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关俊霞
摘 要:为深入了解毕业生就业意向及就业进展情况,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意向等情况,为更有“温度”地做好就业指导及帮扶工作,针对离校前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在就业方面可能遇到的问题,给予学生相关的就业指导意见,提高就业帮扶“精准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
关键词:民办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分析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社会普遍关切的话题,随着2020届毕业生人数的攀升,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而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作为高校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因受家庭经济条件、生活和学业压力、外部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他们在毕业就业的竞争中相对处于弱势,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带来一定的压力和挑战。因此,提前做好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就业意向采集、分析,有利于高校后期进行就业指导及帮扶工作的开展。
1 调研基本情况
为充分了解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意向,试图发现经济困难学生与非经济困难学生在对就业形势的认识、就业心态、期望值等方面的异同。本研究以河南某高校2020届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对主要调研对象,于2019年11月12日-27日开展了问卷调研,其中参与调研的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2303人,占总调研人数的比例为23.78%。
2 调查结果
(1)对就业前景缺乏信心。通过调查结果分析,所有参与调研的2020届毕业生中仅27.68%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在专业就业前景很好。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非经济困难学生中认为前景很好的比例分别是27.6%、27.7%,两者所占比例均与平均值差别不大,由此说明,学生对本专业就业前景的信心与家庭经济是否困难因素相关性不大。通过横向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学生对就业前景的信心与学历层次、性别、所学专业以及生源类别具有较大的相关性。其中男生认为就业前景很好的比例要高于女生4.55个百分点;专科毕业生认为就业前景很好的比例高于本科生0.89个百分点;城镇生源的学生认为就业前景很好的比例高于农村生源学生6.03个百分点;按专业类别分析比对,认为就业前景很好的由高到低排序分别是合作办学类31.22%、职业教育类31.68%、艺术类31.07%、理工类27.72%、语言文学类25.39、医学类25.05%、经济管理类24.72%。
(2)毕业后去向首选“直接就业”。根据调研结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选择“直接就业”“升学”“自主创业”“报考公务员”“参军入伍”“服务基层”“暂不就业”的比例分别为52.37%、31.3%、5.17%、6.08%、1.3%、0.56%、2.91%。经对比发现,经济困难学生选择“升学”比例高于非经济困难学生5.78个百分点,有意向报考公务员、参军入伍和服务基层的人数比例也略高于非经济困难学生。但,暂不就业意向选择比例上明显低于非经济困难学生,在学历提升和继续求学深造比例上高于非经济困难学生。
(3)就业期望值偏高。根据调研结果,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意向单位性质占比较高的是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政府机关单位,占比分別是45.42%、40.08%和29.09%;其次是学校及科研院所、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和自主创业,占比分别是24.53%、23.19%、15.72%和15.07%。其中,对比非经济困难学生调研结果,经济困难学生选择民营企业和自主创业的比例低于非困难生2.78和3.14个百分点,其他各项占比均较高于非经济困难学生。
(4)薪酬待遇是择业时考虑的首要因素。根据调研结果,参与调研的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比较重视工作薪资待遇、稳定的工作环境,较为看重自己的发展机会。其中,“薪酬福利”“工作地点”“个人发展空间”和“工作稳定性”占比较高,分别是57.75%、54.93%、43.25%和41.51%;其次考虑的因素是“单位性质”“专业对口程度”和“兴趣爱好”,占比分别是31.87%、20.36%和14.07%;“劳动强度”“单位规模和名气”“家人意见”等占比较低,分别是4.13%、3.34%、3.26%。有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择业时缺乏长远考虑,容易被高薪、稳定的工作环境迷惑,未能及时考虑自身长远发展,这将不利于自身职业生涯的可持续性发展。
(5)省会城市成为学生就业地区的主要选择地。根据调研结果,66.83%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选择“内地省会城市”,12.77%学生选择“国家急需人才的西部或基层地区”。北上广一线城市不再是学生首选,省会城市成为学生就业地区的主要选择阵地。对比非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对就业地区的选择结果,其中,经济困难学生选择到“国家急需人才的西部和基层地区”的人数比例稍高。
(6)职业生涯规划不够明晰。根据调研结果,很多学生面临就业时还没有完全做好就业的准备和规划。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66.48%的学生表示“有目标,但没有详细规划”,19.32%的学生表示“有详细的计划,并在努力执行”,14.2%的学生表示“没有规划,走一步算一步”。对比非经济困难学生结果,经济困难学生的职业规划情况要稍好一些。
(7)自主创业意识有待加强。根据调研结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已创业的占比1.3%;即将自主创业的占比7.82%;明确表示不创业的占比12.55%;另有26.36%的学生表示“没考虑过这个问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主创业比例不高,已创业和即将创业学生比例均低于非经济困难学生0.24和1.62个百分点。表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主创业意识有待加强。
3 思考与建议
(1)引导转变就业观念。一是认清就业形势。随着毕业生人数的逐年递增,我国经济处在新常态加速调整的阶段,增长速度略有下降、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中美经贸摩擦反复叠加等因素,可能导致就业需求岗位等有所下滑,整体就业形势不容过度乐观。二是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改变非稳定体面的公职岗位不去的传统择业观念,找准切合自己实际的工作定位,可适当关注创新创业型的公司,虽然创业型公司品牌不占优势,但整体数量较多、成长潜力较高、职场发展空间大。三是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提升竞争力。当前就业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求职者的综合能力与素质越来越重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要主动把握,注重日常积累,树立自强意识,敢于面对贫困,有意识地主动了解就业市场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努力培养自身技能使之用人单位需求相契合,从而有效增强综合素质软实力,牢牢握住择业主动权。 (2)加强专业能力培养。调查结果显示,44.68%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为自己在专业知识方面与实际工作需要存在较大差距,就业信心不足。一要坚持人才培养就业导向,确保学生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生存能力和长期发展能力,构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促动机制,积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育。二要加强部门联动。学校就业部门应有效结合教务和院部专业特点,摸清市场对专业人才所要达成的素养及职位素质等要求,努力使对应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就业市场需求相配套,助力人才培养和专业教学改革,不断提升毕业生的职场竞争力与适应性。三要构建职业能力培育体系。加强学生相关能力的通识教育,把学生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培育有效结合。
(3)加强就业指导服务。对于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因其拥有的社会关系较非经济困难生少,信息获得渠道相对狭窄,更加需要学校层面上开展专门的职业教育辅导。但现实中,很少有高校开展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技能培训,当然更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也不愿参加这种带有明显标识性的专门化的培训和指导,故在开展就业指导服务前,一要注重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二要应充分加强毕业前的实习实践经历,帮助学生加深对公司的了解,确认喜欢或擅长的行业,稳固提升专业技能,为顺利就业做好铺垫,增强求职信心。三要加强职业定位设计指导、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宣传,有针对性的开展求职择业过程中面试技巧、服装礼仪、简历制作、公文写作等培训活动,同时,要加强院部辅导员老师的培训工作,提升就业指导成效,增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自信心。
(4)加大市场开拓力度。求职信息的畅通性和时效性是确保学生择业成功的关键,因此,学校应发挥好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桥梁作用,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多渠道的就业信息,帮助学生顺利找到工作。一是学校层面要不断加强就业政策宣传力度,不断推送优质招聘信息,确保就业信息发布渠道畅通;二是院系层面结合自身专业特长,定期组织开展优秀校友和企业精英进校开展讲座活动;三是针对学生年级、专业及家庭经济困难等特点,努力开拓实习实践平台,进一步深化有針对性的校企合作和校外勤工助学实习实训平台;四是引进专场招聘活动,签订相关协议,助力于经济困难学生及时偿还助学贷款利息及本金等,给经济困难学生以经济上的保障和心理上的援助。
(5)鼓励学生自主创业。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自主创业是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由于家庭经济条件限制,因此经济困难毕业生的创业要比一般学生压力大,困难多,但也正是这样的原因,鼓励经济困难学生自主创业的意义也要重大。一要注重拓宽经济困难学生求职择业渠道,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求职创业资金支持力度,消除学生心理压力和负担,提升创新能力发展,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实现由“他助”到“自助”再到“助人”的思想引领和转变。二要正视经济困难学生创业的艰难,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到经济条件和自身能力的限制,对于创业还缺少相关知识储备和风险承担心理准备,因此,面对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积极的创业需求,学校应不断加强对毕业生自主创业培训力度,开设SIYB创业培训班,加大“双创”教育的经费投入,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创业团队提供办公场地、融资指导等全方位服务和支持,确保有创业意向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积极投身创业实践,并提升创业成功率。
(6)有效提供援助保障。当前部分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还停留在保障型资助层面,在经济层面上基本能满足学生求学所需,但经济困难学生由此带来的生活压力、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较少得到关注。一是建议政府层面出台相应的就业援助保障措施。当前,政府对经济困难毕业生已经实施了每生2000元的一次性求职补贴,建议进一步减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考取事业单位的考试报名费和培训费,增加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创业扶持资金等帮扶措施。二是定期开展公益性的求职心理讲座,公益性的职业指导、技能培训和创业辅导等。三是增设援助基金,适当延长对国家助学贷款学生的贴息时长,减轻学生一毕业就要还息的经济压力,一定程度上确保经济困难学生和其他学生在同一起跑线上出发。
参考文献
[1]吴韵洁.浙江省高职院校贫困生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D].金陵:浙江师范大学,2015.
[2]柳文花.关于2018届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结果分析[J].文化与探索,2019,(3):138-13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2568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