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时代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现状及国际竞争力的提升路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金融服务行业的国际化发展如今已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作为我国服务贸易新的增长点,金融服务贸易对我国资金跨国流动效率及国际贸易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金融行业的国际竞争力还有待提高,其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优化。通过对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发展现状的分析和研究,发现金融服务贸易当前存在发展不平衡、专业人才匮乏、国际竞争水平较低和开放性有限等问题,并对其发展和改善提出相应建议,以便为我国金融行业发展及服贸政策制定提供支持。
   关键词:金融服务贸易;贸易水平;国际竞争;开放性金融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世界各国经济之间的联系越发紧密,而服务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也日渐提升,成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竞争的重要领域。同时,在网络信息化技术的推动下,服务贸易的覆盖范围及规模也在快速扩展。2018年,我国服务出口2614亿美元,同比变动14.6%,出口增速连创新高;服务进口5144亿美元,同比变动10%。服务进出口规模位居世界第二位,约占我国当年对外贸易的17.22%,且出口增速远高于进口,我国已由传统贸易大国逐渐迈向服务贸易大国。对于国家经济和金融业发展来讲,金融服务贸易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由于我国金融服务贸易仍处于发展初期,在我国服务贸易中比重仍然较低,2018年占比仅为0.70%,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距离,存在国际竞争力不足,服务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等问题。因此,基于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本文对如何提升自身国际竞争力,减少同发达国家的差距而提出一些建议。
  一、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一)金融服务进口增速放缓,逆差情况得到改善
   我国改革开放初期,金融服务贸易主要是为了吸引更多的外资,而国内金融服务机构数量少且很少开拓国际市场。在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对外贸易中,进口贸易占比较大。随着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不断发展,其规模从2000年的1.78亿美元上升到2018年的54亿美元,增长29倍多,总体呈波动中增长态势。2018年,我国金融服务贸易仅占服务贸易总额的0.70%,但从增长速度而言,2000年到2018间的年均增速达到34.4%。
  从金融服务贸易规模来看,贸易规模除2007、2008、2011年有所下降以外,整体规模呈不断增长态势。从金融贸易净额来看,2000-2015年期间总体呈贸易逆差状态,2006年贸易净值达-7.46亿美元的历史峰值。自2015年起,金融服务贸易逆差额呈逐渐缩小态势,随后三年实现了连续三年的贸易顺差。从金融服务贸易增速来看,2000年到2018年期间整体呈现前期平稳增长、后期快速增长态势。其中,进口增速整体同出口增速相似,在2007-2008年出现同时下降态势,而2010年到2018年进出口规模呈现出先扩大后缩小态势,而进口增速下降,并逐渐实现贸易净值正增长。
   相对于美国等发达国家而言,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存在服务水平较低、产品竞争力较弱等问题。国内金融机构涉足国际竞争历史较短,国际业务范围有限,且承接业务大多是附加值较低的低端产品,而其服务水平和竞争能力同国际金融服务机构还有较大差距。另外,随着中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增长,我国的高端产品和业务市场需求也日渐增长,而在国内机构难以满足这一需求的情况下,只能通过金融服务贸易进口来解决,这也是我国贸易出口净值长期为负的主要原因,并从侧面反映出金融服务业发展较为落后。
   自我国入世以来,尽管金融服务贸易出口规模远低于进口,但一直处于稳定增长态势。从金融服务贸易出口规模来看,2000-2018年的年均增速为22%,由1.86亿美元增至82亿美元,除2002、2004、和2015年以外,均呈现正增长态势。同一时期,进口年均增速仅为9%,除2009和2015年以外,均保持正增长态势。如今,我国出口增长速度已逐渐赶上进口,逆差情况也逐渐改善,金融服务行业也逐渐走向健康发展。
  (二) 贸易占比不断增长,提升空间较大
   在我国服务贸易总额中,金融服务贸易虽总体占比较低(除保险贸易及相关业务),2015年占比仅为2.5%,这说明中国金融服务行业虽在规模上有所扩大,但在整个服务贸易行业中的竞争力仍有所不足。首先,从金融服务贸易规模的变化来看,其贸易规模在波动中不断增长。依照入世承诺,我国近年来逐步开发金融市场,而金融服务贸易规模快速增长,由2000年的1.78亿美元增至2018年的54亿美元。但由于中国金融业仍位于起步阶段,存在稳定性较差,贸易规模的增长波动幅度较大等情况,其跌幅在2015年达到52.48%。而2010年则有152.30%的涨幅。其次,从贸易比重变化来看,金融服务贸易在我国服务贸易及进出口贸易中的所占比重也呈总体增长态势。在我国服务贸易构成中,金融服务贸易的地位在逐步提升,其占比由2000年的0.27%增长到2018年的0.70%,累计增长2.6倍。但在此期间,金融服务贸易在服務贸易中的比重并非稳定上升,在2000年到2009年间整体呈上下波动态势,除2006年增幅达到137.16%,占比达到0.54%之外,服务贸易占比整体低于0.5%。2010年到2018年期间,除2011年和2015年出现显著跌幅之外,其余年份均呈正增长态势,且服务贸易占比在下跌次年就迅速回升。
   (三)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
   近些年来,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出口额保持快速增长,而进口额则相对放缓,而其贸易总额和地位也稳步上升,但国际竞争力水平仍有待提高,金融市场发展仍然不够稳定,其国际竞争力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距离,而国际市场份额占比较低。
   由表1数据可知,从国际竞争力水平来看,我国同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呈两级分化的特点。西方发达国际金融服务竞争力大幅领先于我国,特别是英美两国的国际市场份额占比较高,两国占比之和达到40%左右,这显示出英美两国在国际金融服务贸易市场上巨大的影响力。具体来讲,美国的国际竞争力主要在于其在世界贸易市场中的主力地位,而英国则是由于其是传统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这些都有力促进了两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相对而言,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占比未超过1%,这主要在于我国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地位同英美两国相距甚远,反映出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较低。   二、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业结构有待优化
   近些年来,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发展新阶段。在我国2018年GDP总量中,第三产业占比52.16%,增加值约为70960.6亿美元,从而成为国家经济快速增长的新驱动力,其经济主导作用也在不断增强。同期美国第三产业增值达到16.5万亿美元,高于中国2018年GDP总额,约占其GDP总额的80.6%。由此可见,中国服务贸易虽然在快速增长,但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相距甚远,其产业结构仍需做进一步的优化和调整。目前,我国服务业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中。而在金融服务业中,知识及资本密集型产业已成为推动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与之相比我国金融行业还相距甚远。
   (二)国际化金融人才匮乏
   我国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但具备国际化能力的金融专业人才却较为匮乏,且金融人才的培养模式也难以满足我国金融服务行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另外,金融行业内人员流动性较大,面对薪资丰厚且激励机制更加完善的外资金融机构,我国金融进口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相对落后、激励及上升机制有待完善,这就进一步造成了高端金融人力资源的不断外流。
  (三)金融服务创新能力较弱
   通过金融服务的不断创新,不但能提升金融服务运行效率,降低经营成本、资产规模需求及增加行业利润,还能够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贸易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西方发达国家金融服务行业历史悠久,不但有着雄厚的基础和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而且其经营管理机制较为科学,如花旗集团、德银集团等国际性金融机构的管理体制和创新能力都位居世界前列。相对而言,我国金融行业总体创新能力有限,这主要是因为国内金融监管更为严格,缺乏一定的灵活性,以致于金融创新的成本相对高昂。同外资银行相比,以我国四大行为首的中资银行的金融产品整体层次较低,基本仍位于简单模仿的层面,其创新能力较弱,且管理理念相对落后,存在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四)金融服务贸易开放性不足
  从国内外服务贸易市场份额来看,我国金融贸易出口占比都较低,但整体呈上升态势。从中国服务贸易市场来看,金融服务贸易出口占比由2000年的0.66%上升到2018年内的3.15%,其中2013年达到3.47%的历史峰值;从世界服务贸易市场来看,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出口长期位于2%份额以下,其中2012年才超过1%的市场份额。另外,金融服务贸易进口在国内外服务贸易市场所占份额都相对较高,其国内占比均值达到7.3%,而出口国内占比均值仅为1.79%。由此可以看出,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远低于国外竞争对手,而金融服务贸易实力同国外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
  
  三、中国金融服务贸易的提升途径
  
  (一)协调各产业支持,促进金融服务业发展
   从国际贸易的层面来看,传统货物贸易增速已落后于服务贸易增速,而金融服务贸易不但是当前世界各国经济竞争的焦点所在,同时也是金融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所在。中国应紧跟世界发展趋势,利用当前世界产业转移的新趋向,积极推动服务业的发展,特别是金融服务等新兴利润增长点。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各个产业之间的联系也日渐密切,而金融服务业也需要在其他产业的支持下才能稳步发展。中国既是全球贸易大国,也是制造业大国,其进出口贸易中的结算、运输、保险等环节都属于金融服务的业务范围。中国应利用自身国际货物贸易的比较优势,为我国国际金融行业的发展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同时,金融服务行业要加强同其他产业之间的交流互动,以便为我国金融服务行业和金融服务贸易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二)健全金融服务人才培养机制
   人才资源是金融服务业的核心推动力,尤其是具备国际化能力的复合型金融人才。所以,我国应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及知识理论,不断完善国际化金融行业人才培养体系,着重培养具备专业理论和实践经验,拥有跨文化沟通能力、能够合理运用国际金融体系标准的高端人才。首先,应根据我国金融机构实际需求来调整高校课程设置,通过金融知识的跨学科交融来培养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专业人人;在校培养期间,高校应注意营造良好教育环境和氛围,并通过短期、中长期等培训模式,为金融服务行业培养出不同层次的金融人才;引进国外具备先进经验的人才,以便于吸收其理论知识和先进管理经验;金融机构应努力营造良好企业文化氛围,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标准,从而不断提高我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水平,为中国金融业的不断发展提供人力支持。
  (三)加强金融创新能力和风险管控
   目前,金融自由化已经是世界金融发展的主要趋势,而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是金融机构国际化竞争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国内金融行业普遍存在金融服务水平低、金融服务结构单一等问题,以致于严重影响到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相对于西方大型跨国金融机构而言,国内金融机构在产品创新、理念创新方面还有着较大的差距。所以,为提升我国金融产品及金融服务的国际竞争力,国内金融机构应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和理论知识,从金融产品的创新研发等方面着手,在基于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基础上,深入了解客户对金融产品的差异化需求,对自身金融产品和服务做合理化创新。另外,金融机构应在营造良好用户体验的基础上,通过网络化、信息化技术为消费者提供便捷化、定制化的服务,以进一步健全金融服务模式,提升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在世界上的竞争力。
  (四)促进金融服务贸易开放
   在国家“走出去”战略的支持下,国内各个金融机构应根据自身发展实际,积极拓展海外业务范围,这既是我国的入世承诺,也是国内金融业逐渐走向开放的选择。为推动金融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我国逐渐放开了对资本账户的管制力度,还不断增加自贸区建设的数量,这也有力推动了我国金融行业的自由化。但金融自由化并不是完全放任,政府应从战略角度出发,推动我国金融行业海外业务范围的不断拓展,而金融机构则要从新产品的研发和创新、接轨国际化标准等方面,积极拓展金融业务新领域,并通过自贸区的建设逐步实现金融服務贸易市场的对外开放,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在国内金融行业逐步国际化的进程中,各个金融机构在过去的分业经营模式的基础上,逐步向混业模式转型,这难免提升了对其监管的难度。所以,在接轨国际监管标准的基础上,要着眼于我国实际情况,逐步健全金融监管标准体系;各个监管主体间要通力协作,通过强制信息披露制度的不断完善,确保金融业的健康发展;金融机构应积极开展内部管理机制改革,利用网络信息及大数据技术健全网络监管体系;建立和完善风险应急防范及管控系统,坚决惩治各种违法违规行为,确保金融市场秩序的稳定和安全。
   参考文献:
  [1] 江暮红. 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分析与建议[J]. 改革与战略, 2017(7):102-104.
  [2] 王征洋. 优化我国对外金融服务贸易探讨[J]. 宏观经济管理, 2017(6):64-67.
  [3] 黄满盈, 邓晓虹. 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比较分析[J]. 经济研究参考, 2018(31):5-18.
  [4] 肖瑶.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金融服务贸易面临的风险及发展策略[J]. 对外经贸实务, 2019 (3):75-78.
  [5] 柯建飞, 于立新, 裘莹. 提升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J]. 宏观经济管理, 2017(7):47-52+74.
  [6] 程大中, 郑乐凯, 魏如青.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再评估[J]. 世界经济研究, 2017(5):85-9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1122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