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青少年身体意象与社交焦虑关系的研究综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刘柏慧 柯晓扬

  摘 要:青少年正处于青春发育期,除了要面对学习上的压力,还要面对人际关系的压力,随着个体的身心发展,青少年的社交焦虑问题也日益凸显,影响青少年社交焦虑的因素有很多,个体的身体意象就是其中之一。身体意象是自我观念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正处于发育期的青少年,生理上的发育和变化会对他们的身体意象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影响青少年的社会交往。在此基础上,采用文献法,对青少年身体意象与社交焦虑的关系进行综述,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关键词:青少年;身体意象;社交焦虑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07.042
  社交焦虑是一种负面且消极的情绪体验,这种情绪体验产生于个体与他人进行社会交往或在他人面前表现自我的过程中。社交焦虑一直以来都是国内的研究热点。
  身体意象是用来描述个体对自己整个身体的独特感知的概念,是自我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心理学角度开展对身体意象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神经学家Schilder,那时也是身体意象研究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身体意象的概念、测量和心理治疗理论都在这一时期飞速发展。从那时起,身体意象也逐渐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
  青少年正处于青春发育早期,他们的身体在这一时期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会引起自己和周围人的注意和评价,从而使青少年产生积极或消极的身体意象。这一时期的青少年不但要面临来自学业上的压力,还要面对与周围同学、老师和家长之间的社会交往的压力,能够影响青少年社会交往的因素有很多,但目前我国从身体意象这一角度开展的相关研究寥寥无几,本文就对国内外青少年身体意象与社交焦虑关系的研究进行综述,为后续研究提供线索。
  1 身体意象的研究现状
  身体意象是个体对自己身体的认知和评价,具有主观性和情感性(陈红,2006)。
  国外对身体意象的开始于一百多年前,目前已经形成了相关的理论体系。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身体意象的社会比较理论和认知加工理论。身体意象的社会比较理论(Festinger,1954)认为个体的自我评价需要依据一定标准,但是社会上并没有形成统一且确定的标准,所以个体会在内在驱动力的影响下通过不断与他人比较来获得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该理论说明了社会比较对身体意象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身体意象的信息加工观认为身体意象来源于个体头脑中与饮食和体型有关的图式,是一种认知偏见。该观点假设这种自我图式会提高个体对于饮食和肥胖有关的关注度并且由于选择性解释偏见,个体会产生负面的身体意象。该观点强调了个体的心理因素与认知加工对身体意象的影响。上述理论提示,除了个体因素,社会因素尤其是人际交往会对个体的身体意象产生影响。
  我国对身体意象的研究处于刚起步阶段,主要是对国外研究现状的介绍和对青少年身体特点的研究,量表修订和相关关系的研究。从文献检索上看,我们对身体意象的专门研究只有15年,研究对象主要是大学生。从发表的文章看,有关身体意象的文章共有1300余篇,而教育与社会科学综合领域的不到300篇,这说明我国对身体意象的研究还相对缺乏,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完整的理论体系。
  值得庆幸的是,国内对于身体意象方面仍然取得了一些成就。路红、祁禄(2004)采用自编《体像调查问卷》,从性别分析的角度,对大学生的体像评价、自尊和抑郁水平的关系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不同性别被试在体像态度、体像评价、求瘦行为、减肥方式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雷霖、王建平(2005)采用进食障碍问卷(EDI)的瘦身倾向分量表等对北京市女大学生的瘦身倾向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女大学生对自身体型的歪曲认知、不合理期望和较低的身体自尊是影响瘦身倾向进而引发饮食障碍的重要因素。陈红,杨婷婷(2010)从社会比较的角度对同伴压力对女性身体自尊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与胖同伴进行肥胖谈论可以提高个体的身体自尊,这种交流使个体的身体不满意得到宣泄并且表达更加真实可信。李芸(2013)使用自己修订的《完美主义自我呈现量表》中文版、《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和《多维度身体自我关系问卷》对在校大学生進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完美主义在身体意象与社交焦虑之间起到调节作用,高水平的完美主义可以增强身体意象对社交焦虑的作用。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有关于身体意象的研究,其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大学生群体,关于青少年身体意象的研究却相对缺乏。青春期的成长过程往往意味着身体巨变,体重增加和体型改变,再加上逐渐关注和重视外部评价,使青少年的身体意象相对于外形变化稳定和思想更加成熟的大学生更加复杂,因此,青少年身体意象的研究具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 社交焦虑的研究现状
  我们对社交焦虑的概念界定为:社交焦虑是一种负面且消极的情绪体验,这种情绪体验产生于个体与他人进行社会交往或在他人面前表现自我的过程中。个体会因社会交往活动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程度的社交焦虑,但社交焦虑与社交焦虑障碍仍有所不同,主要在于其严重程度和个体社会功能受影响的程度方面(张瑾,2007)。
  国外对社交焦虑的研究开始于更早的时期,并且形成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模型。其中,Clark和Wells(1995)的社交焦虑认知模型认为,在社交情境中,社交个体认为周围人在时刻观察和评价自己的外表和言行,这时的社交情境对他们来说是危险的。在这种“危险”的社交情境中,社交焦虑个体就会更加关注自己的内部信息,例如体验到的焦虑情绪,扭曲的自我形象等,从而形成对自己有偏差的认知,并会认为周围人也是这样认知和评价自己的,因而更加确定社交情境具有威胁性。为了在这种“危险”的社交情境下保护自己,社交焦虑个体会采取一些例如低头、目光躲闪等回避方式,这些方式又会引发周围人的消极评价,而这些消极评价又会印证社交情境的危险性。也就是说,社交焦虑个体的自我关注和知觉社交情境危险性这两个环节不断循环,使得个体的社交焦虑无法缓解。该理论提示个体形成的自我知觉与对环境的评价互相影响,导致社交焦虑程度无法缓解。   我国学者对社交焦虑进行了研究,但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系,且研究对象大多是大学生,关于青少年的研究相对较少。
  青少年正处于青春发育期,体型的变化和五官的美丑都会对他们的社会交往产生影响。周丽华(2005)在探讨青少年体像烦恼与社交问题的关系时发现,体像烦恼与社交问题存在显著相关,主要表现在性器官烦恼与社交问题的相关上。
  社交焦虑水平在性别方面有所差异。彭纯子(2004)等人的研究发现,女生的社交焦虑水平显著低于男生的社交焦虑水平,高中生的社交焦虑水平显著低于大学生,并且社交焦虑显著的个体往往具有孤独、内向和抑郁等特征。
  社交焦虑的预测作用方面,常凡,罗铮(2016)对368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社会焦虑可以正向预测攻击行为的产生,且社会焦虑在性别角色和攻击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
  综上所述,当代社会,青少年的社交焦虑问题日益凸显,丰富和拓展这方面的研究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法很有必要。
  3 青少年身体意象对社交焦虑的影响
  一个人的身体特征往往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社交行为和感受,个体外表对他人的吸引力程度也会在其一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塑造其人际经验。在开发测量身体意象的工具时,Cash发现身体意象与社交焦虑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在用《身体理想问卷(BIQ)》对284名大学生进行测量时,测量结果表明,现实和理想身体意象差异较大的个体对达到理想身体意象高度关注的个体报告了非常显著的高水平的对社交评价的焦虑。Cash在用《外表自我图式问卷(ASI)》测量时也发现,报告有负面外表评价、高水平身体不满意和更多功能障碍性外表关注的227名个体都具有高水平的社交评价焦虑且体像烦恼与社交焦虑正相关。
  国内关于身体意象与社交焦虑的研究文献较少。李芸(2013)对大学生身体意象与社交焦虑进行调查发现,当个体拥有越少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对外表和身体部位的满意度低时,个体越容易出现社交焦虑问题,大学生身体意象会显著预测其社交焦虑。李芳(2015)关于某市高中生体像关注与社会焦虑的关系的研究发现,在该市高中生群体中,有部分学生存在过度体像关注,过度体像关注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高于无体像关注者,因此得出结论,应加强对高中生的正确体像认知指导。
  4 简评
  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以及学习的重要阶段。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的青少年,生理发育需要摄入足够的营养,但是逐渐增加的学习压力使他们运动的时间逐渐减少,并且由于体内激素的改变,他们的体重增加、体型变胖,同时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对自我的关注逐渐增多并且对他人的评价很敏感,这会对他们身体意象的形成产生影响。同时大量研究表明,青少年身体意象与自尊和自信水平呈显著相关,自尊和自信又会影响青少年的社会交往,而不良的社会交往则对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所以,有必要对青少年的身体意象与社交焦虑的关系进行研究,这不仅能够拓展国内相关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有利于通过改善青少年的身体意象,降低其社交焦虑的程度,从而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红.青少年的身体自我理论与实证[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
  [2]陈红,高笑.大学生身体意象障碍及影响因素[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5,2(1):26-29.
  [3]常凡,罗峥.中学生性别角色对攻击行为的影响:情绪智力和社会焦虑的调节中介效应分析[C].第十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摘要).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6.
  [4]雷霖,王建平,张亮,等.北京女大学生瘦身倾向的影响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3):152-155.
  [5]李芳,王緒轶,廖艳辉,等.某市高中生体像关注与焦虑、抑郁的研究[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5,42(1):11-14.
  [6]李娜.习惯性情绪调节策略对风险决策的影响[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2.
  [7]李芸.大学生的社交焦虑与身体意象、人际完美的关系研究[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1):78-82.
  [8]彭纯子,邓盘月,马惠霞,等.大中学生社交焦虑特征初探[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12(4):241-243.
  [9]杨婷婷.肥胖谈论中同伴压力对女性身体自尊的影响[D].成都:西南大学,2010.
  [10]张瑾.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团体治疗实验研究[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7(6):106-109.
  [11]周丽华,骆伯巍,彭文波,等.初探青少年学生体像烦恼与社交问题[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1):64-65.
  [12]Clark D M,Wells A.A Cognitive model of social phobia[J].Social phobia diannosis assessment & treatment,1995,4(4):69-93.
  [13]Festinger L.A theory of social comparison processes[J].Hum relat,1954, 7(7):117-14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2061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