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患者医疗方式选择现状的行为经济学解释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为探讨我国现阶段的医疗方式选择现状,将医疗方式划分为专业医疗、不医疗和自我医疗三类,通过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数据统计进行辩证分析,建立患者在进行医疗方式选择时的心理机制,从行为经济学理论出发构建我国居民在患病时医疗方式选择的前景理论模型,通过风险偏好、参照依赖和敏感性递减多角度分析我国居民在进行医疗方式选择时产生行为偏差的响应机制,并为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和使用提出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医疗方式;决策选择;行为经济学;前景理论;博弈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07-0042-04
引言
在中国现阶段的卫生服务发展进程中,居民在患病之后的医疗方式选择有三种,分别为不医疗、自我医疗和专业医疗。在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中,患病与否所查看的指标为两周患病情况,即满足:一是因疾病或损伤去医疗卫生机构就诊,二是为疾病或损伤有过服药物或其他辅助性物理治疗,三是因身体不适而休工、休学或卧床休息1天及以上的情况,以上任何一种情况即为患病。针对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中患病的定义,两周患病者在两周内的治疗方式包括:两周内就诊、自我医疗、未治疗。两周内就诊指因疾病或损伤在两周内去医疗卫生机构就诊及专业医疗;自我医疗指调查两周内未就诊,自己进行了治疗,如服药、理疗等;未治疗指两周内未进行任何的治疗。
行为经济学是一门将心理学与理性经济学融合起来的学科,卡尔·布鲁内认为,“经济人即会计算、有创造性并能获取最大利益的人,是进行一切经济分析的基础。”即在他看来,所有非理性的行为都是不存在的。而行为经济学与之不同的是认为非理性为人类的本能,人类在进行选择时是会有既定偏好的。前景理论解释了生活中背离理性的现象,即在某种情境下,因为预期与特定条件,特定的个人行为偏好,再加上未来的不确定性,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决策。
居民在患病后进行医疗方式选择时,也存在主观偏好性,基于这种现实情况,本文从行为经济学视角出发,探寻患者在进行医疗方式选择时的心理机制,构建患者进行医疗方式选择的前景理论模型。
一、我国医疗方式选择现状
在第五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中,我们可以发现,从1993年以来,居民两周患病率持续增加,而近五年增幅较大,从2008年的18.9%到2013年的24.1%,上涨了5.2%。在医疗方式的选择上,我们可以发现,医疗方式单纯地分为到医院就诊,自我医疗和不医疗(如表1所示)。而1998—2003年,自我医疗比例大幅上涨,从1998年的28.5%到2003年的35.7%,上涨了7.2%。而从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开始,其将医疗方式划分得更加详细,即分为两周前就诊,延续两周前就诊及在调查两周前发现病例并在调查两周内正在延续两周前的治疗方式,自我医疗和不医疗。从表2中可以发现,2013年两周患病者选择到医疗机构就诊的占84.5%,比2008年的62.4%上涨了22.1%,上涨幅度较大。2013年有14.1%的患者采取自我医疗,仅有1.4%的患者未采取任何治疗方式。而2008年有27.1%的患者采取了自我医疗,有10.6%的患者未采取任何治療措施。可以发现,近五年两周患病医生指导治疗率呈上升趋势。
二、中国患者医疗方式决策行为的前景理论模型
(一)行为经济学理论框架
在传统经济学中,将人设定为具有无限理性、无限控制力和无限自私自利的“经济人”,然而现实中人的行为决策会受到环境的不确定性和信息的不完整性等因素的影响,做出其最满意的决定而非最有效的决定。卡尼曼和特沃斯基在1979年提出前景理论,是指描述和预测人们在面临风险决策过程中表现与传统期望值理论和期望效用理论不一致的行为的理论。将前景理论和期望效用理论相联系进行比较。期望效用理论的假设为在不确定条件下,理性人的选择是风险规避,即在相同成本下,更倾向于风险较小的选择,呈现凹函数形态。效用期望函数 ,随机变量x以概率pi取值 表示做出a决策出现不同xi的概率,qi表示做出b决策出现不同xi的概率,根据期望效用理论,人们将会选择效用更大的a决策。
前景理论认为人们在面对得失时有风险偏好,在面对损失时是风险偏好的,面对获得时是风险规避的;参照点的设立和变化影响人们的得失感受,并进而影响人们的决策。Tversky & Kahneman(1992)在进行一系列实验后提出了累积前景理论,此理论中价值函数是用权重函数和价值函数共同表示,同时收益和损失情形下的函数形式是不相同的。
其中,Tversky & Kahneman对价值函数的定义是:
其中,α、β均为风险态度系数,分别表示收益和损失区域价值幂函数的凹凸程度,λ为损失厌恶系数,琢文献所给的参数为 。
决策权重函数定义为:
W+为盈余的概率权重,W-为亏损的概率权重,其中,文献所提供的参数为前景价值只有两种可能时,且。前景理论是通过比较价值函数值大小来进行决策。
(二)前景理论模型建立
1.模型假设。本文以我国患者为考察对象,患者的界定按照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的标准,因此该模型只能解释患者的医疗方式选择行为。决策者能感知疾病风险且能够自主决策。本次模型只为简单判断三种医疗方式的选择情况,患者所患疾病均不考虑疑难杂症,假设其在专业医疗下均能恢复健康状态。此外,本次模型建立只考虑一次医疗方式的选择。
2.模型建立。居民在患病后有三种选择,分别是不医疗、专业医疗和自我医疗,其中不医疗的成本最小,专业医疗成本最大,同时专业医疗的医疗收益最高。此外,不医疗和自我医疗两种方式有一定概率并不能使居民恢复健康状态,则需要后续治疗成本。基于该种情况建立模型(如图1所示),根据上述假设确定指代变量关系。 根据期望值效用理论模型,计算其期望值:
根据累计前景理论,计算其前景价值:
因为其中,通过计算和推断,可得,表示不医疗和自我医疗的效用均小于0,根据期望效用理论,当效用时,选择没有价值,即不医疗和自我医疗均是没有意义的。通过计算和推断,可得,根据前景理论可知,专业医疗和自我医疗均是由效用的,只是专业医疗的效用大于自我医疗的效用,因此两者都是可行的。
(三)研究结论
在上述的计算中,我们可以发现,期望效用理论的计算结果和前景理论的结果并不相符,而前景理论更符合客观事实。对照前景理论的实验模型,我们可以发现,专业医疗和自我医疗均有前景价值,而专业医疗的前景价值明显大于自我医疗,这与目前专业医疗在卫生服务中占比最大的现状相符。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当专业医疗的相对成本下降时,即自我医疗的相对成本升高时,专业医疗的前景价值会增加。此外,当自我医疗的相对医疗收益下降时,自我医疗的前景价值也会下降。通过对我国卫生医疗服务调查结果的汇总分析,1998—2003年,我国自我医疗占比大幅上涨,其主要原因可归结于自我医疗的相对收益增加,相对成本减少,卫生医疗服务在此阶段有了突破性成就。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我国卫生事业的性质是社会公益事业,强调卫生事业发展必须与国民经济发展相协调。此外,200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要求“逐步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减少了专业医疗的费用,提高了专业医疗的相对效益,增加了专业医疗的前景价值,而这也与2008年专业医疗占比增加的事实相一致。
三、行为偏差的响应机制
1998—2003年,自我医疗比例大幅上涨,虽然从数据上看到2008年及2013年,自我医疗的比例下降了,但实际上,因为从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中医疗方式分类的变革,我们可以发现两周前看过医生(或就诊)其实该比例中涵盖部分经医生诊断的自我医疗人群,因此严格意义上的自我医疗比例还是很高的。此外,2004年中國城市消费者对非处方药的认知率达到了45%,较之2003年的认知率提高了13%。而在人口超过300万的一类城市,这个比率则高达56.4%,有40%的被访者会通过自我药疗解决不适症状,感冒和皮肤不适发生时,超过80%的被访者会通过自己购买药品进行自我药疗。
针对这一现象,从行为经济学的角度探讨行为偏差的具体响应机制。以下所有论证均建立在现医学技术发达,自我医疗能够使患者恢复身体健康的状态。
第一,风险偏好。在遇到风险时,人作为一种独立个体会自行感知到风险并进行预测风险程度。不同的个体对于风险的忍受程度不同,因此划分为风险偏好者和风险回避者。此外,针对同一个体,面对损失和收益时的敏感程度也是不同的,面对损失的痛苦要远大于获得收益时的喜悦感。患者在进行医疗方式选择时,从损失的角度看,假设自我医疗即可达到身体健康的状态,则专业医疗损失的是大量的金钱、时间和精力,而自我医疗只损失了小部分的金钱,则患者更倾向选择小损失;假设自我医疗并不能完全实现痊愈,还需要后续治疗,则患者所面临的是“即使损失还是未来损失”的问题,根据损失厌恶心理,患者更倾向选择未来损失,最终造成自我医疗比例增加的现象。
第二,参照依赖。参照依赖指的是个体对于得失的判断是跟参照点有关的。参照点可以是现状、过去的经验,也可以是头脑中某个期望值。患者在选择医疗方式时,因个体差异会有不同的参照点。假设患者以过去的经验为参照点,当此次所患疾病症状与之前所患疾病症状相同时,患者选择自我医疗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当患者对疾病情况完全不了解时,则会更倾向选择专业医疗。假设以期望值为参照点,若患者的期望值较小时,如对一个感冒的患者,其期望的是不再头痛,则他更可能选择自我医疗;若患者期望值较高,希望能够完全治愈,并且短时间内不再复发,则更倾向于选择专业医疗。目前医学发展迅速,非处方药的治愈率大大提高,也促使了自我医疗方式选择的比例增加。
第三,敏感性递减。在前景理论的价值函数中,敏感度递减体现在边际心理效用随着效用或损失的增加而减小。即群体关注的并不是现有的财富价值,而是实际水平和参照水平之间的差异。患者在选择医疗方式时,主要取决于其价值判断(如图2所示),前景价值函数的特征形状就是S形,这意味着群体对盈余和亏损的敏感度都降低了。专业医疗的支出比自我医疗的支出要少,但是其效用敏感度在下降,即成倍的支出所得到的效用并没有成倍地增加。因此,患者更倾向于选择自我医疗从而获得更多的相对效用,这也造成了现自我医疗比例大大增加的局面。
四、构建合理医疗决策机构的建议
本文从行为经济学的角度,通过构建前景理论模型深入解读了我国患者医疗方式选择现状,为构建更合理的医疗决策结构,提出以下几点建议或意见。
第一,自我医疗是医疗决策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自我医疗可能导致不准确的自我诊断,但是类似感冒等常见病的治疗上,选择自我医疗能够减少资源得浪费。为此,政府更应该更好引导居民对自我医疗的认识,更加严格地监管非处方药的发放,用制度从根本上完善自我医疗的发展。
第二,专业医疗作为患者选择的最普遍的医疗方式,应该得到更好的完善。在医疗保险制度上可以适当增加报销比例,扩宽可报销的额度及药品范围,医疗费用的减少能够提高专业医疗的前景价值,促使患者更愿意选择专业医疗。近年来,患者患病医生指导治愈率稳步提升,为此,更应加强对医生资格的审查与考核,提升医生的专业素质。
第三,不医疗属于医疗决策结构中非常小的一部分,除了因为患者自身身体素质较好而不愿治疗外,更多的是没有足够的资源可以使患者得到专业治疗。为此,更应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使我国居民都能够实现“病有所医”,切实将满足人民的需求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李睿.前景理论研究综述[J].社会科学论坛,2014,(2):214-222.
[2] 何大安.选择偏好、认知过程与效用期望[J].学术月刊,2014,(6):49-59.
[3] 王平,徐选华.前景理论研究综述[J].企业技术开发,2005,(12):71-73.
[4] 刘元凤,荆丽梅,许靖,娄继权,舒之群,王军伟.基于Logistic模型的自我医疗行为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5,(1):4-7.
[5] 李岳峰,孟群.我国居民自我医疗的理论与实证分析:一种行为经济学方法[J].中国卫生经济,2013,(7):9-12.
[6] 李岳峰,孟群.我国居民自我医疗形成机制的经济学解释[J].中国卫生经济,2013,(7):5-8.
[7] 李岳峰,孟群.我国居民自我医疗影响因素的模型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13,(7):13-20.
[8] 杨哲,张寿生,汤泽群.居民就医行为的影响因素和医疗体制改革[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0,(7):16-19.
[9] 王玖,张彬彬,段滢.城市居民自我医疗行为的调查研究[J].医学与哲学,2015,(11):42-44.
[10] 李岳峰,饶克勤.我国居民自我医疗研究综述[J].中国卫生经济,2010,(12):19-22.
[11] 李岳峰,吴明.自我医疗的认知框架[J].中国卫生经济,2011,(1):18-21.
[12] 黄祖辉,胡豹.经济学的新分支:行为经济学研究综述[J].浙江社会科学,2003,(2):70.
[责任编辑 吴高君]
收稿日期:2019-08-27
基金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行为经济学视角下医疗消费决策机理研究”研究成果(201810338045)
作者简介:刘菲菲(1998-),女,浙江温州人,本科,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胡佳敏(1998-),女,浙江金華人,本科,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1607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