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运行机制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张威

  摘 要: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依托企业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建设十余年来,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科技创新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实验室管理工作中的体会为基础,结合对若干实验室的调研情况,对实验室的管理运行机制进行探讨,以期对实验室的管理优化工作有所启发和借鉴。
  关键词: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07.023
  0 引言
  2005年,国家科技部率先在转制院所试点建设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下简称“实验室”),探索依托企业建设基础研究平台的经验。经过3批次的统筹建设,截至2016年底,正在建设和运行的实验室177个,涵盖了材料、制造、能源、矿产、医药、农业、信息、交通等国民经济建设的主要领域。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依托企业建设实验室是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建设十余年来,实验室在科技创新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以2016年为例,实验室主持和承担各类课题3741项,研究经费55.3亿元;获得国家级奖励22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项;获国内授权发明专利3423项,国外授权发明专利192项;新药证书6个,生产批件12个,软件登记著作权270项;制定国际、国家及行业标准669项,制定规范101项;编写专著120本;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652篇,其中被SCI检索收录论文563篇,被EI检索收录论文538篇。
  与此同时,作为新生事物,实验室在建设和运行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一是实验室的定位与企业自身生产经营战略之间的衔接融合问题。实验室的定位和工作目标主要是面向国家和行业需求,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竞争前共性技术研究,实验室的定位更加聚焦在科技创新链条的前端。而企业是以追求经济效益和利润为目标,更希望通过科技攻关快速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企业更加关注的是科技创新链条的后端。因此,如何将实验室的工作目标与企业生产经营战略有机融合,使其互为补充、相互促进,对切实发挥实验室的作用至关重要。二是实验室与依托单位之间的关系问题。无需赘言的是,企业对申报和建设实验室有着积极的热情,从主观上有很强的“做强做优实验室、充分发挥国家级平台作用”的意愿。但在具体运行中,由于各依托单位的具体情况千差万别,把握和落实“实验室是相对独立的科研实体”这一要求存在一定的难度,将实验室的日常管理与依托单位的管理机制有机融合也是需要依托单位创新探索的课题。三是实验室作为科研机构,如何构建有效的内部协作与管理机制,对于发挥实验室的统筹协调作用至关重要,尤其对于多家法人单位联合成立的实验室,如果内部协调管理机制不健全、不到位,容易出现“各说各话”、“各自为政”的现象。
  本文以笔者在实验室管理工作中的体会为基础,结合对若干实验室的调研情况,对实验室的管理运行机制进行探讨,以期对实验室的管理优化工作有所启发和借鉴。
  1 实验室的申请
  实验室是国家级的研发平台,申请建设實验室对任何一个企业来说均是一项重大的“战略决策”。一方面实验室是该领域的“国家队”,建设实验室意味着企业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另一方面,实验室本着“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原则,要立足于行业的引领和学科的带动,而不仅仅是为本企业服务,具有一定的“公益属性”。因此对企业来讲,实验室的申请要充分考虑与企业战略的结合。笔者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多家企业采取先布局建设一批本企业的重点实验室,在此基础上重点培育实验室的思路,这样一方面构建了“国家-企业两级的研发体系”。另一方面也为实验室的申请打下了坚实基础。在实验室申请方面,建议考虑以下总体原则:
  (1)申请建设的方向要符合企业科技发展规划,符合企业核心专业技术方向,对主体产业具有重要的支撑、引领作用。
  (2)相同研究方向上在公司系统内不重复申请,实验室在本企业内应具有唯一性、先进性,应该是本企业该领域内的最强的科研团队。
  (3)实验室的申请建设要有利于公司创新体系建设,有利于提升公司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关键技术建设和人才培养。
  同时,考虑到申请建设实验室的重大属性,建议企业在申请建设之前充分考虑现有基础条件,尤其是下属单位提出申请建设实验室时,一定要认真分析实验室依托单位的现有的基础。
  2 实验室的建设与运行
  国家科技部和财务部在2008年印发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中规定了实验室:
  (1)实行依托单位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
  (2)是依托大学和科研院所建设的科研实体,实行人财物相对独立的管理机制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运行机制。
  (3)设置学术委员会,负责审议实验室的目标、研究方向、重大学术活动、年度工作计划和总结。
  (4)设置自主研究课题,组织团队开展持续深入的系统性研究,对自主研究课题的执行情况要进行定期检查,并及时验收。
  在落实上述要求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相关要求与公司制度和依托单位管理方式的有机融合,既要保证实验室有合理的学术自主权,也要保证实验室与依托单位有良好的互动关系。尤其当实验室是由公司多个下属单位组成的时候,更要注意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来实现实验室的统筹协作。
  2.1 做实机构,落实实验室主任负责制
  做实组织机构,是实现实验室相对独立管理,保证实验室合理的学术自主性的前提。但如何做实,做到什么程度,实验室的机构与依托单位现有的组织机构之间是什么关系?这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充分结合依托单位的实际情况。但笔者建议,不论何种形式,应保证实验室的各分室是“实体化建设”,也就是各分室应该是依托单位的一级行政组织,实验室的组织机构和相关领导任职要履行人事任命程序。实验室及各分室必须是人员编制稳定的行政机构。   实验室实施主任负责制,主要职责包括:
  (1)组织编制与实施实验室的内控管理制度与工作计划。
  (2)组织完成实验室承担的各级科研攻关任务。
  (3)负责实验室的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和日常运行管理。
  (4)组织编制实验室的建设、运行情况报告和考核评估材料。
  跨二级单位建设的实验室,有必要设置理事会,履行实验室管理决策机构的职能。其设置可以遵循优先“以岗定人”的原则,避免由于个人岗位变动而引起的频繁变更。主要职责包括:
  (1)审议实验室机构建设与运行中的重大问题(发展规划、实验室组织机构等),报集团公司科技管理部审批。
  (2)审定实验室年度工作计划。
  (3)协调解决实验室运行过程中的相关问题。
  学术委员会是实验室的学术指导机构,主要职责包括:
  (1)审议实验室技术发展规划、研究方向和研究计划。
  (2)审定实验室自主立项课题(终审)。
  (3)支持指导实验室的人才培养与学术交流工作。
  专职的管理人员是保证实验室日常管理的必要条件。实验室应设置专职的管理办公室,协助实验室主任开展日常管理工作。主要职责包括:
  (1)编制与组织实施实验室内控管理制度。
  (2)编制与组织实施实验室的年度工作计划。
  (3)管理实验室所承担的国家及集团公司等各级基础研究、技术研发、装备研制任务。
  (4)组织开展重点实验室人员、费用、资产与成果等运行管理。
  (5)组织开展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与学术交流工作。
  2.2 做实自主研究课题,实现科研自主性
  做实机构,实现组织保障后,实验室就需要做实任务,实现科研自主性,这对实验室的科研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尤其对于跨二级单位建设的、具有松散型结构特点的实验室,通过实验室自主研究课题,可以把处于不同二级单位的各分室有效的统筹起来,为共同的研究目标协同攻关。实验室是一个“舞台”,每个分室就像一个个“演员”,演员个体的动作各异,但之間要存在联系,要融合,从而为观众呈现出一台“完整的精彩节目”。
  在设置实验室自主课题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要通过规划引领实现实验室与企业的科技发展目标高度融合。实验室要定期编制实验室的发展规划。为保证此规划与企业科技发展规划的高度契合,要求实验室编制的发展规划报企业科技管理部门审批。结合实验室的定位,实验室主要开展基础性、前瞻性、应用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不以承担生产任务为使命和主要任务。
  二是通过实验室发展规划的编制,明确实验室科研工作的范畴,重大任务、定向委托。在规划确定的范畴内,一方面鼓励实验室及各分室积极争取国家的科研项目;另一方面支持实验室自主立项,在规划范围内的科研方向,企业不再重复设立科研课题,而是通过年度任务的形式定向委托实验室开展科研攻关。
  三是企业以年度固定科研经费的形式支持实验室自立课题。在额度内,实验室自主决定立项、自主进行课题管理、自主进行课题审查和验收。立项过程为:管理办公室发布立项指南(经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审查)-实验室及分室申报(经依托单位审查)-学术委员会终审-报集团公司科技部备案。
  通过以上举措,使实验室研究方向更加明确,具体研究内容、计划自主选择,自立课题自主把握进度质量,从而赋予实验室更多的自主权。
  2.3 做实梯队,聚集优势力量解决重大问题
  在“做实机构”的建议下,实验室已经有稳定的领导机构和科研团队,还需要做的,一是通过制度建设,引导该领域优秀科研人才向实验室聚集,形成智慧高地;二是营造重科研、重科研人才的氛围,使科研人员有荣誉感和使命感;三是解决科研人员的后顾之忧,使科研人员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具体建议:
  (1)实验室根据依托单位的安排,每年开展人力资源规划和招聘计划的编制,根据依托单位批准的计划开展人员招聘、人才培养、晋升、绩效考核工作。在依托单位的人员招聘需求中,实验室的人才规划和人员招聘需求单列。
  (2)推动实验室建立固定与流动相结合的聘用制度,固定人员包括学术骨干及其梯队人员、具有丰富经验的技术和实验人员和管理人员;流动人员包括协议制研究人员、客座研究员、访问学者、博士后等;以及博士和硕士研究生。
  (3)鼓励系统内专家和优秀科研人员向实验室流动。经实验室和个人双向选择确定意向后,企业应优先给予支持和保障。
  (4)实验室科研人员工资总额单列,不与公司生产经营利润挂钩,适当高于生产单位的平均值,使科研人员有基本保障,能够安心做科研。
  2.4 协同开放,充分发挥本领域国家公共研究平台作用
  实验室作为本领域国家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开展高水平学术交流、科研装备先进的重要基地,应充分发挥科研平台作用,可分3个层次实现协同开放:
  一是通过牵头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实现集中国内优势科研力量解决本领域难题,实现行业引领。
  二是积极参与JIP、SPONSOR等国际联合研究课题,紧跟国际前沿,共享国际最新科研成果。
  三是通过设立开放课题,引导社会资源聚焦“小微”难题,打通关键结点。开放课题不同于设备、材料采办,建议每年对外公开开放课题研究要求,向全社会征集申请人,通过专家(学术委员会)评审对申请课题者进行评比,根据专家组评比结果确定课题人选。开放课题采用独立的、更开放、灵活的管理方式,建议由实验室自主管理,放宽管理要求,加强探索性研究。
  四是向系统内外开放科研设备。科学设置系统内外的使用方式和成果共享方式,一方面履行“开放”使命。另一方面通过“试验平台”保持与业内先进科研工作的接触,实现共同进步。   3 结论
  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对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的统筹布局,肩负着搭建本领域科研和技术交流平台,引领技术发展,开展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等重要使命。企业是经济活动的基本单元,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在推进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中处于关键环节和核心地位。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不论对国家层面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还是对企业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提升,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建设运行中,注意将实验室自身的特点与依托单位的实际情况有机融合是最需要关注的问题。
  (1)在实验室的申请上,应着重注意从企业重大科技攻关和产业化需求出发,紧贴企业发展战略,从顶层谋划实验室的建设,保障国家需求与企业发展的紧密契合,意义重大。
  (2)实验室组织机构的合理建立是“组织保障”,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在建设过程中依托单位应在结合自身情况的基礎上,准确把握“实行人财物相对独立的管理机制”这一要求,本文建议至少组成实验室的各分室应是一级行政单元。
  (3)自主研究课题对实验室的运行意义重大,是实现实验室科研工作统筹协调的“重要抓手”,尤其对于由企业不同下属单位组成的实验室,更需要“共同的任务”实现科研的统筹。在自主研究课题的管理上应充分给予实验室在立项、管理和审查验收上的自主权。
  (4)在人才保障方面,应将实验室建成本企业科研人才高地,打破人才流动的制约因素。同时建立固定与流动相结合的聘用制度,将实验室打造成本领域科研人才的交流平台。同时应配套相应保障和激励措施,使科研人员能坐得住“冷板凳”。
  (5)应通过各型各类课题的联合研究、试验平台开放等方式打造科技交流的平台,实现本领域的技术引领和交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根,杨晓秋,李旭彦.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现状及对策[J].中国基础科学,2014,(4).
  [2]杨晓秋,李旭彦.国家重点实验室运行情况和发展思考[J].中国基础科学,2015,(1).
  [3]肖红缨,王炎坤,陈凌.国家重点实验室与依托单位互动关系探讨[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6,18(2).
  [4]赵海峰,高伟贤,李雀屏.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中的问题与研究对策[J].中国基础科学,2012,(6).
  [5]马飞飞.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发策略及动态竞合博弈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2026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