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居民消费需求的实证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韦茜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在拉动经济增长的诸因素中,投资和外贸长期处于支柱地位,消费需求却严重不足。而近年来,全球性外贸供需结构变动引起经济个体对消费需求逐步依赖,及经济个体在选择更为优质的发展路径时对内部消费有效增长的倾向,都昭示着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通过宏观调控刺激消费的必要性。
[关键词]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36-0109-04
1 我国经济发展与城镇居民消费现状
理论上,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相对于投资和贸易更为稳定,应对经济增长作出更大的贡献。然而,近年来,在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国内消费需求却长期处于严重不足的状态。根据IMF和世界银行的统计,1990年以来,世界平均消费率为78%左右,而近20年来,我国消费率最高也仅为63%。投资依旧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2000年至今,增量资本产出率逐年上升,表明投资虽得到大幅增长,其效率却不断下降。重复性投资建设不仅造成资源浪费,更会因投资产出长期得不到消化吸收而形成泡沫,威胁经济的健康发展。此外,我国还面临外贸依存度过高的问题。在最近两年世界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部分省份出现了企业大量倒闭、失业人群庞大的局面,也因此滋生了不少社会问题。
2 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宏微观分析
消费行为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消费具有个体独立性,属于微观经济范畴;另一方面,消费是重要的经济指标,其总量和结构上的变动会极大地影响一国的经济,因而也兼具社会属性,属于宏观经济范畴。据此,本文将从宏微观两个角度对城镇居民消费行为进行实证分析。
个体的消费决策依赖其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由消费能力引申出消费约束的概念,阶段性消费、预防性储蓄与外部经济原因等构筑了消费的规划函数。根据生命周期假说,未来收入是影响现期消费的因素,同时,也应注意消费与财产之间的关系。鉴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外部经济环境仍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个体消费者当下的消费决策基于较近的未来,而非整体生命周期。为了提高分析的针对性,在此仅描述两期的实际消费量,并以现金流贴现的方式对将来一期收入进行现值评估。本文所假定的消费效用函数为:
U[JB((]c1,c2[JB))]=u[JB((]c1[JB))]+[SX(]u[JB((]c2[JB))][][JB((]1+r[JB))][SX)](1)
其中,c1,c2代表现期及将来一期的实际消费量,r代表将来一期实际消费量的贴现率。
结合预防性储蓄理论,由于不确定性,消费者必然备有一定的预防性储蓄,同时,基于消费与财产之间的联系,可将我国的消费约束条件设为:处于经济转型时期,消费者相对较难准确判断某阶段所应持有的储蓄消费结构。在效用函数的假定中,仅讨论两期的消费量,因此,在约束条件函数的构建依然采用两期的收入假定,对于将来一期的收入可抽象认为是将来多期收入的现值,同时,假定预防性储蓄于将来一期开始进行,同样抽象认为是将来多期预防性储蓄的现值,并以两者之差作为将来的可支配收入而不产生结构上配比的矛盾。当然,上述假设基于诸多理想的状况,如收入与预防性储蓄的不间断等。因此,本文假定消费约束条件函数为:
其中,P代表消费者当期的财产状况,y1,y2代表现期和将来一期的实际收入,S代表未来的预防性储蓄值,r代表实际市场利率(贴现率)。
从外部经济环境来看,目前我国人均收入和财富量较低,融资渠道相对有限,消费可用资金不足,即流动性不足也对个体消费产生较大的影响。假定
上述结论支持了预防性储蓄动机的假设,而预防性储蓄表明消费者对将来消费的不确定性,包括收入的不确定性和支出的不确定性。即一旦消费者认为不确定性风险提高,就会增加预防性储蓄,以应对不确定性带来的支付风险,当期消费便相应减少。同时,流动性约束也对消费产生负面影响。综上,微观层面上,收入支出带来的不确定与流动性的约束共同导致了我国当前个人消费疲软的局面。
从消费者引申出的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能够较全面地阐释消费意愿、消费能力与消费需求的内在机理,在此基础之上,为分析影响消费需求的外部因素,本文选取以下变量:
其中,消费量指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数据均对以1990年为基期的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进行平减处理;收入指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同样对以1990年为基期的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进行平减处理;实际利率则是剔除了通货膨胀率后的利率;收入不确定性将通过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进行间接描述,这也是本文仅论述城镇居民消费问题的原因之一;支出的不确定性以城镇居民在医疗教育上的消费支出的变化来衡量。
根据上述变量、数据和模型构建方法,将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宏观分析做模型的构建如下。
首先,确定变量(单个序列)单整阶数,进行ADF检验。运用Eviews5.0对1990―2008年的各变量数据进行检验,结果如下(其中,显著性水平为5%的临界值,c、t表示常数项和趋势项,l指滞后阶数):
从短期均衡模型来看,收入对消费的影响较大,1单位的收入可拉动0.713个单位的消费。而收入本身包含存量和增量两部分。存量即城镇居民现期拥有的财富量和收入水平,增量为未来一段时间内可能的收入增长情况,其对消费倾向的影响取决于城镇居民据以往收入增长情况、经济发展等因素对未来收入增幅的预期,这种预期将极大地影响现期消费,这印证了新古典经济学派的消费理论。就实际情况而言,高收入人群的收入增加对其消费倾向的拉动远不如中低收入水平人群来得明显。因此,在收入方面,提高收入水平、加强预期引导、优化分配结构、繁荣整体经济以及注重在不同收入层次上的政策倾斜或可成为提高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突破口。
反映收入不确定性的指标――城镇人口失业率变动1单位将带来0.035个单位的负效应。可见,城镇居民对于未来工作的悲观情绪将影响现期的消费量。在我国,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除受社会经济情况影响之外,更多受到一系列微观因素的支配,包括近几年企业改革带来的大批下岗失业人员;信用体系不完善、职工权利义务不明确、用人企业法律意识薄弱,拖薪、欠薪、无故辞退员工等;就业矛盾产生大量待业人员,包括大中专学生、正常性的流动人员等。这些造成城镇居民对现有工作不安和未来失业的恐惧,为防范收入不确定性而增加预防性储蓄,减少当期消费。 第三个变量是滞后一期的支付不确定性指标――城镇居民在有关服务项目的支出变化率,其每单位的增长带来0.047个单位的消费减幅。目前,这些是与城镇居民利益相关的重要支付项目,包括教育和医疗。在短期模型中保留的是滞后一期的服务项目支出,说明城镇居民在短期内判断消费支出不确定时,更多考量的是以往的情况,这不仅增加了预期引导工作的难度,也表明要降低支出的不确定性需要长期的工作来逐渐稳定预期。
最后一个误差项的含义是短期模型对于长期均衡模型的偏离将在下一期得到0.46个单位的修正。
在长期均衡模型中,变量仍为收入、城镇居民登记失业率和服务项目支出的变动。与短期均衡模型一样,剔除了实际利率。在未调整的长期模型上,实际利率与消费呈现负相关,影响非常小,似乎与经济理论相悖。这与我国近年来多次对调整利率,城镇居民储蓄量依旧大幅增长的实际情况不无关系。其中,利率未实现市场化无疑是原因之一,导致资金价格无法及时反映市场供求情况,而更主要则是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带来大规模预防性储蓄。因此,繁荣消费市场仍应着手于有效地将预防性储蓄转化为经济增长的助推剂。具体包括:经济环境的优化、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宏观调控的完善等。
3 结 论
收入、收入的不确定和支出不确定性与消费紧密相连,其中,收入依赖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况,而分配和再分配制度则导致了收入结构的分化和不平衡,导致不同的消费倾向,另外,收入预期也影响着城镇居民的当期消费。
短期和长期均衡模型均显示收入是影响消费最直接最强劲的因素。而收入的不确定性形成了消费的负效应。这种不确定性来自城镇居民自身、企业和社会三方面。其中,社会性问题主要是就业结构的内在矛盾,人才流动存在障碍,以及由于法律制度和信用体系的不完善,企业对职工权利的漠视和社会责任淡化,造成城镇居民收入的不确定性。支付不确定性也影响着城镇居民的消费决策,而有关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和文教卫等公共支出乏力则是支出不确定性的主要原因。
4 政策建议
(1)提高收入水平,调整分配结构,做好收入预期管理。提高收入水平首先是调整政策的倾斜面,逐步提高人力资本的价格;优化分配结构不仅是社会公平的目标追求,也有利于刺激消费。
收入分配应做到通过政策的制定,引导政府和企业初次的分配总量,大力支持鼓励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照市场价格参与分配,改革最低工资制度,建立企业工资增长集体协商机制,确保职工收入能够随企业发展而提高。在收入差距的调整中,积极发挥财政税收政策的作用,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开征有关的富人税种,以增强转移支付等再分配的物质基础。另外,加强垄断行业的监管,逐步引入竞争机制,使部分垄断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为社会的平均利润。
收入预期管理则可从社会效益和全方位政策扶持着力。其中,社会效益是各单位效益的综合,其提高使未来收入得以保证,预期才会向好的方向发展;全方位的政策即再就业工程的建设,包括技能培训、资金扶持等方面,有利于良性收入预期的形成。
(2)优化市场环境,增强企业责任意识,缓解就业压力。要降低收入的不确定性首先要优化市场环境,包括:市场竞争机制、信用体系和法制。只有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社会企业成员才能在公平的竞争环境下,实现优胜劣汰,才能促进社会效益的明显增长,以确保未来收入的持续、稳定。通过建立健全信用体系,将企业员工福利和工资机制与之相联系,避免拖欠薪、无故辞退等现象,保障从业人员的权益。加强法制建设从根本上规范市场交易等经济行为。企业责任意识的强化应包括:重视员工的工资收入和福利待遇等问题,形成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和工资增长机制,重视人才培养和技能再培训等工作,重视企业文化,通过工会或其他组织做好员工的困难补助等,重视社会责任的履行,以捐赠等形式参与社会的第三次分配工作。
而缓解就业压力是降低收入的不确定性最为直接的方法。一方面,引导失业和待业人员的择业观念,另一方面,完善政府的再就业培训体系,从实质上提高失业和待业人员的就业能力。
(3)加强宏观调控,扩大文教支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针对某些对支出不确定性有较大影响的行业,应加强宏观调控,注意政策的延续性及适用范围,有取舍地进行扶持,降低城镇居民的支出不确定性。
文化教育是目前城镇居民在服务项目支出的主要内容。要缓解城镇居民的此项压力,应继续加大对教育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其次要增加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城镇居民预防性储蓄的另一动机在于应对医疗等大额支出。对此,应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针对目前的社保状况,建议尽快完善养老保险制度,保证职工退休后的生活,以降低居民对未来支出的不确定性。尽快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加快医疗保险立法步伐,在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基础上补充企业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切实减轻城镇居民的此类负担。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786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