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感觉寻求和青少年的行为研究综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感觉寻求是个体寻求多变、新异、复杂、强烈的感觉和体验,并且采取生理、社会、法律、经济方面的冒险行为来获取以上体验的人格特质。研究者们围绕感觉寻求与心理、行为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感觉寻求是一种重要的人格特质,当前在感觉寻求的界定和评定、影响因素、神经基础以及感觉寻求对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影响等领域,已经涌现出不少研究,得到了一些有价值的结果或结论。从而为青少年感觉寻求的调控和问题行为的预防、干预提供科学的基础和有效的方案。
  关键词:青少年;问题行为;感觉寻求
  1、引言
  随着科学日新月异的发展,影响人的各种刺激逐渐增加,有些人热衷追求体力和精神方面的刺激,具有较高的唤醒状态;有些人则信赖确切可靠和风险性小的事物,具有较低的唤醒状态。对刺激的这种需求被称为感觉寻求,它是一种社会动机,同时也是一种人格特质,人与人不同的刺激需求正是感觉寻求特质的差异所在。近年来,中国青少年网络成瘾等问题行为的发生呈愈演愈烈之势。全世界范围内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研究者都已经逐渐意识到,感觉寻求是对问题行为具有良好预测能力的一种核心指标,并开始就感觉寻求的界定与评定、感觉寻求产生的心理和神经基础以及感觉寻求影响问题行为的具体机制进行初步探讨。尽管相关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感觉寻求这一人格特质作为促使问题行为形成的重要因素,其在青少年群体中所获得的关注仍远远不够。因此,深入探讨感觉寻求的发生发展及其对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影响机制,对于科学预防和有效控制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发生和危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2、何为感觉寻求
  对感觉寻求进行科学的界定和评定是深入研究该领域相关问题的前提。Zuckerman最早提出了“感觉寻求”的概念,将其定义为“一种对多变化的、新异的、复杂的和强烈的感觉和体验的寻求,以及通过采取生理的、社会的、法律的和经济的冒险行为来获得这些体验的愿望的人格特质”[1]。随着Zuckerman 及其团队研究的不断深入,他们编制的感觉寻求量表已经进行了六次修订,目前国内外使用最为广泛的是其第五版的感觉寻求量表(SSS-V)[2]。SSS-V采用迫选法要求被试作答,共40个条目,可分为四个分量表,这四个分量表根据项目类型分别描述为:兴奋与冒险寻求、体验寻求、去抑制以及厌倦敏感性。尽管 SSS-V被当作感觉寻求特质的标准评定工具在很多领域得到较广泛使用,但与此同时也受到了一些批评。例如,存在条目过多、迫选法造成被试作答的繁琐、很多条目涉及酒精和药物使用等具体的问题行为等缺陷。
  3、感觉寻求的影响因素
  最近几年,不少研究者在感觉寻求概念发展的基础上,开始从生物遗传和环境因素,分析感觉寻求发生和形成的具体机制。
  感觉寻求和大脑神经递质(5-羟色胺、多巴胺)的活动有关。高感觉寻求者在面对新异刺激时会表现出低回避,大脑5-羟色胺表现出更低的皮质醇和沁乳素水平[3]。感觉寻求和多巴胺神经递质活动性之间为负相关,能影响多巴胺对个体进行冒险行为的控制作用[5],感觉寻求低的人在行为选择时会更多受多巴胺类药物的影响[6]。个体的感觉寻求与生物系统的其他代谢物有关,如肾上腺素、性激素、单胺氧化酶。感觉寻求和肾上腺素的分泌显著正相关;Gerra等发现健康男性的感觉寻求水平越高,肾上腺素分泌水平越高[7]。感觉寻求和单胺氧化酶水平显著负相关;Carrasco等发现专职斗牛士有更高的刺激冒险寻求得分和更低的单胺氧化酶水平[8]。
  Feij和Taris第一次系统性地就家庭环境中的重要变量对感觉寻求的影响开展了研究,发现出生顺序、家庭成员数量、父母宗教信仰情况等因素和感觉寻求间不存在直接联系,但是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显著正向预测后代的感觉寻求水平。研究还指出,个体经历越少的父母关心、越多的父母控制,到了成年阶段就会具有越高的感觉寻求,出生顺序、家庭大小、父母宗教信仰等家庭环境变量还能够通过教养方式的中介作用于个体的感觉寻求水平。也有研究就同伴环境和学校环境层面因素对感觉寻求的影响进行了分析,Rice等发现同伴的感觉寻求水平能够直接影响青少年自身的感觉寻求水平,进而导致更多的物质使用行为发生。
  4、感觉寻求和青少年问题行为
  感觉寻求是影响青少年问题行为的重要风险因素。要想更好地预防或干预青少年的问题行为及其危害,就必须在明晰了感觉寻求水平的“来龙”—-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分析感觉寻求的“去脉”—-问题行为。因此,不少研究探讨了感觉寻求与网络成瘾等问题行为的关系。
  一项关于感觉寻求和网络成瘾的元分析指出,感觉寻求总分及四维度与网络成瘾呈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在0.09—0.35之间,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相关程度高于非中国背景。感觉寻求能够通过影响非适应性认知进而影响青少年病理性网使用。郭碧味等基于生物-社会-情感理论,揭示了感觉寻求通过提升青少年对网游玩家的正面社会印象促进其对网络游戏的积极情感联结,进而影响网络游戏成瘾。感觉寻求是网络成瘾的重要人格影响因素,能够预测网络成瘾。葉宝娟等在对工读生的调查中发现,在压力性生活事件的调节下,感觉寻求会影响工读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PIU);随着压力事件增多,感觉寻求对工读生PIU的促进效应会更加显著。感觉寻求会正向影响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它通过提高青少年对网络游戏玩家的正面社会印象促进其对网络游戏形成积极情感联结,导致网络游戏成瘾。
  参考文献
  [1]  M.F.Russo,B.B.Lahey,M.A.G.Christ,et al. Pre-Liminary Development of a Sensation Seeking Scale for Children.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1991,12:399—405.
  [2]  陈丽娜,张明,金志成,等.中小学生感觉寻求量表的编制与应用.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22:103—108.
  [3]  王洁,陈健芷,杨琳,等.感觉寻求与网络成瘾关系的元分析.心理科学进展,2013,21:1720—1730.
  [4]  叶宝娟,刘建平,杨强.感觉寻求对工读生病理性网络使用的影响机制.心理发展与教育,2014,30:96—104.
  [5]  郭碧味,胡谏萍,张秋艳,等.感觉寻求与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社会印象和情感联结的链式中介作用.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84—89.
  [6]  李董平,张卫,李丹黎,等.教养方式、气质对青少年攻击的影响:独特、差别与中介效应检验.心理学报,2012,44:276—27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05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