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受助需求调研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采用访谈法对SWSM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进行标准化开放式访谈和焦点团体访谈。通过访谈发现: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对家庭经济困难认定的标准和程序认识清楚;对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的资助工作普遍表示满意,但提出资助金的发放应当更加关注学生的家庭实际情况以及本人在校表现,希望得到形式多样的资助举措。
[关 键 词]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受助需求;访谈报告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4-0076-02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7〕62号)把资助育人工作作为“十大育人体系”之一,力求通过系列工作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为了更好地提升资助育人工作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增强资助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受助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本研究以重庆市一所高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访谈的方式,了解其对资助工作的看法及自身对各种资助形式的期待。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本文指的是按照《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财〔2018〕16号),重庆市教委等七部门联合制定的《重庆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等文件精神认定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
受助需求:主要是指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对来自政府、社会和学校等主体提供的各种旨在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的资助形式的期待。
二、访谈的设计与实施
(一)样本的选取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重庆市一所高校,该校在校生17566人。本次访谈的对象以认定为特别困难、困难和一般困难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为样本群体共计5901人。结合我校学生实际,从9个院系中按照一定比例随机抽取出访谈对象,最终共有117位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作为访谈对象接受标准化开放式访谈,另外以院系为单位,随机抽取学生进行了10场焦点团体访谈。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法
在访谈实施之前,通过文献资料分析整理,科學界定了相关概念,明确了此次调查访谈活动的访谈提纲。
2.标准化开放式访谈法
此次访谈样本容量较大,为了使访谈对象彼此不重合,课题组的全体成员作为访谈者承担相应的访谈工作。标准化的开放式访谈使访谈的程序、访谈记录格式一致。访谈一般在课余时间进行,每次1小时左右。
3.焦点团体访谈法
本研究引入焦点团体的方式,以期更加全面地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受助需求。焦点团体访谈根据访谈提纲,在访谈主持人的引导下通过集体讨论的方式,请参与者畅所欲言,通过思维碰撞深度挖掘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受助需求以及可以实现的可能途径。焦点团体每个小组访谈时间2小时左右,一般在学院会议室进行,有两位研究人员参与,一位作为引导者,一位作为观察记录者。
三、访谈结果分析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困难认定程序及标准知晓度
受访者对本校家庭经济困难认定的程序和标准均表示了解,能够按照学校的相关规定,完成认定工作。这说明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对认定工作有准确的认知。
(二)学校资助育人工作满意度
在访谈过程中,受访者对学校的资助工作总体上表示满意,很多学生甚至表示“很满意”“学校已经做得很好了”“辅导员老师
特别热心负责”。
(三)对现有资助政策及措施的认可度
关于各种资助项目评审工作,是作为学生的受访者最想谈及的一个部分。受访者纷纷表示,给予哪些学生资助、给予何种资助,应当从两个角度衡量:(1)看学生家庭的经济情况。(2)看这个学生的在校表现。很多受访者纷纷表示,对那些学习态度不端正、不思进取、不自立自强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应该给予资助。建议“在助学金的发放上可以实现动态化管理,建立奖惩机制,通过停、扣发和递补的方式更好地发挥助学金的帮扶作用”。
(四)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对其他帮扶形式的期待
1.希望得到更多校内外社会实践机会实现自立自强
在受访学生中,表达的最多的就是希望学校提供更多勤工助
学岗位或者校外兼职岗位,“让同学们在课余时间用自己的能力去工作从而得到相应的工资”。还有受访者提出希望学校能够为他们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希望学校组织更多回馈社会的公益活动。很多受访者表示,自己在受到资助的同时,也想为社会做点事情。
2.希望得到更多强化自身学业和丰富大学生活的学习指导
受访者中绝大多数都提到了希望学校给予学业指导和支持。比如,给予通识课程,如英语和计算机的补习,“我们很少学习电脑操作,这在我们进入大学,面对计算机这门课,很容易衔接不上”;对经济困难学生想考研、想报补习班的学生给予帮助;对想出国留学的学生提供语言班学习和专业培优指导。另外就是希望“学校可以提供给我们一些兴趣爱好的学习机会”。
3.希望得到更多关于就业创业方面的指导以增强自身就业
能力
受访者提出希望学校提供就业、创业指导,帮助经济困难大学生提升就业能力。从就业方面看,希望有多一些的就业帮扶政策;为学生提供求职过程中所需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培训,比如:笔试和面试知识能力的培训、办公软件使用技能、演讲能力、社交礼仪等;也有受访者提出,想要考取专业从业资格证,但考虑到培训及考试费用只能望而却步,希望学校可以予以帮助。从创业方面,希望学校可以提供更多的创业指导和创业资源。 4.希望在同类学生群体中获得归属感
受访者还提出,“多开展一些活动,可以增进大家之间的感情,互相鼓励支持,形成这部分学生心理上的互助和帮扶”;希望可以有定期的心理辅导,帮助自己走出自卑等消极的心理状态,变得积极向上、乐观开朗。
四、讨论及建议
(一)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工作要以诚信为基础,在“互联网+”的支持下不断做“减法”
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工作面向全体在校学生,只要学生本人认为自己家庭经济困难都可以申请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因此,按照原有的认定程序必然会花费更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做好学生的诚信教育,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是让认定工作程序简化,提升精准度的基础。
1.加强诚信教育,制定失信行为的惩戒制度,让学生行为自觉
学生的诚信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应当利用各种形式的教育增强大学生的诚信意识。通过资助专题活动增强学生在申请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工作中的诚信意识,通过辅导员主题教育、班团活动、班级文化建设(展板、海报)等线上线下形式筑牢学生的诚信意识。对学生在经济困难认定过程中出现的不诚信行为,学校应当制定相应的惩戒办法,写入本校学生日常行为管理规定之中,在印发的学生手册也应当明确表述各种不诚信行为所应当承担的后果。
2.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共享信息资源,减少申请经济困难认定手续
每个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在学校学习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因此,需要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群体进行充分分析,准确把握各类学生的共性与个性。在诚信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自愿申请,资助工作人员依托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全国脱贫攻坚相关信息系统,在遵循基本工作原则的基础上,实现信息对接,采取身份识别、大数据分析、信函索证、资助档案分析、量化评估、民主评议等认定方法简化认定程序,提高认定精准度。
(二)整合资源,实现资助项目多元化,不断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日益增长的受助需求
看似巨额的资助资金分配到具体每位受助学生身上的則是少之又少,如何才能让资助资金这个“箱子”不断增大?一方面,给“箱子”增量,就是需要整合各种资源,让更多的钱汇入“箱子”。学校要将国家给予的资助资金百分之百运用在资助工作上;要足额提取和使用学校自筹资助经费;要充分吸收社会资金助学,比如引进企业捐资助学、杰出校友捐赠等校外公益基金;还要考虑发挥在校学生的力量通过公益巡演、公益作品拍卖等方式增加资助经费。另一方面,要用好“箱子”里的钱,就需要不断丰富资助形式。高质量的资助工作,应该是立足学生需求,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专门资助服务。首先就是需要不断丰富资助项目,在原有资助政策上制定更多形式多样的资助政策;其次是把钱用在更加有意义的事情上,搭建形式多样的发展型资助育人项目,让更多学生获得均等的发展机会。
(三)以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的发展型资助是当前资助工作的基本遵循
1.“助人自助”,从心理上解困助困
资助工作的最高目标是“自助-助人”。事物发展的内外因辩证关系告诉我们,内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向。长期以来,很多受助学生存在“坐等靠”思想。通过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改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消极怠惰心理,增强自信心,树立自立自强决心,是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团体心理辅导、素质拓展,面向个别心理健康状况出现问题的个别咨询等都是增进心理健康、培养积极阳光心态的重要途径。
2.“能力提升”,从技能上阻断贫困
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言,能力的提升是经济帮扶以外最需要的。高校应当以就业能力提升为核心开展资助育人工作。通过设置与专业对口的校内外兼职、勤工助学岗位,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专业实践中长知识、长才干;通过鼓励支持学生参与学生组织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让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提升组织管理、语言交流、团队协作能力;通过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使其明确自身职业生涯发展中的优势与不足,扬长避短,为职业理想的实现而努力;通过专门的求职、面试技巧培训,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得到更多的就业技巧指导;对有创业梦想的学生,可以通过专业的创业指导、团队导师带领其学习创业技能及创业实践。
3.“营造氛围”,从同伴中获得支持
每所高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是一个庞大群体,这个群体不仅仅需要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还需要一种归属感。在找到了同伴群体后,他们不再认为自己是异类,自己的贫困是一个不光彩的标签,而是在这个共同体成员间。作为高校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增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交流互动,形成一个自立自强的命运共同体,在正确价值观的引领下,结交朋友、建立友谊,互相理解、深深共情,彼此支持、相互鼓励。
◎编辑 马燕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133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