升级,这样平均到每个劳动者所获得的经济报酬也不会高。
从就业方面来看,2016~2018年乡村就业人员年均增长率约为2.80%,城镇就业人员年均增长率约为5.0%。2018年城镇就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口的比例比上年同期增加约5.61%,2018年乡村就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口的比例比上年同期增加约2.81%。另外,2018年约有43,420万城镇就业劳动力和34,170万乡村就业人员,而2016年约有33,710万城镇就业劳动力和25,390万乡村就业人员。可以发现,就业人口在城乡间流动变化,城镇就业人口和乡村就业人口之间要想保持稳态平衡,就需要合理的就业政策因势利导,不断地随着经济增长升级的大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许多农村人口单方面向城市转移且转移的不彻底,且多年来很难下降。按照正常经济发展规律应该是有差距就会引起流动,有流动就会出现趋同,显然我国城乡的发展和一些发达国家的情况是不同的。在发展中国家“半迁移”现象还是很普遍的,在一定程度上土地约束了农村居民想彻底成为城市居民的愿望,无论是城市去搞不下的房价还是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的分红,都牵制了农民迈向城市的步伐。
二、人口流动对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作用机理
(一)资源分配量效应。廉价的劳动力是有限资本追逐的对象,正是由于资源是有限的,所以人力资本可以促进经济迅速发展。大量的人力资本流入城市给城市的经济发展添砖加瓦,促进城市各方面的改革更新,给资本运作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同时使各行业从业者的劳动报酬得以进一步提高。社会养老体系的完善、税收制度的优化,让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有了很好的保障。相比而言,因为劳动力的外移,没有了人力资本的支持,即使有地方政策性扶持,发展的很多目标也很难实现。
(二)收入效应。我国一直以来都重视从五个维度来提高农村居民收入,个人、家庭、学校、社会、政府都积极参与地区、阶层、行业等各群体的经济资源的分配。人才接踵而至涌入城市一项重要的吸引力就是城市报酬无论在精神上还是物质上对于人们的需求满足度来说普遍比农村高。城市化越大亦或人口流动越频繁,城乡之间的差距在收入方面就会越小。相对应的收入差距也会随之而减小,就目前的经济发展形势和就业形式来看,通过疏通城乡之间人口流动的阻碍来增强城乡之间的沟通联系,让城市带动乡村的发展,发挥城市的涓滴效应,缩小极化差异,使收入在城乡平衡。 (三)财富效应。随着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群众也在不断地努力工作中有了一定的资金积累,大量的农村劳动者会选择在城市开设店铺、投资企业、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等一系列财富积累活动。当发现资金在城市的來源多渠道化时,农村迁移到城市的居民只会越来越多。农村居民甚至可以购买城市商品房进行投资或居住,都有升值的可能。当体力劳动变成脑力劳动或者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时,农村人口获得的收入报酬在城市递增就显而易见。另外,政府不断地放宽农民工子女在城市上学所需条件,也会促使进城务工人员在城市定居的趋势。
三、人口流动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
(一)充分发挥劳动力的作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们国家在财政支出中偏重点不同,加大对高新科技产业的投资力度的同时加强对社会的基础建设的支持。每一个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生产者,显而易见,城市的产业升级由劳动者创造,更好的区域发展也进一步吸引了周边欠发达地区的劳动力。出现了乡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社会必然现象,市场的自我调节固然重要,但政府的管控同样不可松懈,只有切实抓好经济运行方式,加强宏观调控,将人口流动的规律完全掌握。
(二)增强乡村企业自身发展巩固劳动力。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小城镇有了明显发展,镇区逐渐规模化,从业人口的集聚地更能体现经济发展的特点。从源头出发,以全方位的产业内容为动力,例如发展当地特色饮食文化、修建自然风貌的休憩场所、鼓励新创意落地生根等方式。只有各行业中中小型企业呈现井喷式增长,才能更好地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目前,国家着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强化改革力度,去杠杆、去库存就是为了刺激市场需求,加快资金流动,提高经济活力,在各地区形成平衡的经济发展模式。
(三)农村人口与城市人口的双向交流。在刚刚过去的2018年,国家通过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促进社会分配公平并且国家财政通过转移支付、基金捐赠、扶持偏远地区地方性经济建设等一系列措施帮助低收入人群。为了最大限度提高农民的收入,政府从粮食补贴和土地承包优惠方面都给予了资金支持。但是要想从根源上缩小贫富差距,仅依靠政府帮扶是不切实际的。必须要让落后乡村的每位居民提升自身的能力,大力推动产业发展才会实现共同富裕。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农村网民和城市网民的距离被进一步拉近,这也为缩小城乡差距提供了解决方法。先进的生产机器让农业耕种机械化,减少了人力资本的投入,缩小了经济成本,农业产品可以通过互联网渠道得以成功售出并且节约了销售成本,拓宽了销售途径,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满意的服务。由于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各地区农产品的供给和需求每段时间都会有差异,所以丰收地区的粮食产量可以调配给需求量较大的地区,同理产品产量小的地区可以与其他地区成立农贸区,充分利用各项可以凭借的渠道实现供求平衡,从而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近年来,我们一直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不忘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提高农村人口就业率就成为了一个能够反映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农村地区可以大力发展当地的特色文化,使之成为旅游景区来吸引城市人口往农村地区流动。恰当运用现代化建设方式,促进当地经济格局新形态发展,是农村经济拔高的起跳点。我们都知道,仅仅单方面的人口流动是不能实现最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的,所以就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实现城乡之间双向交流。
四、结语
人口流动无论是从东西部来看,还是从各省市、各地区来看,现阶段我国已经进入人口流动的高潮期,一定范围内的人口流动会缩小地区之间的差异,促进经济地区一体化,有利于经济体系建设,加大各行业创新力度,促进资本在各地区的流动,达到供求平衡,经济循环运行。
主要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8.
[2]李先贺.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现状、影响与对策研究[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9(8).
[3]李文斐.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1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1091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