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汽车盲区教育的学龄前儿童玩教具设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万青青 马正午
摘要:设计一套玩教具让儿童在玩乐过程中认识汽车盲区并引导其养成正确规避盲区危害的交通安全意识。文章通过调研学龄前儿童对汽车盲区的认知情况及教学现状,分析学龄前儿童的特征,总结基于汽车盲区教育的学龄前儿童玩教具的设计原则,采用模拟道路交通情境的方式激发学龄前儿童的兴趣,设计出培养学龄前儿童汽车盲区意识的玩教具。希望针对性的玩教具既助于提升学龄前儿童交运安全意识及避险能力,也有利于增强交通安全教育的有效性。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汽车盲区教育;感应模块;玩教具设计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7053(2020)04-0069-02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年有18万以上的15岁以下儿童死于道路交通事故,同时造成数十万的儿童致残。分析事故形态,得出侧面碰撞及刮撞行人是涉及儿童道路交通事故的主要事故形态,分别占总数的34.61%、29.45%[1]。究其原因,一是儿童行人与汽车间距太近;二是出现在驾驶员的视线盲区里。数据显示每年由汽车盲区所引发的交通事故多达50万起,其中相当一部分受害者是儿童。因此,设计一种从学龄前期开始培养儿童的汽车盲区意识的玩教具,让儿童在玩乐的过程中学习汽车盲区知识及如何规避此类危险显得尤为必要。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由于汽车结构导致一定的视野盲区,使驾驶员不能对车身周围的情况有十分准确的了解和判断[2]。汽车盲区容易引发交通事故,由于儿童交通安全意识薄弱、身体和感官发育不成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暂、没有危机意识、对交通安全认知不全面、无法及时应对突发状况等因素导致儿童更容易成为受害者。通过对学龄前儿童用户特征和玩教具设计原则分析挖掘出基于汽车盲区教育的学龄前儿童玩教具设计机会点,同时满足情境体验、模拟仿真、单人多感官体验、多人互动等需求,可以帮助学龄前儿童区分交通行为的正误,认识到错误交通行为会造成的危害,引导其养成良好的交通行为习惯,并学会避免汽车盲区的危险。
1 汽车盲区教育概述
汽车盲区教育,即知道汽车盲区的风险,以及如何规避此类风险。我国自1996年开始在全国开展中小学安全教育日活动,并决定每年3月最后一周的星期一为中小学安全教育日。近年来关于汽车盲区教育开始在中小学及幼儿园开展,汽车盲区教育在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中具有重大意义,汽车盲区教育是一个由“人、车、路、环境”组成的系统工程,汽车盲区教育通过对人施加影响,努力降低人为影响在交通事故发生因素中的作用。
目前,我国汽车盲区安全教育方式:其一由相关部门和学校联合组织专业人员将多种类型的车辆(公交车、消防车、大货车、轿车等)开进校园进行讲解和体验教学活动为主;其二汽车盲区教育中以视频教学方式进行。
2 学龄前儿童特征
2.1心理特征
3岁~6岁学龄前儿童心理发展主要特征是爱模仿、活泼好动,初步具有规则意识,好问好学,开始掌握认知规律等。爱模仿主要体现为学习大人的一言一行,过程快速发生并且精准到位;初步具有规则意识表现为在活动过程中会主动遵循一定的规则;好问好学表现为对所有新鲜事物感到好奇并大胆尝试。
2.2生理特征
学龄前儿童身材矮小,玩教具的尺寸应该符合学龄前儿童的身高发育特点,材料应该合理承重以及软硬合适。学龄前儿童肌肉发育尚未完全,在完成一些精细动作时有一定难度,所以在设计玩教具时应該考虑操作简易化、直观易懂。
2.3交通行为特征
学龄前儿童缺乏交通安全意识,对于发生交通事故的灾难性认知水平较弱,因此往往会无视交通法规,例如在马路上玩耍、无视信号灯对行人的约束等[3]。注意力分散,学龄前儿童容易被新鲜事物吸引其注意力,导致其在交通环境中的注意力分配不合理,比如应该关注来往车辆和行人,但却被无关紧要的内容吸引了。对边缘刺激感受弱,学龄前儿童对汽车灯光、启动鸣笛声、机油味、温度等的感知程度有限。动作反应较缓慢,学龄前儿童身体尚未发育完全,行为动作反应较慢,在紧急关头往往来不及避开危险。
3 学龄前儿童玩教具现状
张永红等人认为学龄前儿童的学习方式有三种:观察学习、操作学习、体验学习[4]。因此把玩教具分为观察类、操作类、体验类,调研将现有的交通安全玩教具品类整理如下:
观察类主要有卡片、书籍、绘本、手机、平板、多媒体、故事流程图、地图等,主要是将交通安全知识点以词条、故事、图片、画面的形式展示在纸质或多媒体载体上。优点是方便讲授、直观形象、成本低;缺点是容易忘记。
操作类主要有小汽车模型、交通安全游戏棋类等,主要是锻炼儿童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且趣味性强、操作性强;体验类主要有模拟道路交通环境、红绿灯模型、斑马线模型、可穿戴道具、可驾驶儿童汽车等,主要是将实际交通环境中的设施缩改成儿童使用,将传统纸质载体做成帽子、袖标等,生活化、仿真驾驶可增强代入感,利用VR技术等创设交通环境。优点是代入感强,有利于理解记忆;缺点是成本较高,对场地要求比较高。
4 基于汽车盲区教育的学龄前儿童玩教具设计原则
儿童交通安全教育要让孩子们意识到交通事故的危害性,覆盖要全面,知识框架要系统,要充分利用儿童爱玩耍、爱模仿的天性采取模拟方式开展教学。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3岁~6岁儿童处于“前运算阶段”,他们认识事物的方式以符号、图像、声音等直觉性和形象性思维为主导。因此,儿童交通安全玩教具应该具备安全性、直观性、系统性、体验性、协作性[5]。
4.1安全性原则
指儿童在使用玩具的过程中不受到玩具带来或引发的伤害,即使是误操作行为也应将伤害降到最低[6]。儿童玩教具在安全性方面应遵循其身心发育规律,结构和材料都要确保安全。
4.2直观性原则
3岁~6岁学龄前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决定了对其进行交通安全教育时需要以生动形象、直接了当的方式展开,通过图片、声音、动画等呈现,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习效果。 4.3系统性原则
学龄前儿童作为道路交通参与者,也是未来的驾驶员,从开始接触交通安全知识起到逐渐深入,应该有一套完整系统的内容模式,有利于儿童从无到有、从无交通安全意识到有一定交通安全意识再到交通安全意识强烈的发展和良好的交通行为习惯。
4.4体验性原则
学龄前儿童的学习特点之一是体验学习,在进行交通安全教育时应该注重学龄前儿童的体验,以活动、游戏的形式开展,让学龄前儿童参与其中,在游戏中学习交通安全知识,养成良好的交通安全习惯。
5 基于汽车盲区教育的学龄前儿童玩教具设计实践
5.1设计定位
根据前面对学龄前儿童用户群体的特点和设计原则的归纳,其设计将面向学龄前儿童,以培养汽车盲区意识为目标,根据现有交通安全玩教具的可穿戴、角色扮演、仿真体验发展等趋势,通过对玩教具的设计使得学龄前儿童的汽车盲区意识得到更好的形成和培养,同时增强玩教具与儿童的互动反馈,并使玩教具更具互动性,在教学活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增强儿童的汽车盲区意识帮助其从小养成良好的交通行为习惯。
5.2设计呈现
该产品是一款儿童模拟驾驶的交通安全玩教具产品,根据3岁~6岁学龄前儿童爱玩、爱模仿的心理特点,从创设道路交通情境模拟驾驶出发,通过声音指令吸引儿童使用。锻炼儿童的听觉能力与匹配能力,为儿童提供沉浸式游戏体验,刺激儿童的听觉功能。
配件:感应电子地毯,可折叠可穿戴纸质车。利用现有的地毯感应技术,小朋友在上面走动,一个小朋友A穿着“汽车”在地毯上走动,另三个小朋友B、C、D蹲着在地毯上活动,当B、c、D任意一人出现在A的限定范围内即“汽车”盲区范围内时,地毯发出声音指令(如图2),有两种声音模式:当针对A教学时,第一种声音指令——注意前/后/左/右方有行人,请绕行;当针对BCD教学时,第二种声音指令——注意前/后/左/右有车辆,请远离!
6 结论
汽车盲区意识培养的玩教具设计研究有助于学龄前儿童交通安全意识教育。通过对交通安全教育现状以及玩教具使用现状的调查分析,研究学龄前儿童的身心发育规律和行为特点,以此为指导展开基于汽车盲区意识教育的玩教具設计,将情境体验等设计观念运用到设计方案当中,得出方案既符合学龄前儿童玩教具设计直观性、系统性、体验性、协作性的原则,又满足其对交通安全知识学习的需求。一方面提升学龄前儿童交通安全意识及其避险能力;另一方面增强学龄前儿童交通安全教育的有效性,为后续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参考文献
[1]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中国儿童道路交通伤害状况研究报告[M].北京: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2014:10-12.
[2]王乾浩,孙文轩,陈莹,薛亚硕,杨楠.汽车视野盲区分析及解决方案[J].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2017,45(09):44-46.
[3]黄晓玲.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儿童交通安全教育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北京邮电大学,2019,11.
[4]张永红,曹映红.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6.
[5]胡莉莉.幼儿交通安全教育的现状与对策[D].鲁东大学,2016.
[6]殷金旭,钱皓.面向学龄前儿童益智玩具的设计策略研究[J].设计,2017(19):100-101.
[7]王金广,陈超宏.基于“通感”理念的沉浸式幼儿玩教具研究[J].工业设计,2016(05):75-76.
作者简介
万青青/1995年生/女/四川达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工业设计创新与品牌策略研究(广东广州510006)
马正午/1996年生/男/湖南常德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工业设计创新与品牌策略研究(广东广州51000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1850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