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分层视角下沪籍老人养老需求的调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沪籍老人养老状态、养老需求、对政策的了解等方面都存在多样性的现状。某一方面单一的服务提供不能满足老年群体的需求。因此,通过对养老群体进行分层研究,提供准确评估分层实施动态调整的精准养老服务可以节约养老资源,并提高老年人的满意度和满足感。
  [关键词] 分层视角;老年人;养老需求;定性研究
  [基金项目] 本文为上海健康医学院2017年种子基金资助项目(HMSF-17-11-008)
  [作者简介] 王小兰(1980—),女,上海健康医学院护理与健康管理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慢性病护理与管理、护理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C9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編号] 1674-9324(2020)19-0084-04    [收稿日期] 2019-09-20
   现在独生子女父母成为老年人群的主体,纯老家庭、独居老人不断增加。在未来几年内,上海人口深度老年化的趋势将更加严重。老年群体由于年龄增长,健康状况降低,活动能力减弱,加上疾病,日常生活照护和医疗保健的服务需求愈加迫切。由于老年人口数量短时间内急剧上升,适合上海市实际情况的养老需求模式还没有建立。本研究在上海市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两个社区,通过对老年人生活现状、财务状况和养老需求进行定性调查和分析,为构建适合上海市社会实际需求的养老需求模式提供依据和参考,注重分层需求和个性特色,凸显上海特色,彰显上海实力和风采。
  一、资料来源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上海户籍、60岁及以上老人。采用方便抽样法,在上海城区的2个社区各选区200名不同类型的老年人进行调查研究和访谈。
  (二)研究方法
  课题组根据研究目的讨论并设定定性访谈提纲,通过头脑风暴和专家会议法确定最终的定性访谈提纲。研究小组在2017年4月—2018年4月对200名沪籍老人进行了深度访谈,了解目标人群的生活现状(含年龄、居住条件、收入等一般情况)、目标人群对上海地区以及国家养老相关政策的了解程度和途径、对自身养老现状的评价以及期望、对地区养老政策的期望等。在描述性分析的基础上对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建议。
  (三)资料整理与分析
  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步骤如下:(1)阅读原始记录文本,熟悉访谈内容,形成对各个问题的宏观印象。(2)为分析资料设立一定的选择标准,根据访谈的线索和问题,选择能最具说服力的内容。(3)分析条目,归纳出被访谈者对该条目作出的所有答案,形成统一的结果报告。
  (四)质量控制
  (1)在研究方案和访谈提纲的确立,采用文献回顾法和专家咨询法对访谈提纲进行预实验;访谈员接受访谈知识、方法、技巧培训,能够应对访谈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2)访谈员由课题负责人与另外一位课题参与者承担,对每位目标人群访谈时间不少于15分钟,访谈结束后每位进行每日总结,并随时反馈。
  二、结果
  (一)沪籍老人的基本信息
  本次调查的沪籍老人的平均年龄为(77.13.+7.56)岁(61~91岁)。经济来源以退休金和劳动收入为主。在参加医保情况方面,所有沪籍老人都享有上海市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但因退休时间不同,个人自付段起征点不同。
  (二)沪籍老人的健康状况
  本次受访的沪籍老人均患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病,部分老人患有两种及两种以上的慢性病。其中155人次高血压,96人次冠心病,88人次糖尿病,2人次慢性肾功能衰竭,17人次脑卒中,92人次COPD,104人次不同程度的颈椎病、腱鞘炎、关节炎、椎间盘突出等骨关节病。绝大部分老人表示需要长期服药。
  (三)沪籍老人的养老现状
  1.日常生活。本次受访的沪籍老人主要有两种生活方式,一是家庭养老,一是居家养老。家庭养老的老人一切活动都是以家庭为中心,他们中绝大部分为70岁以下的低龄老人。日常生活主要内容为帮助子女照顾家庭和第三代。居家养老的老人在家中居住,或者以家中居住为主,由社区提供日间生活照护。在本次研究中主要以日间护理中心形式呈现,这部分老人为70岁以上的老年人为主。70岁以下的低龄老人身体状况相对较好,完全能够生活自理和完成家务劳动,甚至相当一部分因为工作经验丰富、身体健康能够继续从事工作。而绝大部分70岁以上的老年人体力迅速下降,不能够承担工作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家务活动完成也很费力。高龄老人在生活自理等方面也逐渐困难,需要外部力量的协助。
  2.医疗护理方面。本次受访的沪籍老人绝大部分需要长期服药。在健康状况发生恶化的时候,他们通常到三级医院就诊,但是更加欢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三级医院的专家请入社区。在维持用药期间,他们通常选择家庭医生送医上门这种更加便捷的就诊方式。对于小区开展的医疗护理讲座,他们普遍热情不高,认为是老生常谈,没有新意,且对他们没有什么切身利益。本次调查的老年人中均患有一种或多种慢性疾病,需要服药治疗。根据老人受疾病影响,对自理能力和活动能力的结果不同,我们将其分为三类:完全自理、部分自理和不能自理。对于完全自理的老人能够独立生活,不需要外部力量的介入,部分自理则需要外部力量的部分介入,即需要养老力量的适当投入。不能自理则需要投入相当大的养老力量投入。
  3.精神生活方面。本次受访的沪籍老人中主要的休闲方式为看电视,尤其是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只有个别人老人制定年度休闲计划,并按计划执行,如旅行、访友等。在受访对象中,只有一位明确表示自己有宗教信仰和宗教精神寄托。
  4.养老意向。本次受访的沪籍老人均表示可以接受养老院养老。在自己能够满足生活起居的需求的时候,在家中居住;而在自己行动不便的,不能够自给自足的时候可以到心仪的养老院养老,不希望和子女居住在一起。但是对养老机构不了解。通过电视节目、道听途说等途径形成概念,某些私立的养老院护理人员素质偏低,存在虐待老人的现象。   (四)沪籍老人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1.经济原因。经济原因是影响老人选择养老方式的主要原因。本次调查的大多数老年人表示,他们可以接受养老院养老的生活方式。但是目前的养老院的消费水平他们无法承受。(1)本次调查所有沪籍老人主要经济收入为养老金,在维持日常生活开销以及医药费之后,所剩余的不足以支撑心仪的养老院的费用。(2)价格公道的公立养老院人满为患,一床难求,普通人员难以入住。服务周到的私立养老院价格昂贵,无法承担。价格低廉的养老院服务质量很差,心存余悸。(3)居家养老可以满足老年人的日间生活需求解决中餐的问题,且价格便宜,老人能够接受。(4)各种慢性病困扰老年人,医药费用支出增长快速,导致部分老年人退休金难以维持生活开销。
  2.医保政策。医保政策能够影响调查对象的经济水平,也影响了他们的就医行为。上海市实行对于门急诊医疗保险的分段政策,即2000年12月31日前退休的人员只需要自付300元即可进入共付段;而之后退休的人群需要700元方可进入共付段,相差400元,占月收入的10%~15%。
  3.信息获取。本次调查的沪籍老人普遍反映对现在存在的养老助老政策和措施不了解,缺乏有效的信息获取途径。对上门服务养老、托老服务等服务方式不知晓。笔者以当前正在广泛宣传的长期照护保险为例询问调查对象,在研究的前半阶段没有一个人知晓,随着政府宣传力度加大、各种排摸工作的推进,在调查研究的后阶段知晓人数逐渐增多。调查对象表示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居委会上门宣传,或邻里之间口口相传,以及小区内的宣传栏宣传告示等,尤其是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
  三、讨论
  (一)老年人口多,建设经费少,分层研究满足需要非常必要
  所谓人口老龄化是指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10%和7%[1]。如果超过14%称为深度老龄化社会,超过20%,为超级老龄社会。依据《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齡事业监测统计调查信息》统计,截至2017年12月31日,上海全市户籍人口1456.35万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317.67万人,占总人口的21.8%,城市人口老龄化程度稳步提升,且高龄老人数量持续增加[2]。庞大的人口基数与老龄化严重问题狭路相逢,在中国目前养老产业尚不发达、养老设施和医疗设施都不充足的情况下,给中国养老模式及养老资金提出了严峻挑战。与超级老龄化社会现实不相吻合的是,上海的各个家庭经济实力和社会整理经济实力还处于相对较低的层次。要在短时间内仅用有限的资金提升老年服务质量,就不能不充分分析上海老年人口的结构特点,针对不同阶段的老年人群进行针对性的服务,把经费用在刀刃上,有效缓解当前老年服务市场的供需矛盾。
  (二)根据老人经济收入差异分层提供养老服务
  经济因素是影响沪籍老人选择养老方式的主要因素。沪籍老人有退休金,保证基本生活没有问题,但如果遇到大病或生活不能自理需要长期雇人照护时,则无力维持。由于各种慢性病的医疗费用支出也在迅猛增长,部分老人的退休金不足以支出生活开销。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不断衰弱,高龄老人自我照护越来越困难,在家养老与雇人照护带来的经济压力与需求之间形成了明显的矛盾。价廉物美的公立养老院吸引了绝大多老人的眼球,绝大部分医保机构未纳入医保结算范畴,导致入住的老人无法通过医保结算承担医疗成本,大大提高了入住老人的养老成本。同时也使得许多未入住的老人因无法承受经济负担而不能入住养老院。公立养老院一床难求,服务良好的私立养老院医保覆盖率低,慢性病医药费迅猛增长,这些都使得靠养老金生活的老人只能选择家庭养老和居家养老。老年群体中女性化趋势日益明显是上海老龄化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3]。因为女性老年人的平均收入水平远低于男性老年的平均收入水平,当女性老年人口在老年群体中所占的比重越高,即意味着老年群体作为一个整体的贫困程度越严重,也意味着老年群体的经济自给自足能力会越来越弱。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郑功成提出考虑老年人收入分层与需求分类的不同,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4]。通过准确评估因人而施动态调整,实施分层分类、政府托底救急、社会资本帮助提高的养老模式,向芬兰的精准养服务体系学习[5]。把有限的资源用于有效提高老年人群的个人感受,确实提高满意度。
  (三)开展针对目标人群的宣传方式,多种形式开展政策宣传
  为应对上海基数庞大的老年人口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上海市政府、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制定了许多服务老人的政策,如《上海市老年人统一照护需求评估标准》《关于调整本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相关政策的通知》等与老年人切身利益相关的政策。然而在实践过程中,这些政策并没有为广大老年人群知晓[6]。研究表明老年人主要通过看电视听广播获取生活信息,其次是从亲友处获取信息,再次是通过社会组织获取信息,最后是通过网络等获取信息[7]。
  政府部门及各级社会组织通过网络及内部信息系统等发布社会医疗保障及权益维护和政策信息,老年人难以获取。此外老年人还习惯通过阅读书籍报刊获取信息,然后随着电子产业的兴起,传统图书行业没落,致使老年获取相关信息的途径减少。尽管沪籍老人中有一部分人能够使用电子产品和互联网,然后面对互联网上成千上万层出不穷的信息,老年人很难获取到自己所需的信息。主要表现在不能充分认识信息的价值,不能积极主动的搜索和利用政府和社会提供的各种信息服务。建议各级政府在进行政策宣传时在原有基础上加大标语、广告、报纸、宣传册等信息载体的印制,以及居委会、社区等口口相传的力度,让老年人能够有效获取相关信息。
  (四)全方位关注老年人身心健康,提升晚年生活质量
  老年人在社会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需要我们加大对养老问题的关注,加强对老人群体的重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的物质需求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满足,精神需求开始凸显,老年人亦是如此。随着城市化发展,人口流动意识增强,家庭结构趋于小型化,大量的空巢家庭和留守老人出现。老年人由于未能获得全面的生活照料和子女的关心照顾,出现了一些心理症状,如孤独、焦虑、抑郁、自卑等[8]。家庭养老是目前沪籍老人主要的养老方式,与传统的大家庭居住、子孙同堂不同,纯老家庭是当前沪籍老人的主要居住形式,无法享受传统家庭中的天伦之乐和家人关心带来的精神慰藉。看电视、听收音机等以打发时间为目的的精神满足,属于精神满足的初级层次[ 9 ],精神养老的社会化程度没有跟上老龄化的步伐[ 10 ]。在客观上要求家庭、政府、社会组织在加强养老设施硬件建设的同时,不断提高对老年人精神养老的关注,切实做好新时期老年人精神养老工作,努力实现精神领域的老有所养。   四、建議
  在稳步提升沪籍老人经济收入的同时,将养老服务纳入医保范畴,减轻老年人经济负担,使得更多的沪籍纯老家庭老人特别是高龄老人有能力选择养老院开始养老生活,从根本上解决老年人的生活不便。在积极解决养老服务的同时,注重老年人精神需求的供给,拓展志愿者服务,开展老年人精神慰藉专项服务,全方位提升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要加强老年人养老服务的宣传,通过宣传海报、讲座、入户宣传等老年人熟悉的宣传方式,提高老年人对养老政策的知晓度。同时根据经济实力不同、自理能力不同评估个体化评估老年人需要的外部养老力量和养老内容,分层满足需求,节约社会资源,提升老年人的满足感和满意度。让有限的养老资源在短时间内创造最大的效益。
  参考文献
  [1]王桦,赵晟珣,曾尔亢,等.中国人口老龄化社会发展与应对策略[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4,31(2):75-77.
  [2]上海老龄网.2017年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发展信息发布[EB/OL].http://www.shanghai60.org.cn/content.php?id=2901.2018/03/29.
  [3]鲁迎春,陈奇星.从“慈善救济”到“权利保障”——上海养老服务供给中的政府责任转型[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6(2):77-83.
  [4]马丽萍.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郑功成:构建分层分类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体系[J].中国社会工作,2019(3):19.
  [5]睢党臣,曹献雨.芬兰精准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经验及启示[J].经济纵横,2018(6):116-123.
  [6]胡斌.上海“居家养老”与“社会养老”政策研究[J].科学发展,2016,92(7):88-97.
  [7]王晓云,张晓光.老年人信息需求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技文献信息管理,2014(2):8-10.
  [8]汪凤兰,张丽娜,张盼,等.不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老年人的养老意愿及养老服务需求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7(6):1044-1046,1050.
  [9]陈昫.城市老年人精神养老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7(4):129-133.
  [10]穆君.我国老年人精神养老问题的分析[J].老龄科学研究,2013(4):18-20.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n the Pension Needs of the Elderly in Shanghai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ratification
  WANG Xiao-lan
  (School of Nursing and Health Management, Shanghai Health Medical College, Shanghai 201318, China)
  Abstract:There is a diversity in the old-age status of old Shanghai residents, their needs, and their understanding of policies. A single service provision in a certain area cannot meet the needs of the elderly. Therefore, it is concluded that through the stratified study of the elderly population, providing accurate evaluation and dynamic adjustment of the pension service can save the pension resources and improve the satisfaction and satisfaction of the elderly.
  Key words: perspective of stratification; the elderly; pension needs; qualitative research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296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