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娇霞
摘要:本文分析了体育健康课程改革在学校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赋予的任务,以及在学校推行体育健康教育与实施终身体育教育的关系,并对其改革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学校体育 健康教育
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是一次深入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进一步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会议。这次会议的召开,对于大力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2l世纪的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意义。今天正在接受学校教育的青少年学生,将是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着21世纪我国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人的素质是多方面的,健康的体魄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所必备的基本素质之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学校体育健康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健康课程应何去何从?是目前我们广大体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稳定、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以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有了明显增长。尤其我国中小学生形态发育水平和速度、力量素质与以前相比有了明显的提高,部分常见病有所下降,城市学生保健水平有所提高。但也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耐力素质、柔韧性素质呈停滞和下降趋势,肺活量有所下降。肥胖儿童及超体重儿童比率增长较快,近视率居高不下。另外,我国学生心理品质方面也存在一些明显弱点,如抗挫折能力、意志力及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协作精神等都比较薄弱。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我们必须认真学习、贯彻全教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决定》,按照“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切实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现在我们的体育教学现状受过去的应试教育和考试制度的影响。还是严格按照体育教学大纲设置的目标,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时数比例,评定标准及等一五一十照搬性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并把动作要领,要求及注意事项一股脑强加在学生身上,让其不断的重复练习,最终掌握动作技术,而发达国家的教育是通过让学生自主自愿地参加适合自己的体育活动,老师在旁协助让学生通过观察别人或小动物及教学图片等领会其动作技术要领,自身进行练习,掌握教学内容。其教学结果是我们的学生虽然在动作技术的掌握和注意事项方面要好于其他学生,然而学生在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动作的创新方面就相形见绌了。此种教学方法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素质教育的需要。要改变其现状,使学生真正在健康成长基础上,学会几种体育保健知识,达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的决定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教育及锻炼标准。我们必须改变过去的旧思想、旧观念,牢固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
二、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成长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外体育活动时间,不准挤占体育活动时间和场所。举办多种多样的群体性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统筹规划,为学校开展体育活动提供必要条件。培养学生的良好卫生习惯,了解科学营养知识。根据农村的实际条件和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农村学校的体育和卫生工作。”这充分地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我国青少年学生的关怀,深刻地阐明了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作用,同时也给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提出了新的更为明确的要求。
体育健康课程的性质决定了本课程是学校教育中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主要途径。但是,这并不是说只要在学校中开设了体育健康课程,保证了必要的课时,就自然体现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自然能够达到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发展。事实并非如此,就如上述事例所说我们的老师认真的上了体育课但他们只注重学生掌握动作技术要领,而没有真正体现“健康第一”的要求,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要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水平、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我们就必须让学生的课程内容和结构方面在没有运动项目划分。而是以技能、认识、情感、行为等作为学生学习的依据。并且选取一些与体育有密切关系的教学内容,如: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的相关知识技能,最终构建新的课程体系,让学生在体育课中能增强自身素质的同时学习一些体育知识,力求把健康落到实处。
2、要进一步加大对学铰体育卫生工作的宣传力度
使各级领导、学校校长和广大教育工作者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重要意义,摆正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在整个学校教育中的位置,改变目前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在学校教育中一直是薄弱环节的现状。实践证明,一个地方、一个学校的体育卫生工作搞得好与不好,在整体上虽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但最重要的还取决于领导、学校校长对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认识与重视程度。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教育观和人才观的问题;因此,端正教育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是做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前提。
3、要牢固树立和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体育素质的指导思想
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生的体质、身心健康与综合体育素质如何,应该是衡量学校体育卫生工作质量的最重要的标志。学生课余训练和竞赛是学校体育的组成部分,对活跃课余文化生活,促进学校体育工作开展,发展部分学生特长,为国家培养体育人才,具有积极意义。但绝不能用课余体育训练和竞赛来代替面向全体学生的体育工作。
4、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兴趣是学习的初始动机,也是有效学习的保证。学生有兴趣参与的活动,一定要给予热情的支持和指导;反之,如果学生没有兴趣,任何活动都会让他们觉得乏味。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自主、积极地进行体育课程的学习,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也说过:“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身,而在于激励、呼唤、鼓励。”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效果;学生能否通过体育与健康的学习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兴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上述事例我们不难看到传统体育教学模式虽然也能完成教育的基本任务,但在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和活动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方面,却很难说有多少积极的作用。因此,在调查中表明,学生在回答“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时,将怕苦、没有喜欢的项目和习惯列在前三位。这样严重的情况出现。而国外先进教学经验就抓住了学生的心理活动和教学内容会产生兴趣的诸多因素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到教学方法的安排,都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十分关注学生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等,这是实现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大家都知道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也只有我们注意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爱好上体育课,并积极主动参加到体育课中去,从而进一步大体育与健康和自己的生活、学习、将来工作联系起来,最终达到终身体育的目的
5、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学校体育模式下我们的学生被视为“白纸”、“容器”,被视为有待完善的有机体――总之,就如上述事例所说学生只是成人社会的附属,在教育过程中,他们只是被动的接受教师的塑造和完善的对象,处于从属和被动的地位。他们只能按照老师的安排进行练习以掌握某种运动技能。由于不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这种教学方式很容易让学生感到厌恶和反感。就达不到锻炼设备体的目的和健康课程标准,要改变现状就我们可以学习上述别人的先进经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让学生自主对动作技术进行观察的基础上,再通过自己的理解并模仿性练习,这样就真正发展了学生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在愉快的过程进行体育训练,学生在上体育课时就再不会感到“身顺心违”,不喜欢体育课的情况会根本改变,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因此,我认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构建课程体系的时候,要特别关注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情意体验,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始终从有利于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出发,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特别注意体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6、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要,确保每个学生受益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证适应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迫、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要每一个学生从学习中受益,除了上面几方面,其中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与不同需要,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体育作为一种以技能学习为主的课程,学生学习的结果主要体现在学生体能、技能和运动行为的改变方面。虽然学生认真、主动地完成学习要求,学生在上述方面的状况会得到积极、有利于全面发展的变化。但是,人的体能和运动技能状况并不仅仅与其后天练习和发展有关,而且与其先天遗传有极大的关系。从健康的角度看,每个人的运动需求和运动表现都不尽相同。因此,体育与健康课程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出发,从保证每个学生受益的反面出发,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并根据这种差异确定了学习目标和有弹性的学习内容,提出有益于学生发展的评价原则;在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等等方面,也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保证决大多数学生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满足他们身心发展的需要。
作者单位:河南焦作师专体育系
(编辑 雨露)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145-14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健康标准[M].236-239.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M].178-179.
[4]季浏主编.体育与健康[M] 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2.98-9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865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