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协同育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提要] 高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来源,对校企协同育人模式进行研究,分别从学校和企业角度进行针对性地分析:在学校角度,加深认识程度,变被动为主动;企业角度,其业务活动有意识地与高校相关专业相结合,与学校共建实践基地等。从而,将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由浅层面转向深层面,实现企业与学校的双赢,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校企协同育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河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2019);石家庄学院校级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GXM-201816A)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0年3月11日
培养应用型人才是高等院校的一项重要任务,跟企业的对接合作就必不可少,目前我国大多数院校仍处于“松散型”低层面的校企合作模式,如何将“松散型”转换为“紧密型”校企合作模式,建立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通过校企合作,学校能够及时掌握企业对人才需求信息及动向;通过校企合作,企业可以为自身的进一步发展找到智力支持,为企业提供人才储备;学校与企业共同建立合作机制,把学生培养成为能灵活运用课程理论分析并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
一、校企合作模式层次现状
按合作的深度进行层次划分,校企合作可分为三个层次:
(一)浅层次合作。学校专业方向按企业所需确定,并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建立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和实习指导委员会。聘请企业的专家、高级技师等为指导委员会成员,与企业签订专业实习协议,逐步形成产学合作体。
(二)中层次合作。学校为企业提供咨询、培训等服务,建立横向联合体,成立董事會,争取国内外的企业家、专家、学者及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参加董事会,争取社会各相关行业、企事业以董事单位的身份支持学校发展,并建立由知名专家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切实可行的专业教学计划,按岗位群的分类,确定专业能力结构和非专业能力素质的群体要求,根据企业的需要进行人才培养。
(三)深层次合作。企业与学校相互渗透,学校针对企业的发展需要设定科研攻关和经济研究方向,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工艺技能、物化产品和经营决策,提高整体效益。企业也主动向学校投资,建立利益共享关系,真正实现“教学-科研-开发”三位一体。学校在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各种技术、营销、管理、咨询服务的过程中可获得相关地方经济发展状况和需求的第一手资料,为课堂教学提供案例,使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
二、当前校企协同育人方式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方面
1、对校企协同育人认识不充分。许多院校的领导和教师还仅仅把校企合作看成是解决学生实习就业的某种途径。将校企合作等同于教学实习,认为只不过是在学生的教学计划中加入了实践环节,而并非从根本上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教学模式等问题上做相应的改变。对于平时实习与毕业实习没有做到明细划分、统筹兼顾,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割裂成两张皮,只停留在浅层的结合与合作。
2、学校在校企协同育人工作中处于被动。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应具有主导作用,但就现实情况来看,相当一部分院校没有将如何培养学生全面素质与综合能力进行全面考虑,未将行业的岗位标准纳入教学,造成行动上的被动。
3、学校实验室利用率不高,缺乏研发实力与实验条件。许多高校为学生配备了条件优良的实验室,然而相对于设备齐全的教学条件,如何充分利用它并且能够使学生通过亲身实验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成了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校企结合下的教育,要求上述问题必须且实际得到缓解或解决。实验室的设置对于高校而言,并非是教学辅助工具,同样也是应对上级教学检查的必须设置。出于教育要求这个因素而被建设的实验室基本上主要用于应对教学检查,从而导致学校实验室利用效率不高,学生只是了解并知道学校有配备什么样的实验室,却没有机会实际进入实验室。
随着校企结合的不断发展,众多高校对外招标,建设实验室等教学设施,但往往由于高校自身缺乏研发实力与实验条件,无法真正将其所拥有的设施用到实处。例如,继实验室之后,室内电子计算机、教学应用软件等硬件和软件设施同样要求与之配套,不能及时更新。企业合作的条件是互惠互利,专职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和工作阅历,知识结构相对落后,管理理念跟不上,无法对企业生产管理与服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
4、高校缺乏企业实战背景的教师,双师型教师企业经历不足。“双师型”教师指同时具备教师资格和职业资格,从事职业教育工作的教师。“双师型”教师是教育教学能力和工作经验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对提高职业教育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高校“双师型”教师的师资队伍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资格认定和培养标准不统一,来源较混乱。且理论研究不足、观念落后等问题都束缚着教师队伍的高水平发展。
5、学校培养的学生与企业对学生的要求有差距,学生认识不到位。学校注重学生理论知识上的培养,对于企业本身而言,更加需要的是学生的实践能力。管理人才需要理论知识的丰富以及面对实际工作时随机应变的能力,这时就需要校企合作双方的及时沟通,而目前高校毕业生最缺乏的就是成为企业需要的人才。
大学毕业生自我感觉良好,但实际上还远未完全达到企业的要求,其中在忠诚度和专一性、吃苦耐劳精神、分析批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效工作和有效工作的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因此,高校应积极采取措施,主动适应企业要求,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使我们培育出来的学生能够尽快为企业和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企业方面
1、企业缺乏对学生的培养意识。企业普遍认为育人是学校的事,对于和学校共同合作培养人才兴趣不高,具体体现在:一是缺少定制化、针对化的培训。对于大部分去实习的学生来说,企业只不过提供一些基础的制度和简单的技能培训上,仅仅停留在能上岗的基础上。而对于深入的能力与素质培养上几乎没有,违背了学校的初衷。二是无法将培训贯彻始终。有些企业对于学生的技能要求不高,认为知道了就可以独立上岗,片面的要求高利润、少投入。而对于学生在上岗期间由于技能掌握不熟练而犯的错误,企业半推半就,甚至将错误归咎于学生,让学生独立承担相应的经济损失。 2、企业不愿意将行业信息与院校分享。企业不能正确看待校企合作,更为关注的是企业的效益与收益,把所掌握的行业信息及技术专利看作是行业机密,不愿与老师及学校分享,这并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校企结合。
3、企业对校企合作模式的意愿处于低层次、企业合作的初衷是降低企业劳动成本,获得利润。对于学校展开的市场调研,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以及教师实习等问题兴趣不高,甚至有些企业不接受教师实习,影响了校企合作的有效进行。
4、校企协同育人过程中企业和学校缺乏沟通。对于学生来说,初来企业,面对新的生活环境,需要一定的适应期,有些企业片面的追求利润最大化,无视适应期的存在,缺乏与学生的沟通,导致学生怨言四起,造成行动上的被动。
对于学校来说,迫切需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实习状况,企业对此反馈较少,无法及时将学生的实习状况与学校进行沟通,只在一些特殊的重大事情发生时才通知校方做出相应的措施。
三、校企协同育人下应用型人才培养建议
(一)针对学校方面的建议
1、加深认识程度。提高对校企协同育人的认识程度,改变对其停留在表层认识的局面,在实践同时,从根本上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教学模式等问题上做相应的改变。在课程建设方面,企业可以把入职培训中行业知识的内容,试用期的工作前置到学校。平时,实习与毕业实习要做到明细划分、统筹兼顾,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真正帮助学生实现质变,是学校和企业得到双赢的报酬。
2、學校要变被动为主动。对培养学生全面素质与综合能力进行全面考虑,将行业的岗位标准纳入教学中,改变在校企合作中学校处于被动地位的局面。
3、产品研发与实验室建设,提高实验室设施利用率。有意识地加大实验实训的比重,加强对可以设置实验的课程设置相应的实验与实践,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及时更新实验室设备的硬件和软件,尽可能跟上企业发展步伐,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实用的实践方法和技巧。
4、培养实践型师资队伍。对在校教师进行专业教育培训,提高自身教学素质,增加知识储备。高校在选拔教师时,应进行“双师型”教师的选拔,扩充优秀教师队伍,严格规定教师入职要求。通过培训促使观念落后的教师向现代化观念转变。
5、引导学生转变观念。当今社会是需要应用型人才的社会,要有意识的培养自身的实践能力,正确认识学校提供的实训和实习机会,在企业,首先是积累经验,锻炼自己的能力,并不是以挣钱为目的。
总之,学校应在注重学生理论知识培养的同时,也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校企合作双方的及时沟通,保证高校毕业生理论知识的丰富以及面对实际工作时必须具备的随机应变能力。针对企业所需的应用人才设置专业课、现实模拟工作场景等方式训练学生的忠诚度和专一性、吃苦耐劳精神、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效工作和有效工作的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二)针对企业方面的建议
1、策划创意与高校相关专业结合。首先,企业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提高大学生创业所需的综合素质,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丰富其创新创业知识,增强其创新创业技能和创新创业品质;其次,熟练掌握专业课程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实际参与的机会,并给予一定的奖励,有助于实现校企合作的双赢国;最后,制订专业化、专一化的培训方案,通过培训,使学生了解企业的工作流程以及工作中需要注重的方面。将培训常态化,在实习期间,学生所犯错误要切实得到纠正,保证企业不会受到损失。
2、企业与学校共建实践基地,切实做到资源共享。(1)创业教育有利于培养人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综合素质,可以使学生学会从创业的角度去思考实际问题,校企合作不仅是表面工作,企业应切实与学校进行有效沟通,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2)实现企业资源与高校资源的合理利用,企业将可以利用的资源共享与高校,将行业信息共享与老师,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度发展。(3)提高校企合作的层次。在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的同时,也为在校教师提供实践机会,与学生工作在同样的环境中,教师才可能真实地理解和感受到学生在实践期间存在的问题与挑战。(4)对校企合作情况调研。通过调研,了解高校与企业对于校企合作的实践是否真实高效。收集毕业生对于实习与真正工作的区别认识,校企合作是否能够切实使毕业生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四、结语
校企合作已成为高校改革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虽然实际中的校企合作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与矛盾,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的出现推动了高等教育改革的新进程。企业与高校进行校企合作,这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高校教育改革,有利于深入贯彻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校企协同育人可以促进产学研三者的高效率结合,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在产学研结合上取得突破,并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双赢”。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峥.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高教探索,2017.3.
[2]孟凡华.我国职业教育科学研究的现状与热点分析[J].职教论坛,2017.4.
[3]金祖旭,贾少华.新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问题反思与实施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8.12.
[4]杨正理,张家海,陈海霞.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山东工业技术,2019.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1950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