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傣藏侗族重度失能老人的慢病和生活状况及养老需求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为了了解傣藏侗重度失能老人的慢性病罹患和生活状况及养老需求,采用以生命历程的研究范式与方法,对32位慢病导致重度失能的民族老人进行深度访谈。同时,以问卷调查老年人的健康状况、生活现状、照护情况以及养老需求。结果显示,绝大多数民族重度失能老人均同时患有多种慢病。民族老人都老有所养,但只停留在基本生活照料的层面。民族地区家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养老功能,尊老养老的文化仍在传承;老人对养老的要求低。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老人对支持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及健康指导的需求巨大。因此,应大力加强少数民族农村地区慢性病三级预防。
  关键词:慢病;失能;生命历程;生活状况;养老需求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13-0037-03
  一、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第一,资料来源。课题组于2017在云南瑞丽市(傣族)、云南德钦县(藏族)、贵州黎平县(侗族)先后完成了三个民族失能老人生活状况及养老需求的实地调研。首先采用多阶段抽样抽取部分村民小组,再采取整群抽样抽取村民小组当中所有60岁及以上常住民族老人,对抽取的对象进行面对面调研。在瑞丽调研了12个傣族村民小组,覆盖人口数2 046人,446户;其中有效调查60岁及以上常住傣族老人209人;德钦县共调研9个藏族村民小组,覆盖人口数1 899人,361户;有效调研60岁及以上常住藏族老人253人。贵州黎平县共调研了10个侗族村民小组,覆盖人口数2 097人,共495户;有效调研60岁及以上常住侗族老人241人。
  第二,研究方法。首先利用国际通用的评价个体失能程度的重要测量工具——ADL(Activities Daily Living)量表[1],测量了老年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显示,课题组调研的三个民族老人中,有重度失能老人(DAL得分小于等于40)32人。其中傣族13人、侗族7人、藏族12人。对这32位严重失能的民族老人,采用生命历程(life course)的研究范式与方法[2],以回顾性生命历程研究方法,逐一深度访谈失能老人,注重询问和聆听个人及其家庭的生命事件,悉心记录与慢性病和失能可能相关的各种关键信息,深入了解失能老人的生活状况和养老需求。此外,还采用慢性病自报告方法,访谈过程中不仅询问老年患病情况,还请老人出示就诊时的病历和平时服用的药物,进行再次确认,核实慢性病诊断结果及最高诊断机构。此外,还与老人的家属深入交谈,全面了解老人使用药物的情况、生活状态。最后,以课题组设计的问卷调查了慢病失能老人对养老的需求。
  第三,质量控制。课题组根据调查内容和目的,在调研之前讨论并设计出定性访谈提纲。针对三个少数民族不同文化特征和实际情况,最终开发出了傣族失能老人、藏族失能老人和侗族失能老人三套访谈提纲,确保定性研究的科学性。课题组在调研之前,组织有丰富调研经验的专家对课题组成员和当地民族语言翻译人员进行培训,包括访谈的注意事项,如何在访谈提纲的基础上进行提问、追问,挖掘深度信息。所有的访谈都在老人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完成,每位老人的访谈时间为40—60分钟。访谈时做好现场笔记和录音,访谈结束后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归纳。
  二、结果
  (一)三个民族老人群体的基本信息
  本次调查的32位重度失能老人的平均年龄为(78.38±9.601)(64~103岁)。32位老人中,只有1人无子女,其他都有1个以上的子女,其中14人老人有4个以上的子女。老人生活的经济来源以子女提供和劳动收入为主,其中子女提供的人数最多,占75%;照顾老人的责任主要由子女承担,32位老人中,有26人老人由子女照顾。同时,调查的32位老人不同程度患有一种或多种慢性疾病,按患病人数多少排在前五位的疾病为高血压、骨关节疾病、脑血管疾病、心脏病和白内障。
  (二)少数民族失能老人罹患多种慢性病
  生命历程深度调研结果表明(见下表),32位严重失能的民族老人中,仅针对经医疗卫生机构确切诊断过的老年慢性病,绝大多数同时患有至少两种慢性病(84.37%);至少同时患有三种以上慢性病的老人,约占一半(43.75%);有近三成的民族老人,同时患有四种以上的老年性慢性病(28.12%)。仅有约一成半的老人报告经医疗机构诊断患有一种严重的慢性病(15.63%),这些老人多为失明或失智,尚未发现其他明显的慢性病。由下表可见,32位严重失能的民族老人中,有87.5%的经医院诊断有高血压病,18.75%的患有心脏病,37.5%的患有脑血管疾病。
  这与国内外老年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一致。国外的一项研究统计显示,65岁以上老人平均患有7种疾病,患病最多的老人竟然同时患25种疾病[3]。本次调查是在边远的少数民族农村地区,所统计的慢性病是在缺医少药的条件下经正规医疗系统诊断的疾病,应当低于实际患病率。但是,本调查也显示,即使所报告的数据低于实际患病率,也显示了與国内外老年保健流行病学一致的特点,即同一老人往往同时患有多种疾病,老年慢性病的罹患不容忽视。
  追溯性生命历程研究(回顾性生命历程),显示了多位老人患病直至失能的过程,例如,多年前患有高血压病和糖尿病的老人,若干年后出现了脑血管疾病,有的发生脑卒中(中风),由于未能及时就医,导致瘫痪、失能,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老年保健流行病学指出,在老年人衰老而机体退化的过程中,如果罹患糖尿病、高血压病等疾病的老人,不能及时就医,往往会发生并发症,最终导致失能。本次调查的32位严重失能民族老人的慢性病,都经正规的医疗系统确诊。由于各种原因,所报道的慢性病患病率是真实患病率的最低估计。严重失能的民族老人绝大多数同时罹患多种慢性病。本次调研发现,有2/3左右(66%)的老人每日服用多种药物。按照生命历程的研究规范,调查者通过倾听失能老人及其亲属回顾其衰老、慢病的发生、病程发展以及失能出现等过程,包括老人疾病症状的发生和衰老的过程,以及后面如何突发某些事件等。研究发现,导致傣、侗、藏三个民族老人的失能主要有几种慢性疾病是脑卒中(中风)、老年性骨质疏松、骨折、脊柱损伤、膝关节严重损伤、股骨颈骨折、失明(包括老年性白内障、老年性黄斑病变等)、老年性失智(包括老年性痴呆)和老年性精神病等。   (三)三个民族慢病失能老人群体的生活及照护状况
  课题组对失能老人的访谈结果显示,三个民族的失能老人都老有所养。即使是无子女、甚至无旁系亲属的老人都有非血缘关系的邻里或者村里的人赡养。侗族失能老人在访谈中往往会提到“崽”,即儿子。在他们看来,过去是我养“崽”,现在“崽”养我,没有“崽”,仅有“女”的老人招“上门郎”赡养。傣族和藏族对承担养老责任的孩子的性别并没有偏好。傣族老人虽然往往有几个子女,但是按照傣族的传统,子女成家后就会“分家”,老人会在自己的子女中选一个最贴心的女儿或者儿子留在家里(大多数情况是最小的女儿和儿子),把其他孩子分出去。生活在雪域高原的德钦藏族则是另外一种方式。藏族一般不“分家”,而是尽可能地团结在一个大家庭里生活,但是需要一个孩子来“当家”。有了孙辈后,藏族老人就不再操心家庭的经济和其他事务,全都交给“当家人”。“当家人”可以是儿子也可以是女儿。课题组观察到,不少失能老人家是女儿“当家”,家人都和睦相处,对老人非常尊敬和照顾。
  访谈中发现,少数民族失能老人的日常生活中的饮食、喝水、起居、大小便和洗澡等,都有人照顾。受访的老人们看起来营养状况不错,个人卫生也保持得很好。对于行动不便的重度失能老人,照顾者会在老人起居室安置电视、收音机或同老人聊天,在精神上给予关心和安慰。除了个别失智老人之外,大部分老人的表情都很安详、平静。能够交流的失能老人都微笑着打招呼,对远方的来访者表示欢迎,失智老人则由其照护者描述老人患病和失能的整个过程。
  (四)三个民族慢病失能老人群体的养老需求
  课题组以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了慢病失能老人对养老的需求,并结合问卷调研及深度访谈,对傣族、藏族和侗族三个民族的农村老人养老需求做了深入调查和统计,从陪护照料服务、心理健康服务、医疗保健康复、社交服务、文化娱乐服务、送餐服务、紧急援助、整理家务等八个方面,仔细询问了民族老人的需求意向。通过自报告调查发现,民族老人对医疗卫生保健康复服务的需求,傣藏侗三民族的比例分别为81.28%、67.80%、87.66%。对于紧急援助的需求,傣藏侗三民族的比例为61.50%、27.97%、57.45%。老人对生活照料和陪护等日常生活支持方面的需求情况如下:整理家务方面,傣藏侗三民族的比例为9.63%、4.24%、2.55%;陪护照料服务方面,傣藏侗三民族的比例为9.63%、11.02%、5.96%;送餐服务方面,傣藏侗三民族的比例为3.21%、0.42%、5.11%。
  三、讨论
  第一,民族地区老人慢病与失能密切相关。已有大量研究顯示,我国农村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高发[4],很多老人由于得不到最基本的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加之疾病预防意识薄弱,因而未能及时到乡镇卫生院或者县医院进行疾病筛查、诊断和治疗,结果导致慢性病病情加重恶化,并发症发生,最终导致失能[5]。傣、藏、侗三个民族的农村地区重度失能老人呈现出共性的生命轨迹,例如慢性疾病的逐渐发生,症状的逐渐明显,多种慢性病的同时出现以及突发脑卒中等事件。本次生命历程研究方法揭示,民族地区老人失能的发生和慢性病密切相关。
  第二,家庭支持成为民族老人居家养老的基本保障。有不少文献报道农村家庭功能弱化,居家养老难以为继[6]。结果发现,随着老人的衰老,慢性病随着病程的变化,从部分失能,到完全失能,甚至严重失能,家庭成员对失能老人的关注度也日益增加,甚至随着失能的发生及日益严重,照料者对老人的关注和帮助更加细化。调研结果显示,少数民族地区绝大多数严重失能老人都选择居家养老,即使是农村五保户老人严重失能,也依然由远亲甚至毫无血缘关系的人来照顾。可见,民族地区家庭的养老功能并未弱化,尊老敬老的传统仍在民族地区传承,民族地区老人宗教信仰浓厚,每日有固定的宗教活动,故其社会关系简单、融洽,精神生活富足,从某种程度上减缓了患疾病和失能的精神压力。由于传统文化的原因,在民族农村地区家庭支持和宗教信仰成为老人居家养老的基本保障。可以预见,未来五到十年内,这种情况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
  第三,民族地区老人对支持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及健康指导的需求巨大。据民族地区慢病失能老人对养老的服务需求调查结果显示,老人对支持居家养老的医疗卫生保健各项服务的需求巨大。在陪护照料、心理健康、医疗保健康复、社交、文化娱乐、送餐、紧急援助、整理家务等八个方面的服务中,民族老人对医疗卫生保健和康复护理服务及紧急援助等方面的需求高居第一,第二是紧急援助的需求,对生活照料和陪护等日常生活支持方面的需求非常低,排在最后。由此说明,少数民族地区山高路远、缺医少药,民族老人缺乏对健康的支持力和安全感。此外,从三民族老人接受家庭和邻里照料的情况显示,其所提供给老人的养老支持仅限于基本生活照料层面,由于家庭成员医疗卫生保健知识薄弱,缺乏基本的疾病预防能力,故无法提供其他医疗康复等服务。而且,农村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落后,农村基层目前支持民族老人对医疗卫生保健和康复护理服务及紧急援助等方面需求的服务也明显不足。
  四、建议
  大力加强少数民族农村地区慢性病三级预防。随着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的到来,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导致失能的慢性病疾病负担会急剧增加[7]。因此建议,最有效的办法还是把防病治病的关口前移,医养资源结合共享,在这些重大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方面下功夫,在民族地区大力开展病因预防,保护健康人群,减少疾病的发生;针对民族老人及时进行临床前期预防,特别关注尚无临床症状,但体内已发生某些病理改变的人群,真正做到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努力提高民族农村地区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业务水平,针对老年病患病人群开展临床期预防,防止疾病恶化及恶性并发症的发生,尽可能减少残障,提高民族老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汤军克,陈林利,陈建平.居家养老老年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4):372-375.   [2]  George L K.Life Course Research[M].Handbook of the Life Course,2003:671-680.
  [3]  李立明.老年保健流行病學[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5.
  [4]  吴兰,张玉花,叶涛.甘肃地区老年人慢性疾病发病率及其危险因素调查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5,(4):62-64.
  [5]  柳相珍.基于慢性病的社区健康管理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5.
  [6]  彭丽萍.社会转型视域下我国农村养老模式优化对策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6.
  [7]  王建生,姜垣,金水高.老年人6种常见慢性病的疾病负担[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5,(4):148-151.
  A Study of the Chronic Diseases and Living Conditions and Needs Among 3 Ethnic Minority Groups in China
  GAO Chu-qun1,ZHANG Xiao-ling2,WU Bin2,ZHANG Kai-ning2
  (1.Yun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Kunming 650500,China;
  2.Yunnan University Of Business Management,Kunming 650106,China)
  Abstract:To learn about the chronic diseases and living conditions of  Dai Tibetan Dong and the elderly.Methods:the study paradigm and method of life course were used to conduct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the elderly people with severe disability caused by 32 slow diseases.At the same time,questionnaires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health of the elderly,living actuality,care and the need for the aged.Results:all people with severe disability suffered from one or more chronic diseases.Old people are old enough to be kept,but only on the basic life care level.The family of ethnic areas still plays an important pension function,and the culture of respecting the old-age pension is still being passed on.Old people have a low demand for old-age care,but healthy demand is huge.Recommendations:the minority rural areas urgently need to strengthen the tertiary prevention of chronic disease.
  Key words:chronic disease;disability;life course;living conditions;need of elderly care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2331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