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因素分析及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赵晓冬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网络对大学生的生活产生了较大冲击,不少大学生因整日沉迷于网络而出现了网络成瘾症状。本文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因素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和探讨,阐述了大学生网络成瘾进行预防与干预的方法,从而为指导大学生合理、健康地使用网络,提供了较为有力的依据。
  关键词:网络成瘾;大学生;心理因素;对策
  
  近些年来,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极大冲击,越来越多的学生学会使用网络去从事各种各样的学习、娱乐活动,也越来越离不开网络。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教授钱铭怡对北京12所高校的近500名本科生进行抽测,发现6.4%大学生存在网络成瘾症。此外,上海师大顾海根教授针对上海6所高校370大学生的一项调查报告揭示了上海市大学生网络成瘾发生率达到了8.1%。近年来,大学生的网络成瘾“综合症(简称IAD)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网络成瘾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危害
  
  一项关于大学生互联网使用对其社会性发展影响的研究发现,网络依赖与使用者的主观幸福感及社会疏离感存在显著相关。过分依赖网络造成大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一定的孤独感,降低了他们的生活满意度。还有研究显示,许多沉迷于网络世界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心理问题,如担心、不快乐或者可能表现撒谎、发怒等行为问题,有不安定易分心的过度活动现象,存在同伴问题以及相对缺乏关心、帮助等亲社会行为。
  
  二、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因素分析
  
  1.对大学生活适应不良
  大学新生,满怀豪情地走进大学校园、开始人生新阶段的时候,由于生活环境、学习内容、理想目标、兴趣爱好、人际关系等方面都发生很大的变化,他们的心态也变得复杂,常常出现各种各样矛盾和问题,这就是所谓的“新生适应不良”。据了解,我国高校中每年都有一半左右的新生存在不同程度的适应困难,即对学习的不适应、生活的不适应、人际关系的不适应、角色定位的不适应等。显然,能否在入学期间对学生给予充分的指导,使其在角色转型与重塑的过程中成功过渡,这将直接影响到每个新生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质量,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成才。
  
   2.不成熟的个性特征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对过度使用互联网的研究,以及匹兹堡大学的研究都显示,患者往往具有以下人格特点:喜欢独处,敏感,抑郁,倾向于抽象思维,警觉,不服从社会规范。而辛辛那提大学的精神病学家内森・夏皮拉发现他的IAD病人中,大多数患有狂躁抑郁症和社交恐怖症。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患IAD的个体在心理品质方面存在着或重或轻的缺陷:敏感、抑郁、脆弱、多疑、兴趣单一、情绪不稳定。
  此外,性格孤僻、意志薄弱、自制力差、认知能力差、自我评价偏低也是网络成瘾的易患因素。性格孤僻的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不善于向别人倾诉自己遇到的问题,得不到家人或朋友的关照和帮助,而在网上,他们很容易找到知己和倾诉对象,从自己的网络支持小组中寻得帮助和安慰。甚至是一些在现实生活中不太可能找到相同缺陷的对象,上网者在现实中感到的压抑情绪暂时得以缓解。一些自我评价偏低,自信心不强的学生,由于可以在网络新闻组或互联网多用户互动游戏中做出骄人的成绩而获得别人的尊重,一旦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遭受挫折,就会通过不断地上网来满足自己特定的心理需要,长期如此就有可能导致网络成瘾。学生认知能力差、自我保护意识淡薄也是学生上网成瘾的另一关键因素。由于学生以学习活动为主,与社会生活有着某种程度的隔离,加上他们的认知能力相对较差,对复杂的社会背景和社会活动的认识单纯,总认为生活中没有邪恶,只有正义、善良与诚实,是美好的,缺乏对现实中丑恶事物的认识、了解和接触,缺乏对丑恶事物的必要的防卫。因此,他们社会阅历很浅,社会经验少,缺乏明辨是非和应付复杂局面的能力,表现出自我保护意识的淡薄。
  此外,好奇与从众心理也是大学生依赖网络的原因之一。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部分大学生进入大学后缺少了学习的压力,他们丧失了求学的目标与动力,出现了暂时的目标真空,难免感觉到生活单调乏味,缺少变化和新鲜感。心理学家弗洛姆曾经指出,一个人生理上的需求得到了满足,但是他仍然不满意,自己仍然不安宁,因为缺少了一种能够使他变得主动的蓬勃生机。大学生上网正是为了寻求一种不断扩展的、更新的、能够给人以新鲜感的生活。网络也给大学生提供了一种与现实生活不同的机会,使他们的好奇心得以满足。
  
  3.庭教育环境的影响
  在我国,家庭教育中没有和孩子平等谈心沟通的传统,父母给予孩子的爱大多是一厢情愿的,没有体现出对子女心理需求的尊重,这也造成了一些学生在网络世界中去寻求理解和支持。而这些方面在西方国家的家庭教育中却正好相反。作为网络游戏发源地的欧美,没有出现所谓的“网瘾”问题,游戏对他们的青少年来说,仅是一项普通的娱乐方式而已。在中国,游戏却升格成了许多学生依赖的精神寄托支柱和释放压力的工具。
  若想使子女不沉迷于网络,需要家长们好好研究子女的心态,了解他们的真实需要和想法,同时学习青年心理学的知识,尊重子女的想法并经常和孩子作平等的沟通这样,子女在一个有足够关心、尊重、信任的环境中成长,他们就不会精神受创地到虚幻的网游中寻求寄托发泄了。
  
  三、学生网络成瘾的对策
  
  1.强网络文化建设,优化网络环境
  良好的网络环境培育健全的人格,恶劣的网络环境造就有缺陷的人格。为了保障大学生网络心理的健康发展,需要学校和社会多方力量共同优化网络环境,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网络平台。要加快网络信息控制技术研究,净化网络信息,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管;积极组织优秀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上网,优化网络环境,以先进的思想与文化教育大学生;适应网络时代特点改进高校教育与管理,积极开展各种网络活动,培养大学生鉴别是非的能力。
  
  2.改变学校教育方式
   首先,要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我国传统的教育方式倾向于进行“填鸭式”教学,使得学生缺乏学习能力的训练,缺乏创新性、选择性和开放性,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这种方式培养出的学生,无法应对高度开放的互联网信息的汪洋大海。这种教育方式需要加以改革。首先,学会自主性学习。引导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主动吸收先进的学习资源,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其次,学会创新性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创新实践,在创新实践中深化学习,不断完善自身的创新学习过程。
   其次,高等教育要重视非智力因素,提高学生的潜能。智力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成绩,对于个性、情感、感知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明显欠缺,要使学生能够再要正确地认识互联网,需要一个理性的、正确的行为导向。因此,发展非智力因素,增强学生的辨别力,对于预防网络成瘾行为具有积极的作用。
   再次,要在大学加强目标管理。“空虚、无目标感”是大部分网络依赖者的共同特征,所以他们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中寻找刺激和发泄。目标管理就是帮助大学生进行人生规划,建立明确的短、中、长期目标和实施措施,要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在真实世界中的存在价值,认识到自己的目标和任务,并为之奋斗,获得成功,有了成功的体验才是根治青少年网络依赖、网络成瘾的动力源泉。
  
   3.行心理辅导与矫治

  首先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高校可以通过校刊、校广播站、校园网等载体,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提高随机应对挫折的能力;此外,还要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提供科学的心理测评,及早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对于出现问题的学生提供心理咨询,使他们能及时地得到心理医生的帮助,迅速地走出心理困境。
  其次,为网络成瘾的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网络成瘾是伴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而产生的,目前,对于网络成瘾的依赖的有效矫治方法仍然在探索和研究之中。根据国外学者Young的调查,对于网络成瘾的矫治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类:(1)时间管理;(2)雇佣监督者;(3)设定目标;(4)使用提醒卡;(5)接受个别治疗或加入一个支持性的团体。这些干预方法都是从行为上做出限制,强行控制上网者对网络的使用时间及强度。近年来,认知行为疗法已被用来治疗网络成瘾,并成为治疗IAD的主要方法。国外学者Davis提出的网络成瘾认知行为疗法中,把治疗过程分为七个阶段,十一周治疗过程他强调弄清患者上网的认知成分,使其暴露于最敏感的刺激面前,挑战自己的不适应性认知,逐步训练他们形成上网的正确思考方式和行为。
  在治疗的方式上,除了个体辅导之外,团体辅导也在大学校园中被逐渐推广,许多心理辅导老师将这些网络成瘾的大学生组成多个小组进行行为干预和辅导,依靠团体场的力量与成瘾者自己的积极改变而达到矫治成瘾的目的。
  
  4.加强社会实践环节
  让学生感受现实社会和真实的生活状态。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现实,引导学生学会与他人、社会以及自然环境和谐相处,学会以真、善、美的方式生存和发展。要充分利用多元化的沟通渠道,促使同学与同学、同学与老师、学生与家长之间平等地沟通、交流,充分尊重大学生们的认知, 满足他们被接纳、关爱和归属的需要。
  作者单位: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钱铭怡.大学生网络关系依赖倾向量表(IRDI)的初步编制[J] .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42(6):802-807.
  [2]江楠楠, 顾海根 . 大学生因特网成瘾障碍的研究[J] . 心理科学 , 2006,3:55-57.
  [3]林绚晖. 网络成瘾现象研究概述[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2,10(1):74-76,80.
  [4]彭复生.大学生网络心理分析与健康引导对策[J]. 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4,9:16-1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854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