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团队知识分享行为研究综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知識经济时代,有效的知识管理是企业获取成功的关键,而知识分享则是成功的知识管理的核心。现梳理了知识分享的相关概念,并系统归纳了团队知识分享研究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知识分享未来研究的方向,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团队;知识;分享行为;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F27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20)02-0144-02
   知识管理的一般流程包括七个活动:创造、定义、收集、采用、组织、运用及分享等阶段(Arthur Andersen, 1999),这些知识管理活动的执行上,以“知识分享“(Knowledge Sharing, KS)最为困难(Ruggles, 1998),而在实务上,知识分享也是知识管理最重要与最核心的议题;换言之,团队知识管理推行的成败与否最重要的核心议题乃是团队知识分享。
   一、知识分享的概念
   Purser与Parmore(1992)定义知识为“用以制定决策用的事实、基模、概念、意见和直觉的集合体”。Nonaka(1994)认为知识是一种有价值的智慧结晶,可经由资讯、经验心得、抽象的概念、标准作业程序、系统化的文件、具体的技术等方式呈现。
   知识分享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概念上的知识分享,是指包括知识转移、知识扩散、知识传播等在内的所有知识活动和过程,这些知识活动和过程能够缩小个体与个体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或组织与个体之间的知识差距(谭大鹏,霍国庆等,2005;林慧岳,李林芳,2002)。狭义的知识分享,是指个人在特定环境(例如社会环境、组织环境或团队环境)中,通过有意或无意地接触其他个人或组织,以便知识从自身转移给他人或组织,并以原始或全新的形式而被他人拥有和使用(IPE,2003;杨玉浩,龙君伟,2008)。
   二、知识分享研究的理论基础
   经过对文献资料的阅读研究发现,知识分享研究中所采用的理论视角主要包括理性行为理论、计划行为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社会资本理论、社会网络理论、社会认知理论。
   (一)理性行为理论(TRA)
   Constant等人(1994)以理性行为理论为基础,找出知识分享中态度与主观规范的前导因素:利己主义、互惠、工作经验、工作训练。Bock & Kim(2002)使用TRA找出影响知识分享行为态度的前导因素,如期望报酬、期望关系、期望贡献以及主观规范的前导因素:组织气候、自主性、亲密性、创新性、公平性。Kolekofski &Heminger(2003)使用 TRA 来探讨知识分享态度的前导因素:资讯相关的信念(资讯的型态、数量与价值)、人际间的信念(其他人的接受度、利己主义、互惠)、组织的信念(组织规范、利社会行为转换)、任务的信念(关联性)。Bock等人(2005)以 TRA为基础,找出影响知识分享态度的前导因素:期望外在报酬、期望互惠关系、自我价值感受、组织气候。
   (二)计划行为理论(TPB)
   为了增加 TRA 的预测能力,Ajzen & Fisnbein(1980)在原有的影响行为意图的行为的态度与主观规范两个方面外,在考虑现实生活中的限制可能会阻碍意图的形成以及行为执行的基础上,另外加入了认知行为控制一项,提出了计划行为理论。
   行为意图是指个人想从事某种行为的主观机率(Fishbein&Ajzen,1975)。个人对某一行为的意图越强,代表他越有可能去从事该行为。Fishbein&Ajzen (1980)的研究认为,态度是指一个人对人、事、物或行为所抱持的正面或负面的评价,反映了个人对人、事、物或行为的好恶感觉。态度会影响行为一直是许多行为研究学者一贯的立场(Robbins,1993)。Heberlein&Black(1976)认为态度与行为越是具体特定,则其间的相关程度越明显。如果团队中的成员认为分享知识的感觉很好,即对分享知识这一行为持正面的态度,那么他分享知识的意愿会越强。行为的主观规范是个人于执行某一行为时,认为其他重要关系人是否同意他的行为 , 也 就 是 指 个 人 从 事 某 一 行 为 所 预 期 的 压 力( Fishbein&Ajzen , 1975 )。Ajzen&Fishbein(1980)认为,行为有时候会受社会环境压力的影响,大过这个人态度的影响。个人认为自己具有执行行为的能力,或拥有执行行为相关的资源或机会越多时,则他对执行该项行为的控制认知越强(Ajzen,1989);当人们认为缺乏能力、资源或机会去执行一项行为,或过去的类似经验让他感到执行行为困难时(即当认知到行为控制力低时),他们就不太可能有很强的意图去执行此项行为(Ajzen,1985)。如果团队中某一个人可能认为知识分享会带来好处,领导者也希望他进行知识分享,但他并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他就不太可能进行知识分享。
   (三)社会交换理论(SET)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讲,社会交换理论是使用最广泛的处理行为、情感、产品和交流等人际交往的模型(Blau,1964)。根据社会交换理论,团队中的知识分享行为实际上是人际间的一种互动过程,知识分享中交换的双方其实就是进行资源的交易,只是所交易而来的报酬视交易双方需求而定,且报酬形式并不一定相等。付出者并非以眼前可能得到的利益为主要考虑,而是预期未来对方会以某种形式进行回报当作回馈,又或是得到对方的知识分享。例如,Wu 等(2006)基于社会交换理论,探讨虚拟团队中知识分享的关键影响因素。
   (四)社会资本理论(SCT)
   一个团队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创造、分享、转移显性和隐形知识的社会共同体。知识管理的主要目标就是将个体知识转化为团队知识(Li, Montazemi, & Yuan,2006)。许多学者认为,社会资本有利于知识分享。社会资本是一种关系资源,可被划分为三个维度:结构、关系和认知。结构维度包含社会和网络关系(Granovtetter,1992),主要测量网络类型、密度、联结和层级(Tichy,Tushman,& Fombrun,1979);关系维度描述的是人与人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信任程度,规范、责任、信任和认同感会提升成员朝着集体目标努力的意识;认知维度是指团队中促进个体对外表现一致特征的资源,主要体现为团队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共同语言和共享愿景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1360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