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随着高等教育向着大众化的方向发展,有更多的适龄年轻人进入大学,贫困学生在大学校园里算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也是弱势群体,贫困生问题已经不是简单的物质贫困问题,这一群体在面对都市的生活方式、人际交往和消费风尚时所产生的巨大心理压力问题更应该关心,帮扶工作要牢牢抓住贫困生的心理特点,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坚持物质扶持和精神扶持相结合,从精神上根治贫困生的贫困感,才能实现让他们健康成长成才的目标。
  关键词 高校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心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9.03.081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towards popularization, more young people of suitable age enter university. Poor students are a special group and a disadvantaged group in University campuses. The problem of poor students is no longer a simple matter of material poverty. This group should face the enormous psychological pressure caused by urban lifestyle,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nd consumption fashion. This concern and support work should firmly grasp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oor students, establish an effective working mechanism, adhere to the combination of material support and spiritual support, and eradicate the sense of poverty of poor students spiritually, so as to achieve the goal of their healthy growth and success.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with family difficultie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有更多的适龄青年进入到大学学习、生活,在这当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自贫困山区及经济欠发达地区。贫困学生在大学校园里算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也是弱势群体,关注这一群体时,除了对他们进行物质救助,更应该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对其进行心理的救助,从而实现让他们健康成长成才的目标。
  1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现象
  教育部《指导意见》对于家庭经济困難学生(贫困生)的界定是: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1]近几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工作受到国家、各省市、各高校的高度重视,贫困生已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
  全社会普遍关心贫困生物质困难,但对于贫困生群体中存在的“贫困现象”却很少关注,它表现为贫困生虽然在物质上得到帮助(如助学贷款、助学金等),但他们某些心理上的问题却仍然很难解决,如对家庭和社会的抱怨;学习、交友上的被动;表面上的坚强与事实上内心的脆弱等等。总之,自卑、焦虑、躁动、敏感等不良心理在他们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由此可见,贫困生问题已经不是简单的物质贫困问题,而是这一群体在面对都市的生活方式、人际交往和消费风尚时所产生的巨大心理压力问题。
  2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出现的成因
  社会保障在不断的完善,可受资助者的心理却也不断的变化,一种觉得贫困是自己的无能,不愿把家庭情况让别人知道,怕自尊心受到伤害,一种是依穷买穷,他们认为贫困是社会对自己的不公,人们对自己的资助理所当然。前者,接受资助,孩子会感到压抑、自卑、孤立。后者,接受了资助,孩子对国家的资助产生依赖心理,认为穷了,国家该帮我。这两种心理都是不正常的,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处理好受资助与自己自强不息的关系,树立通过资助早日成才,回报社会的正确心理。
  在高校贫困生中,真正处于温饱线以下的贫困生应为少数,而有相当部分贫困生只是不同程度的家庭经济困难,通过国家的助学政策、社会的资助和其它帮扶渠道,应该可以在经济方面解决他们的贫困问题,但现在问题的关键还不在于贫困生的经济困难是否能得到基本解决,而在于他们在面对高标准的生活模式和消费风尚时的匮乏感和自卑感,即贫困的感觉,这才是干扰贫困生学习和生活的关键因素,也是他们健康成长的大敌。调查显示近20%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异常,凸显了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严重性。[2]
  贫困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就是经济原因。经济的困顿,使贫困生进入高校后,对环境的适应出现许多不适。第一,不能适应大学的生活环境,由于很多高校设在大中城市,贫困学生要适应大学生活,就要先适应城市的生活习惯,而经济基础的薄弱直接导致了他们很难适应这些生活习惯。第二,贫困生对大学学习环境的适应也存在困难,对于学习的一些高消费品电脑、手机等,他们很难支付得起,学习上想要跟上进度,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第三,贫困生人际交往方式上往往消极、被动,经济的拮据,导致他们在人际关系上趋于封闭,也使贫困生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心理上产生抑郁。大多数贫困生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处境,他们不积极主动的与人交往,生活封闭。他们抗拒着师生的善意的同情,他们中的个别人甚至对社会持有极端的观点,影响了其心理健康。   社会在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压力的同时,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分析其特殊的心理特征,指出其问题所在,并且有针对性地做工作,消除其心理障碍,不仅仅帮助他们实现经济脱贫,更重要的是心理脱贫。部分大学生从经济边缘地区进入到经济中心地区,因经济的落差而产生强烈的贫困感是难以避免的,由此而产生诸如自卑、焦虑、躁动和敏感等的心理特征。这使他们在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中,不仅承受着不同程度的经济压力,更令人担忧的是心理和精神上的压力。因此,贫困生工作已不是单纯经济上的扶贫,帮助他们摆脱由经济贫困带来的心理困扰才是根本,[3]在经济扶贫逐渐成熟现阶段,心理扶贫应该提到更为重要的位置上了。在了解贫困、贫困感及其相互关系和成因的基础上,学生工作要牢牢抓住贫困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积极措施,不断完善贫困生管理工作和培养模式,关心和帮助贫困生,争取从经济上和心理上消除贫困。
  3 建立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坚持物质扶持和精神扶持相结合,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
  首先,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第一是建设和完善贷学金、助学金、奖学金和勤工俭学制度,加大物质扶持力度,力求从物质上消减贫困生的贫困感;第二是建立和管理贫困生资料库,做到对贫困生的情况有充分的了解和分类,为办理助学贷款和推荐各类助学金、勤工俭学岗位提供尽可能准确的依据;第三是安排适当的教育活动,包括人生理想、信念教育,诚信教育,学习、人际交往技巧教育和其他技能培训等等;第四是进一步健全心理咨询机制,倾听贫困生的声音,宣泄他们内心的焦虑与不安。为充分照顾贫困生的自尊心,贫困生援助工作尽量避免公开,以免把他们贴上“贫困生”的标签。在帮助贫困生工作中,一套有效的工作机制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没有良好的工作机制,扶助工作就没有保障,一切工作也就无从开展。
  其次,坚持物质扶持和精神扶持相结合原则,重点加强精神扶持,争取从精神上根治贫困生的贫困感。贫困生多来自农村地区,有视野较窄、自信不足、技能较弱以及生活方式、习惯与城市学生不谐调等特点,造成这些学生在交友、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障碍。为此,在进行物质帮助的同时,精神帮助显得非常重要,应引起更高的重视。在工作中,要求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关心贫困生的学习、交友,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干部为贫困生举行座谈会活动,讲解本城市的文化特点、生活方式和大学的学习、生活以及人际交往的技巧,帮助他们尽快融入大学生活,消除一些交往障碍。同时是对贫困生进行挫折教育,增强抗挫折的能力。使他们正确认识前进道路上的挫折,不回避,不气馁,鼓起战胜挫折的勇气,树立战勝挫折的坚定信念。帮助他们看到自身的价值和能力,使他们感到存在的意义,对生活和未来充满希望。
  同时要教育学生多一份感恩,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做一个社会人最朴素的道德准则。不懂知恩图报,只知伸手要钱;少一分感恩之心,少一种自强不息的品质,这样的情况在困难学生中不少见,我们应该教育学生国家的资助是国家对他们的关心和关爱,如果没有这些帮助,他们的求学之路会坎坷很多,我们要教会孩子学会感恩,感激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让他们也能把自己的爱心奉献出去。
  最后,建设宽松、健康、祥和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建设是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和精神空间的根本性工作,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也是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学校要设法营造良好的校园风气,提倡朴素的生活作风,限制过分奢靡的生活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为广大学生特别是贫困学提供生增进交往、接触社会的机会和平台;建设以人文精神培养为核心、以素的质拓展为目的校园文化,为广大学生特别是贫困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更好地促进贫困生的健康成长。此外,最关键的是牢牢抓住大学的育人理念,对于不良的社会潮流和商业入侵要通过制度予以过滤甚至抵制,这样才能形成一个自由、健康、祥和的校园文化氛围。
  总的来说,目前高校的贫困生工作还较多地停留在物质扶贫的层面上,尚未能对贫困问题作深入的剖析,并形成一套有效的帮扶方案。贫困生不是一个简单经济问题,而是纠缠着复杂的社会和心理因素,只有恰当地区分贫困与贫困感,才能使我们的工作从单向的经济扶持转为经济、心理双向扶持,在经济帮助的前提下尽力协助贫困生摆脱贫困感等心理障碍,促使贫困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中央人民政府网站.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EB/OL].
  [2] 曹勇.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及调适对策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1(05):116-117.
  [3] 杨鹤,藏楠.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03):260+26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7250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