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农村市场挖掘拉动经济的新机会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程国强
扩大国内需求,最大的潜力在农村
家电下乡了,汽车也下乡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针对性地设计、研发、销售一些适合农村消费的产品,开始把农村市场作为发展的新阵地。
这是因为农村是个黄金市场,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农村消费,不仅是当前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举措,而且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长期战略选择。
目前农村消费不足、农村市场发展滞后问题突出。充分挖掘农村消费市场巨大潜力,对当前实现保增长、扩内需
目标意义重大,必须采取切实措施抓紧抓好。
诱人的“蛋糕”
目前,农村消费已经进入快速增长阶段。我国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94年的9235亿元增长到2004年1.98万亿元、登上1万亿增量台阶,用了10年的时间。2004年-2007年,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率达13%,明显高于1994-2004年8%的水平。
不仅如此,我国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于2000年下降至49.1%,人均纯收入于2004年达2936元。有关调研表明,在现有条件下,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3000元、恩格尔系数(即食物支出在家庭消费中的比重)下降至50%后,农村消费将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消费水平大幅提升、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的目标,届时农民人均收入至少应达到8280元,若按2007年农村居民消费倾向77.8%测算,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至少为6442元;根据我国今后城镇化发展趋势,估计2020年农村消费品市场将达到5万亿元,比目前扩大74%。若今后农民收入水平进一步得到提高,农民购买能力进一步提升、消费倾向进一步增强,农村消费市场潜力将会更大。
同时,农村消费结构处于转型升级时期。与2000年相比,2007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49.1%下降到43.1%,而用于交通通讯的消费支出在家庭消费中的比重,由5.58%增加到10.19%,医疗保健支出由5.24%增加到6.52%。这意味着,目前已经到了农村居民从食物、居住等基本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享受型消费的转型升级阶段。
近几年,家用电器、手机、电脑等中高档消费品正成为农民消费热点,预示着农村居民消费正在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据国家统计局测算,农村人口每增加1元的消费支出,将对整个国民经济带来2元的消费需求;农村居民对任何家电产品的普及率增加一个百分点,就可增加238万台(件)的消费需求。
可见,一旦农村消费市场被启动,将对国民经济增长格局产生深刻影响。
目前,农村消费与市场流通环境逐步得到改善。从2005年开始,全国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共有2300多家企业在80%的县开展农村流通网络建设,目前已在全国建设了30万家连锁化农家店、367个农村商品配送中心,覆盖80%的县、三分之一以上的行政村,农民购物不安全、不方便、不实惠问题得到一定缓解。
随着连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以及超市、便利店、示范店等商贸业态逐步从城市走向农村,许多地区的农民告别了“柴米油盐找个体,日用商品赶大集,大件商品进城里”的传统消费方式,农村消费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特别是从今年开始,国家采取财政补贴措施,在全国范围实施“家电下乡”,初步估算可拉动消费9200亿元,不仅能够有效开拓农村市场、缓解家电及相关产业的困难,而且有利于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建立健全农村现代流通体系。
现实困境
但是,把巨大的农村消费市场潜力转化为现实国内需求,仍然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农村消费不足、农村市场发展滞后问题日益突出,这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根本性问题。主要表现在: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购买力水平低。这是农村消费不足、消费水平低的根本制约因素。2000―2007年,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达到10.1%,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只有6.2%。与此同时,农村消费的地区差异也越来越显著。并且,从长期趋势看,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缩小城乡、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的难度越来越大,城乡、地区间消费市场规模差距将呈继续扩大趋势,形势将更加严峻。
农民消费预期不稳定。这是农民消费意愿不强、消费倾向低的关键因素。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公共服务水平较低,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尚未破除,农民上学难、治病难、养老难等问题仍然比较严重,农民对未来的收入与风险预期具有不确定性,对即期消费的后顾之忧心态比较严重,防老养病、子女教育等储蓄倾向较强,使农村消费发展缓慢。如2007年,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3224元,相当于同期农民纯收入的77.8%。其中,用于食品和住房的生存性消费支出高达60.88%,而家庭设备、文教娱乐、交通通讯、医疗保健等享受型、发展型支出只占1/3。如此消费水平和结构,大体相当于1997-1998年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和结构,这意味着农村消费比城镇消费至少落后10年的时间。并且,农村金融严重滞后,进一步强化了农民的储蓄倾向,影响农民的消费倾向;农村公共品投入严重不足,增加了农民生产性消费支出负担,压缩了生活消费空间。
农村流通方式和经营业态落后。这是影响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农村消费的直接因素。一是流通方式落后。农村市场连锁经营的交易额占农村总交易额的比重不足10%,农村日用消费品90%以上通过对手交易销售。二是流通网点数量不足。据国家统计局资料,目前全国有50平方米以上综合商店或超市的村只占34.4%。三是农村商品配送能力不强、消费不安全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即使是“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覆盖的地区,配送率也只有40%,连锁化农家店仅覆盖全国1/3的行政村。四是流通基础设施严重不足。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场管理滞后。这是影响农村消费环境和消费信心的主要因素。一方面,农村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不适应农村消费转型升级的需要。另一方面,农村市场管理重收费、轻服务的现象比较严重,农村仍然是假冒伪劣产品的重灾区,劣质商品流通、乱涨价、欺行霸市等问题比较突出,农民消费利益不能得到有效保护,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村消费的扩展。农业部近期有关抽查表明,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339家企业的49种面向农村市场的产品,抽样合格率仅为40.6%,严重损害农民利益,打击农民消费信心。
对策
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农村消费,最根本的战略措施是提高农民收入、增强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最关键的政策选择是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切实解决农村教育、卫生、养老以及水、电、路、气等农民群众最关注、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增强农民的消费意愿与消费信心,解除农民花钱的后顾之忧。
但必须清醒认识到,这是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努力才能实现的战略目标,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不懈、一以贯之地抓紧抓好。当务之急,应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影响农村消费的突出问题,充分挖掘农村现有消费潜力,着力培育农村消费增长点,切实推进农村消费转型升级。
首先,要着力发展农村现代流通方式,提高农村流通效率。要进一步发展农资和农村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推动交易方式、服务功能、管理制度、经营技术的创新,全面推进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农村生活消费品流通网络建设,全面提高农村流通效率,降低农民消费成本。同时,要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鼓励各类投资主体进入农资流通领域,建立以农业生产资料配送中心为枢纽、以农资超市和便民店为终端的新型供应体制,尽快形成多种所有制并存、覆盖面广的农资流通体系。
其次,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立开拓农村市场新机制。要推进和完善“家电下乡”等措施,进一步探索财政补贴、免税以及信贷扶持等启动农村消费的新措施、新办法;要支持流通企业与生产企业合作建立区域性农村商品采购联盟,建立质优价廉商品进入农村市场购销平台;鼓励工商企业设计开发适合农村市场的物美价廉产品,重点开发操作简单、价格适中、坚固耐用的工业消费品及建筑材料;积极推进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日用消费品、农资、建筑装饰材料、电器等产品团购,引导农民开展合作消费;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改造建设集日用品、农资、药品、电信产品、邮政产品销售及家政、休闲、娱乐等服务于一体的农村综合服务中心。
再次,加强农村消费和流通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加强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推动整合现有信息资源,采用电脑、电视、电话等多种信息传播手段,采取多种信息服务方式,建立起既能为农民提供农产品交易服务,又能为农民消费提供服务的信息平台。加强农村市场预测、预警分析,建立农村市场突发事件应急调控快速反应机制。着力创新信贷服务模式,探索部门或单位为企业提供贷款担保的信贷方式,满足流通企业资金需要。
最后,要强化农村市场监管。坚决防止假冒伪劣产品流入农村市场,严厉查处不正当交易和竞争行为,打击欺行霸市、强买强卖等不法行为,健全市场投诉受理机制,保护农民合法权益。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762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