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北京商品交易市场的发展模式及管制方式(一)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 松

  商品交易市场是指依法登记注册,有完备的交易设施,若干经营者集中,独立、公开进行生活消费品、生产资料交易,为交易双方提供服务的固定场所。本文拟在分析北京商品交易市场的增长方式、规模经济和整体布局特点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政府管制理论探讨政府如何实施对北京商品交易市场管制方式的改革,促进本市商品交易市场进一步规范化和现代化,提升政府管理水平。
  
  多与少之争:关于近年来北京商品交易市场的增长方式
  
  据北京市统计局2002年末的资料显示,北京市当时共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756个,摊位容量22.6万个。年成交额593.7亿元,其中零售额305亿元。从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占比来看,京城百姓消费品的18.2%是从各类商品交易市场购买的。按2002年末全市总人口计算,每66个北京人就拥有一个市场摊位,平均每2万人就拥有一个商品交易市场,人均拥有的营业面积达0.5平方米。此后,北京的商品交易市场仍然在增长。到2005年末,北京市拥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81.5个,市场营业面积981.3万平方米;市场摊位容量247235个,市场出租摊位数191561个。
  
  (一)北京商品交易市场增长方式呈现出的基本特征
  1、北京商品交易市场呈现出显著的数量增长型特征,市场成交额、摊位数和容量不断攀升
  2005年末,北京商品交易市场年成交总额达1005.3亿元,占当年商品销售总额的7.5%,成交总额比2000年增长2.6倍,年均递增29.1%。“十五”期间,市场营业面积年均增长20.1%,市场摊位容量年均增长10.9%,市场出租摊位年均增长11.6%。
  2、从露天市场走向封闭市场,经营环境不断改善,但摊位制是其基本特征
  从经营环境看,北京市商品交易市场的经营环境较好,封闭式市场成交额占全部成交额的比重已达65.8%。2005年末,全市有548家市场为封闭式市场,占全部的比重为67.2%;露天式市场217家,占26.6%;其他市场50家占6.2%。
  3、常年性营业市场较为普遍
  从营业状态看,北京市商品交易市场绝大部分为常年性营业,其年成交额占全部的比重为99.2%。全市有772家市场为常年性营业市场,占全部的比重为94.7%;季节性营业的市场19家,占2.3%,其他市场24家,占3.0%。
  4、直接面向最终消费者,零售市场占八成以上
  北京市商品交易市场多数直接服务于最终消费者,2005年全市有664家市场为零售市场,占全部市场的81.5%;批发(或以批发为主)市场151家,占全部市场的18.5%。但批发市场的成交额大于零售市场,2005年零售市场成交额为434.1亿元,占43.2%;批发市场成交额为571.2亿元,占56.8%。
  5、1996年以后新开业的市场占大多数
  从开业时间看,北京市商品交易市场多为开业不到10年的市场。全市有344家市场为2001年以后开业的,占全部的比重为42.2%;有310家市场为1996―2000年开业的,占38%,即开业不到10年的市场占全部的80.2%;106家市场为1991―1995年开业的,占13%;1981―1990年开业的有39家,占4.8%;1980年前开业的市场16家,占2%。
  
  (二)北京商品交易市场持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原因
  1、满足数量消费型群体的需要
  任何市场首先是需求的拉动。北京市商品交易市场的快速增长,同样是需求拉动的结果。特别是北京的消费群体在2000年之前呈现为数量消费类型。一是北京拥有数量庞大的人口,包括1300万的常住人口和300―400万的流动人口。二是北京的人均收入水平在2000年前一直处于较低收入状况,以满足低收入水平的商品交易市场正好赢得了广大市民的青睐和欢迎。多数商品交易市场经营的产品多为低档次的日用消费品和生产资料,其特点是产品档次低、技术含量低,商品价格低、质量较为粗糙。这样的产品结构在市场发育初期,在商品短缺的市场条件下,迎合了城市中低收入居民和进城务工人员的消费需求,从而获得了较大的发展空间。
  2、具有众多中小企业的供给
  我国商品市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与乡镇企业的发展进程紧密相关的。北京的商品交易市场也不例外。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农村体制改革的深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在较低层次的产品档次和技术结构上,迅速弥补了当时市场商品供给的不足,较大的市场需求空间使乡镇企业实现了快速增长,并带动了一批商品交易市场迅速发展起来,成为乡镇企业产品的主要集散场所和销售渠道。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党的14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后,引发了新一轮的经济增长,也极大地促进了乡镇企业的发展,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大量的产品更需要通过商品交易市场实现交易,因此,这一时期成为商品交易市场发展最快的时期。据相关统计,北京商品交易市场经营的商品和经营人员80―90%来自江、浙、闽、冀等地的乡镇企业和家族企业。
  3、进入门槛低,市场准入宽松
  北京的商品交易市场发展较快,是因为多年来兴办商品交易市场的门槛相对较低,市场准入宽松。在利益驱动下,社会各界、投资主体对兴办商品交易市场有着强烈的投资冲动。2003年以后,市商务局才对本市范围内兴办商品交易市场设置了较为严格的市场准入。
  
  (三)北京商品交易市场增长方式面临着根本的变革
  1、经济转型、消费结构升级:北京商品交易市场增长方式转变的经济动因
  一是北京经济早已走出了短缺,在全国率先进入了小康社会,形成了买方市场格局,今后的市场发展将要长期面对多数商品供大于求这样的买方市场的现实。二是市场商品消费需求相对不足将是长期趋势。北京正处在消费结构的转换和升级时期,城市消费已从日用消费品的大规模集中消费阶段,向以“住”和“行”为主要内容的消费结构转变,居民的消费支出将更多地转向住房、教育、服务、保险等方面,对实物商品的消费支出相对会有所减少。
  2、城市转型、社会和谐发展:北京商品交易市场增长方式转变的社会动因
  北京已经确立了自己的城市发展目标,即实现“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的城市功能定位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发展目标。要实现这一伟大的历史任务,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合与协作。“城”与“市”是一种息息相关的关系。北京的商品交易市场建设和发展必须纳入城市整体规划中去,市场的发展必须服从和让位于城市整体的发展。在北京整个城市面临转型和建设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背景下,北京商品交易市场的增长方式自然要做出适当的调整。
  3、业态升级、管理规范:北京商品交易市场主体自身发展面临的根本任务
  在商品交易市场建设上,过去往往重市场载体建设,轻市

场主体培育。伴随着开发区热、房地产开发热等,也出现了“建市场热”。结果出现了不少“有场无市”的“空壳”市场,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北京有些商品市场结构不合理,功能不健全。一些批发市场热衷于招商和出租摊位,把办市场简单地等同于物业经营,忽视市场功能的发挥和拓展;一些商品市场规模狭小、交易原始,市场功能和作用难以发挥。这些相互分割的初级化市场在发现价格、分散风险、为市场参与者提供稳定的市场预期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北京商品交易市场自身也面临着根本的转变,即要实现业态升级和管理规范。
  总之,北京的商品交易市场增长方式必须实现由数量增长型向效益增长型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控制市场数量,提高市场的质量和效益。
  
  大与小之争:关于北京商品交易市场的规模经济
  
  (一)北京商品交易市场规模特点
  1、北京亿元以上的商品交易市场占十分之一左右,中小规模市场占大多数
  2004年,北京亿元商品交易市场有77个,摊位数63451个,营业面积达4671197平米,成交额634.8331亿元。3截止到2005年四季度,北京有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达85个,累计实现商品成交额7936亿元。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占到十分之一左右。
  2、北京商品交易市场更侧重于为居民提供生活消费品服务,生活消费品市场规模较大
  截止到2005年四季度,北京成交额排在前三位的市场是食品、饮料、烟酒类市场、汽车类和其他市场,其成交额占全部成交额的比重分别为53.4%、14.1%和12.6%,其余22类市场的成交额所占比重均低于5%。可以看出,北京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的服务对象首先是居民,多数市场直接服务于消费者。
  3、从2003年以来,一批超大规模、超高投资、超大面积、超豪华装饰的商品交易市场不断兴建并投入使用,一些超级商品交易市场效益滑坡,负债经营,还贷压力巨大,市场面临极大的风险。
  如百荣世贸、新秀水、金开利德、世纪天乐、新天地等近几年刚兴建的商品交易市场投资都在几亿甚至十几亿元以上,开业以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经营状况欠佳,隐藏着极高的经营风险。
  
  (二)北京商品交易市场规模经济分析
  北京商品交易市场的快速发展不仅仅是需求和供给推动的结果,而且取决于投资商品交易市场所获得的效益。投资者对商品交易市场的投资冲动源于他们预测在与厂商和销售商合作后,所创造的供给与需求、成本的降低与收益的提高等方面产生的效果大于单独厂商和销售商努力的结果,从而能形成规模经济效益。
  经济学家对规模经济的定义繁多。一般认为,规模经济是指由于生产规模扩大,企业或工厂的经济效益增加的现象。其具体含义是:在投入增加的过程中,产出增加的比例超过投入增加的比例,产品的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降低。其具体机制是:在固定成本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投入的增加,当产量达到某一临界值Q1时,单位产量的平均固定成本开始下降,进而导致平均成本的降低,这时开始产生规模经济效应;随着投入的增加,产出增加的比例会继续大于投入增加的比例;当产量增加到下一个临界值Q2时,产出增加的比例不再大于投入增加的比例,规模经济效用停止。也就是说,当产量处于Q1与Q2的区间时,产生了规模经济效益。可见,规模经济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状态。
  规模经济有内在经济与外在经济之分。商品交易市场供给主体(投资者、厂商和销售商)从规模经济中获得的生产效率的提高和成本的下降而造成的规模经济称之为外在经济。商品交易市场的内在经济是指,规模的扩大会引起相关成本和收益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规模扩大所引起的规模收益递增,生产效率的提高,平均成本降低等。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重性,商品交易市场的规模经济不仅仅表现在内在经济和外在经济方面,同样也表现为内在不经济和外在不经济现象的客观存在。
  制约规模经济的因素主要有:①自然条件。②物质技术装备。③社会经济条件,如资金、市场、劳力、运输、专业化协作对企业规模的影响。④社会政治历史条件等。
  1、北京商品交易市场的内在经济与内在不经济
  北京商品交易市场内在经济主要表现在:(1)大型、先进的设施与设备的使用大幅度地提高了商品交易市场商品的输入和输出量,提高了交易的速度。一般而言,越是规模大的商品交易市场其大型、先进设施的投入和运用就越多。(2)更加精细的专业化分工。专业化的分工可以提高商品交易市场的运营效率。(3)降低了市场的管理成本。在同等数量的管理成本下,规模的扩大会导致效益的提高。规模经济摊薄了管理成本。(4)资源和原材料的综合利用。只有规模经济条件下,才能提高对资源和原材料的使用效率。(5)降低了消耗品的购买价格。规模经济可以实现对消耗品的集中采购,实际上是直接降低了消耗品的购买价格。(6)在商品销售上形成一定的市场优势甚至垄断。市场的需求容量是有限的,大规模的商品交易市场容易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形成商品市场的垄断。市场垄断又进一步形成规模经济效益。(7)价格谈判上处于强势地位。(8)有利于创造品牌效益。规模经济发展的结果自然是厂商、销售商对品牌效益的关注。
  当规模经济增长达到下一个临界值Q2时,内在不经济现象就产生了。商品交易市场规模过大,会造成规模收益递减,引起内在不经济的问题。
  规模不经济主要表现为:(1)会提高生产要素的价格。商品交易市场过大,所需生产要素增加,有可能提高生产要素的市场价格。(2)造成商品价格下降及销售费用提高。在市场需求容量一定的条件下,商品供过于求必然导致商品价格下降,甚至恶性竞争。(3)造成管理效率降低。商品交易市场规模过大,可能会造成管理层次过多而降低管理效率。(4)组织内部成本上升。
  可见,商品交易市场规模的扩大既有利于内在经济,也有可能造成内在不经济。
  2、北京商品交易市场的外在经济与外在不经济
  商品交易市场规模经济的另一个含义是指规模变化对每一个厂商和销售商的影响。商品交易市场规模的扩大使得厂商和销售商收益增加,就是外在经济。从外在成本上分析,许多厂商、销售商和购买商由于汇集在一起参加商品交易市场的经济活动,而使得他们之间单独进行的许多交际和交易成本大为减少并在商品交易市场内部化了。从信息沟通看,商品交易市场规模越大,管理者、厂商和销售商之间接触机会增多,相互传递的信息就多,信息成本就越低。从服务来看,厂商和销售商在大规模的商品交易市场内获得的服务质量要优于一般市场。大规模商品交易市场提供的专业人才、原材料采购、商品销售、金融服务等会使厂商和销售商成本降低,产生规模经济效益。
  但是,一个商品交易市场规模过大,也有可能使厂商和销售商产生外部不经济。如,规模过大,导致这一地区的商品供过于求,商品销售困难;还会导致原材料价格上涨、交通运输紧张,从而导致单个厂商和销售商的生产与经营成本提高。
  因此,从规模经济的规律看,商品交易市场规模不能过小,也不能过大,即要规模适度。商品交易市场规模适度是指规模扩大所带来的产量或收益递增的全部好处之后,将规模保持在规模收益不变的阶段,而绝对不应将规模扩大到规模收益递减的阶段。
  对于不同的商品交易市场来说,适度规模的大小是不相同的。确定适度规模时应当考虑如下因素:
  (1)行业的技术特点。如有些行业商品占地面积大。
  (2)市场条件。
  (3)生产力水平。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适度规模的标准也是相对变化的。
  判断商品交易市场规模是否合理,应以规模收益为准。
  
  (三)北京商品交易市场规模经济的合理选择
  1、处理好规模与结构的关系:结构提升
  北京商品交易市场的发展偏重规模(包括整体规模和单体规模),而忽视结构合理性。商品交易市场的结构包括业态结构、网点结构和商品结构等。从业态结构看,基本上都是摊位制的销售方式,整体水平仍停留在较原始的状态:从网点结构看,基本上是处于无序的状态,网点分布杂乱无章;从商品结构看,低端、低值商品占绝大多数。因此,北京的商品交易市场规模与结构之间存在严重的失衡,规模过大与结构不合理并存。
  2、处理好规模与空间的关系:园区化是一种选择
  北京商品交易市场的规模与空间关系也不尽协调,商品市场的规模与城市发展趋势、人口分布出现脱节现象。随着城市发展,城市人口大量向外迁移,城市空心化的趋势出现,而北京的商品交易市场大多集中在四环路以内的城区。大型商品交易市场多集中在二环路和三环路沿线。今后,要逐渐将大型商品交易市场向城市外围迁移发展,有条件的市场可考虑向园区化方向发展。由专业的市场管理公司统一经营、统一规划、统一设施布局、统一物流等,提升市场的内在经济和外在经济。
  3、处理好规模与效益的关系:规模集约化是发展方向
  今后本市的商品交易市场要控制总量规模,提高经营效益,走集约化发展之路。(待续)
  
  (编辑 陈永志)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858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