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山区城镇规划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我国耕地相对不足,如何充分利用山地资源,探索出一条山地小城镇的开发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意义重大。本文结合实践,从正确把握规划设计原则、顺应地形规划道路系统、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依山就势布局建筑群体、创造特色鲜明的景观体系等几方面就山地小城镇的规划进行探讨,以供广大同仁参考借鉴。
【关键词】山区;城镇规划;可持续发展
我国人口众多而耕地相应不足,有相当多的小城镇位于山坡丘陵地区,如何少占良田好土,更多、更好地将目前未能充分利用的山地转化成为建设用地,探索出一条山地小城镇的开发模式,营造高质量而又有别于一般平地小城镇的居住环境,是业内人土长期面对而又充满现实意义的课题,也是山地小城镇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尽管开发山地小城镇较之平地有诸多不利,但山地在保护耕地、结合地形、利用资源、保护生态以及创造空间形态和视角景观等方面有许多便利和优势条件,对未来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规划中应从战略的角度进行综合开发,科学利用。本文就正确把握规划设计原则,顺应地形规划道路系统,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依山就势布局建筑群体,创造特色鲜明的景观体系等几方面探讨山地小城镇的规划。
1 正确把握规划设计的原则
山地小城镇生态性突出,人文活动对其生态环境的影响重大,小城镇布局受地形环境及绿化植被的影响极大。规划设计中应充分利用山地多层次的地形特点,立足于当地的自然条件和文化背景,从文化内涵的深度和广度去综合挖掘、提炼当地人文资源,在综合分析山地小城镇的自然因素,空间结构以及社会文化等意识形态的基础上,注重整体与综合,使之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创造出具有浓厚地方神韵、体现地域特色与文化传统的地方特色。同时强调山地小城镇的弹性和动态原则,使小城镇的发展具有灵活的变化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的连续性,既能遵循一定的模式逐步发展,也可各阶段相互组合,互不干涉,独立发展。一旦小城镇结构形成以后,它要能根据变化的需要进行自我更新和调节,在其发展的各阶段,均能有效地承担其结构功能,使小城镇的建设、生态保护、文脉继承等方面得到持续发展的同时能保持自身特性,得以合理地存在和发展。这是对山地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也是对山地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山地小城镇结构布局要从山地的地形特征出发,以沟、谷等地貌特征为界将用地分为不同的小区来形成山地小城镇的住区结构,并依据不同的地表及内容设置不同规模的组团,充分顺应地形地势的变化及高低错落形成自由流畅而有机的组团结构,各组团内部尽量分别配置具有独立风格的公共开敞空间。总体规划风貌要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中朴素的自然观,体现出规划连续、恒久的可行性。
2 顺应地形规划道路系统
山地地形复杂、特征明显,规划中要顺应原有地形地势的起伏变化,依山就势布置道路系统:主干道不必太宽,在满足消防环道的坡度、宽度及转弯半径等方面要求的同时保证车流顺畅即可,次干道则结合地形及建筑群组自由舒展,灵活布置;并尽量完善、利用原有路网基础,使土方工程量达到最小,降低建造成本同时灵活运用“之字路”“半边街”“爬山街”等形式来体现山地小城镇的特色,形成多层次、有机的道路网络结构。山地小城镇曲折婉蜒的道路既是交通动脉,又形成不断延伸的观景线,结合绿化,可展现多种类型的景色:婉蜒的街道空间以建筑体块为媒介,空间上相互穿插,表现出由空间的直观向时间的连续渗透,使街景逐渐展开,建筑依次出现,避免一览无余创造出异常丰富的空间序列。
步行交通规划是山地小城镇创造宜人的步行环境特色的有利条件。规划中应对原有的梯道所形成的步行系统进行加强以凸现山地特色,可以步行商业服务中心区为核心,用梯道和步行林荫道将小区中心,小区组团中心联系起来成为一套步行空间系统,满足小区便捷通达的需要,提供一个安全、宁静的步行交通环境。在细部处理上应保持山地特征,以视线联系的多样兴趣,减弱因地形多变带来的疲劳感。
3 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
山地小城镇生态环境良好,但因受到自然条件制约,土地利用率普遍比平地小城镇低,其建设用地紧张的状况非常突出。规划中应综合考虑道路、坡度、坡向、地质、植被、沟谷,以及现状建设条件等因素,结合地形、地貌的特征,对其进行充分挖掘,最大限度地集约化利用山地的可建设用地、现状绿化及自然景观潜力,积极探索用足用活土地使用方面的政策,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山地小城镇土地的升值。规划中应充分利用山地特有的自然条件来展现小城镇特色,尽可能保持原始地形进行建设,根据现状绿化及树木分布的特点,在道路拓宽时保护性的利用原有行道树,在详细规划过程中,建筑布局步行道的设计尽量少伐树,且注意树木的更新与高档树种的替换,使形态较好的植物、植被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和保留。
4 依山就势布局建筑群体
山地建筑是形成山地小城镇景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规划中应依山就势,结合不同地段的坡度起伏特征及地质条件,自由灵活进行布局:将层数相对较高的建筑布置在较平缓的地带,层数较低的建筑布置在山坡地带,如此既减少较高层建筑的基础埋深、方便施工、降低工程造价,且可减轻较陡地带的交通负荷与停车负担。
坡度较大的地带可根据各邻道路之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高差这一特征,充分利用所在地形的具体条件,采用错层、跌落、跃层、筑台、退台、爬坡、吊脚、架空等多种手法设计建筑单体,并考虑节能节地建筑的布置,设计地下、半地下建筑,利用地下建筑屋顶布置绿化、庭院或活动场地,使不同建筑用户均能享受到不同形式的私家花园。让建筑与原有自然地形紧密结合,宛如“生长”于山坡之上,一切来自自然,又融入自然。
5 创造特色鲜明的景观体系
如何正确处理小城镇与山的关系是山地小城镇景观设计中的重点。山地地形、地物一般起伏多变、自然形成,与平原地形有极大区别,自然景观丰富,可赏景之处甚多:登高远眺,极目峰峦,可领略山城回卷之美;坐阴观阳,景色明丽;岔路交会、峰顶坯口,均很有特色。这一切有利于创造山地小城镇空间形态和视角景观,为未来的小区建设储备了良好的宅址,规划设计中应遵循尊重自然、以人为本、注重文化的原则,充分利用山地小城镇所处区域内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将它们有机的组织到小城镇景观中去,营造步移景异的景观效果,展现小城镇的特色风貌,使山地小城镇既有浓郁的乡村自然景观,又充分体现城镇的现代生活气息。
镇区内地形高差大、坡度陡、不宜建盖房屋的地段可考虑将其规划为专业化的观光农业带,遵循多样统一、适地适树和经济高效的原则,合理搭配种植药用、材用、果品、油料等适应当地环境条件、不同品种、特色多样、地域性的乡土植物,并考虑季节性因素,将落叶树种与常绿树种,快生树种与慢生树种相结合,使田园风光、园林绿化自然地空插于镇区内,形成独特的“镇中园”式的农业生态景观,开辟出农业生态旅游景区。内部既进行平常的农业生产,果树开花和果子成熟时节时则成为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的好时光,创造出独具特色的绿地景观,营造出自然景观与人造景观相映成辉、集城市生活气息和田园风光于一体的园林化小城镇。提高城镇的物种利用率,发挥绿色植物的生态效益,降低小城镇的环境和绿化工程成本,促进土地和空间资源的合理利用,最大程度地发挥生态、社会和经济的综合效益,使其生态环境走上自我更新的动态发展之路,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共生关系,使山地小城镇朝着健康、合理、有序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威龙.山区小城镇规划特色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18):8774-8775.
[2]朱谱清.探索具有特色的小城镇规设计[J].工程与建设,2006(4):32-3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444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