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付 琳
本文从个人收入来源入手,根据实际情况,利用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收入指标,并根据统计数据来考察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差距的缩小提出相应对策。
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早己存在,从城市诞生的那一天起,城乡之间就存在着差距,随着时间的推移,城乡的分化和经济差距愈加明显,如果以城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之比来衡量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1978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2.573,2000年上升为22,虽然在此期间也有过回落,但平均值已达到21,这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现象已引起了普遍的关注。
个人收入来源及收入差别
个人收入是指投入到生产中的劳动、资本、土地等各种要素提供服务的报酬,是社会成员个人或集团所占有的生产要素的所有权的体现,同时也是生产的成果或收益按照某种规则在诸要素之间进行分配的结果。包括工资、利息、利润、地租等,其中工资是劳动或劳动力所有权的体现:利息、利润是资本所有权的体现:地租则是土地所有权的体现。个人收入形式的来源包括三个方面:
前面己经分析了个人收入是由劳动收入、财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三部分组成,下面分别阐述由于个人收入各组成部分的差别而导致的个人收入总量的差别。
工资差别
应该来说,由于我国长期奉行的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吃大锅饭”政策,因而在国有经济部分,这种工资差别即使在当前工资改革多次实行的情况下,也不是很大的。然而,由于改革开放以后,大量涌现的以效率优先为发展战略的非国有制经济,使得这些部门的工资差别很大。
1.工资的个体差别
工资的个体差别包括劳动主体的差别和非劳动主体的差别。劳动主体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个人劳动能力的差别和劳动积极性的差别上。而造成个人劳动能力差别的原因主要是先天的禀赋和后天的教育。那些在某一领域显示出特殊才能的人,就属于享有天赋的人,如大文学家、艺术家、大明星等。由于这类特殊人才数量极少,供给完全无弹性,所以他们所得的超出在别的职业上所能得到的收入的部分属于地租性的收入。而教育是造成后天差别的最主要因素。据统计,我国教育回报对个人工资差异具有决定性的重要作用。以1995年为例,高等教育的回报率在沿海为92%,内陆为49%。非劳动主体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工作性质,劳动市场中非竞争的类别,种族和性别的歧视,以性别为例,1995年女性职工的平均收入比男性职工低17.5%,这种状况显然使得具有相同能力的人的工资产生了差别。
2.工资的地区差别
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均衡以及劳动力市场不完全,从而阻碍了劳动力资源在不同地区的合理配置,使得不同地区之间劳动力资源的供求不相一致。从劳动需求方面来看,经济发达地区由于资本资源丰富,资本、劳动之比上升快,从而劳动生产率高,对劳动力的需求旺盛,导致工资上升:相反,经济不发达地区,劳动生产率低,工资也低,造成了个人工资收入的地区差别。另外,由于劳动力市场不完全,经济发达地区排斥经济落后地区的劳动力输入,限制了两地劳动力的竞争,也形成了个人工资收入的地区差别。
财产收入差别
按照新古典学派的观点,财产是指产生收入的资本存量。收入流量出现差别,既可能是由于这些生产性资产分配的不同,也可能是由于这些资产的报酬率不同。不过,由于我们对能够影响收入分配的种种因素未能完全掌握,因而我们只能尽力说明财产对收入的影响。
从上表可以看出:(l)当家庭收入按人均拥有量多少排序时,非现金金融资产比收入显得更不平等,即由持有资产获得收入流量比资产自身分配得更加平等。并且在构成中国农村家庭财产的4种成分之中,处于第一位的土地对收入起着平等化作用,住房略有不平等效应;金融资产继续起着较小的非平等化作用;生产性固定资产也起着平等化作用。(2)对于收入和财产之间关系而言,日前两者之间还不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但相信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农村居民当家理财意识的增强,财产与收入之间必将呈现一种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另外据统计,全国农村居民的人均财产性收入,1994年为28.6元,1996年为42.6。其中农村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最高的为上海市,1994年为103.8元,19%年为180.9元;农村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最低的是青海省,1994年为1.4元,1996年也仅为4.0元。
2.中国城镇居民财产收入差别
据统计,1993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为45.8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最高的是广东省,为148.9元;最低的为青海省,仅有11.0元,两者相差12.5倍,而同年份的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广东省为4640元,青海省为2129元,两者相差1.2倍。这说明了在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中,因财产占有的差距而导致的财产收入的差距对整个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作用越来越大。
我国居民个人收入差距的总体变化
为了更准确直观地描绘出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总体情况,下面我将用三组洛伦兹曲线分别反映全国、农村、城镇的各自状况。
从上图可以看出,在1988年-1995年期间,全国居民收入不平等程度明显上升,这主要是由于高收入阶层比低收入阶层具有更高的收入增长率。
经中国社科院经济所调查,如果把农村居民收入按10等分组,那么第一个十等分组的平均收入增长了17%,而第十个十等分组的收入却增长了98% ,因而可以说中国收入不平等现象的增大主要表现在农村。
从上表可以看出,城镇居民收入不平等程度相对变化较小,并呈逐步扩大之势。
减少收入差距对策建议
针对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特点,结合国情及现状,本文提出以下政策性建议:
(一)促进经济的适度增长,为社会关系的协调和稳定创造基本条件
(二)积极促进充分就业,从源头上解决社会致贫根源
(三)充分发挥政府再分配调节能力,提高收入分配结果的公平性
(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构建社会安全网。
(五)重视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和质量的提高,改善公民整体尤其是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环境。
(六)规范市场秩序,抑制垄断性经营收入和非法收入。
总之,差距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积极和消极的双重影响。政府应通过相应的政策指引,将这种差距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以促进经济稳步向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879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