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目标的六种意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高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目的是通过校园的物质环境、行为制度、文化氛围等来塑造师生的品质,引导师生的行为,促进持续发展。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强化引领导向性意识、突出职业性意识、地域文化利用意识、与时俱进创新意识、铸精品意识和系统性意识。
关键词:特色 校园文化 意识
高职特色校园文化指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企业文化、地域文化及其他先进文化而形成的具有“职教特质、地方特色”的办学理念、精神风貌、价值取向和师生的行为规范的总和。[1]
一、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
(一)培养师生高尚的职业素养
高职院校有两个主要特性,一是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校园文化自然应有高等教育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共性;二是作为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其定位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企业、社会区域为依托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其校园文化建设就应该具有自身的鲜明特色,必须按照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办学理念和理想追求,尽可能突出“职”的特点,融进更多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人文素质等,其中重点放在高尚职业道德的培养上。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时代发展,满足市场经济对“职业人”的要求。
(二)营造有利于增强师生实践能力的学习环境
人的实践能力,主要是指把专业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和运用知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还包括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创造性,把所学的知识有效地运用到实践中去的能力。因此,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结合高职教育特点,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大力开展实践锻炼型的校园文化活动,同时注重思想熏陶型、文化娱乐型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现广泛的参与性和很强的实践性,从而帮助师生提高各个方面的实践能力。
(三)增强学院凝聚力和发展力
学院的凝力表现为学院与广大师生员工的关系是亲密合作的,学院对广大师生员工有很强的吸引力,广大师生员工对学院有很强的认同感和向心力。有了凝聚力才会有发展力,构建高职校园文化应该以此为价值追求,一是努力营造具有文化导向性的共同的价值观念和校园精神,激发师生员工对学院目标、准则的自觉接受和作为学院一员的使命感;二是加强管理文化建设,形成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和集体主义氛围,使个体的内在潜力和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从而使学院的整体效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推动学院更好更快地发展。
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强化的六种意识
(一)引领导向性意识
引领导向就是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统领校园文化阵地,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弘扬和宣传,决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高职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要有正确的导向性,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文化方向,以先进的文化引导人,以优秀的文化哺育人,以红色文化鼓舞人。要高扬先进文化大旗,[2]以传播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理论为己任,顺应历史潮流,反映时代精神,有效渗透优秀文化,使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用先进文化引领高职校园文化,就是将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到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中去,着力提高师生员工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为促进高职教育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突出职业性意识
职业性指高职校园文化体现高职教育个性特征,这种特征突出体现在校园文化与职业素质培养上。[3]高职院校的类型、性质、结构等都受到所在行业的影响,行业文化的规范、理念、特性也会给高职校园文化打下烙印。因此,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要结合行业特点和文化精神建设的一般性规律,对行业文化进行重构和再造,从研究行业文化入手,学习行业愿景、行业目标、行业作风、行业使命等,贴近本土、面向社会,将行业文化核心价值观及行业提炼出来的各种精神融入校园精神,丰富办学理念,建设校风、教风、学风,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一种准职业环境,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建设上融进更多具有职业特征、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人文素质等内容,促进学生素质尤其是职业性素质的提高,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职业社会适应能力。
(三)地域文化利用意识
任何高职院校都处于一定的地域,归属于一种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学校师生的任何活动都与区域环境的影响密不可分。[4]作为高职院校,其生存与发展无不依托着地方经济和文化,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自己的发展优势,办出自己的特色,不仅在专业设置、培养方案上体现本土经济发展需要,而且校园文化建设也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地方,在现实中找资源,将优秀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使校园文化植根于生活的土壤并开花结果,形成良性互动,校园文化为地方文化建设服务,地方文化为校园文化提供土壤、养料和特色。
(四)与时俱进创新意识
创新是指不拘泥于传统、模式,按符合新的时代、有利于发展的要求所进行的改良、改革或独创等。文化发展的连续性是文化现实发展的客观反映,它是在继承过去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的。文化总是在一定传统基础上发展,但又不断打破旧的传统,建立新的传统。没有创新的文化是平庸的文化。
高职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有相对独立性,但它不能脱离社会和社会文化而孤立地生存与发展。[5]这就要求高职校园文化内涵建设要把握规律性,准确判断时代特征,积极适应形势的变化,一切符合新的时代、有利于高职教育发展的文化内容和形式都要大力提倡,使之发扬光大、为己所用,必须从内涵到外延不断创造、更新,不断与时俱进,从内容、形式和管理方式都必须鲜明地突出现代社会的时代特征,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新要求,适应社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及时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五)呈特色铸精品意识
校园文化的精品活动往往是一个学校校园文化水平和品位高低的综合体现,是学院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好的品牌形象更能深深地吸引和鼓舞师生以学院为荣,能够对广大师生产生导向、激励和凝聚作用并影响他们一生的发展。国内外很多大学都具有历史悠久、群众基础性广、知名度高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至今仍被承接、传颂。当前各高职院校都有建设精品校园文化的必要,要围绕“职业”做文章,立足“技能”创品牌,呈现高职特色,铸造文化精品,提高校园文化的辐射带动作用和影响力。
(六)整体协调系统性意识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万事万物都是普遍联系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也是一个系统工程,从物质环境的构建、创设到精神内涵的丰富与完善都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因此,从组织方面单靠一两个主管部门是难以奏效的,需要学校党政工团各部门同心协力、多管齐下,形成合力,要从文化活动、组织机构、工作队伍、文化设施、文化环境、校园精神等方面协调一致,促使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出整体的作用,任何一个要素的欠缺,都会影响整体质量;从建设方面,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是一个有机统一体,不能割裂或片面孤立起来,精神文化是目的,物质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各自孤立地建设将会陷入形而上学的泥潭,其结果都不能有效地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周蒋.“职教特质、地方特色”校园文化的构建[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10: 106~108.
[2]陶国胜, 张光. 用先进文化引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J].云南教育,2003,21(24):13~16.
[3]罗文雅.论高职校园文化的“职业性”特征[J].教育理论研究,2010,6: 231~232.
[4]张小萍,张发青.浅谈高职高专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思路[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10: 99~101.
[5]张晓拔,朱志海.试论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8,(4):42~43.
基金项目:贵州省2009年人文社科专项任务项目课题“高职院校文化德育模式研究”成果之一(09ZX14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649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