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多宝鱼事件看食品安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宝森

   多宝鱼(学名大菱鲆)药残超标风波渐渐被人淡忘,但人们对水产品的消费信心却难以在短期内恢复。以这次风波重灾区山东省为例,仅这一个省目前就有5000万尾、近20亿元的多宝鱼面临上市,但因没有买家,难以打开销路。此间,其他一些省份的养殖户也表示,受药残事件影响,各种鲆类鱼都面临着滞销的局面。
  事实上,与其说消费者的安全意识提高,不如说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度在降低。当前,位于食品供应链最底端的消费者,在对于什么商品可以"安全"入口,自身尚缺乏必要检测手段的情况下,判断依据更多依靠的是一个产品或行业在市场上的信誉。因此,可以说消费信任危机是留给一种产品甚至某一行业最深刻的教训,也是每次食品安全风波都必然留下的"后遗症"。
  有专家表示,食品安全信任危机也许可以坏事变好事。经过一次洗礼,不合格企业被淘汰,合法健康的企业存活下来,净化了市场,消费者不必担心再买到不合格的产品,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为此付出的代价却也未免太大了。
  在多宝鱼事件之后,记者曾走访过一些养殖区,听到的多是养殖户的愤慨和无奈。愤慨的是,合法的养殖户要和违规户一起背黑锅;无奈的是,销路没了,多年的心血也许就此被这场风波断送,他们也只能忍气吞声地一起承受"连坐"之灾。"红心鸭蛋"事件也是如此,全国大面积禁售鸭蛋,造成整个生产链停滞,多家鸭蛋生产企业停产,鸭蛋滞销,导致不少百姓的合法养鸭场也经营维艰。
  分析近期发生的多起食品安全事件,行业"灾难"基本是行业内部为数不多的违规生产单位引起,然而最终受影响的却是整个产业和数以万计的生产经营者,然而,市场就是如此,"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在消费者健康无法保证,短时间内产品又优劣难辨的情况下,消费者只能是敬而远之,结果必然导致产业受损,商家叫苦,而所有这些不利影响的消除,最终还要看悬在消费者头上的"疑云"何时能被吹散。
  食品安全风波"后遗症"警示,所有的生产经营者不可抱侥幸心理,必须健康生产合法经营,因为食品质量关乎消费者生命安全与健康,而任何一个经营个体都承担着整个产业的信誉和分担着消费者对所有生产者的信任。保证产品质量,除了强调国家有关部门要把严检测关口外,还需要行业内部的自律和生产经营者自身的道德约束。一次接一次的食品安全事件,伤害到的不仅是某一产业的信誉和人们的消费热情,更拷问着每一个生产经营者的道德底线,但愿中国的食品界不要再发生"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的悲剧。(新华网)
  
  链接: 2006年11月 17日,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外公布了专项抽检结果,从当地批发市场、连锁超市、宾馆饭店采集的30件冰鲜或鲜活多宝鱼样品全部被检出了硝基呋喃类代谢物,同时部分样品还分别检出恩诺沙星、环丙沙星、氯霉素、孔雀石绿、红霉素等禁用渔药残留,部分样品土霉素超过国家标准限量要求。同日,上海监管部门发出“消费预警”,提醒市民慎食多宝鱼。这就是震惊国内的上海“多宝鱼事件”。
  上海“多宝鱼事件”发生的同一天,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协调司向山东、江苏、河北、浙江、福建、广东、辽宁、天津等沿海省市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出特急通知,要求各地政府密切关注事件发展,并立即组织渔业监管等部门开展对水产养殖的专项督查工作,督查结果和发现问题及时上报。
  11月27日,农业部公布了有关上海“多宝鱼”事件的调查处理情况,渔业部门同时要求有关企业一律停止药残超标的多宝鱼上市销售,直到所有产品检验合格。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869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