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该转变观念布局中心企业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占昕

  A股近来触底、反弹。就目前而言,大家对这波行情的看法理由有二:一、前期受国际市场影响而下跌,现在欧洲形势缓和,比之前预期好一些,认为欧洲市场反弹,我们也要反弹;二、认为中国的政策要放松。然而,这两个理由个人认为都不是特别成立。
  
  看反弹、调结构
  
  第一点,我认为欧洲对中国的影响刚开始,目前只是情绪的影响。接下来欧洲对中国消费的收缩必将影响出口,但是这点暂时还不明显。第二点,中国目前的政策不可能转向。从我的逻辑来讲,我看不到市场自身能力恢复或改变趋势的东西(通胀仍在高位),我也看不到政策的重大转向。在此情况下,除了市场情绪在往上走以外,其他我都不认同。
  我认为现在更多的应该布局未来,调整产品产业结构。一句话“风物长宜放眼量”。有的已经不符合未来的趋势行业的企业,前期配置错的可利用现有时机调整,重点调向未来能够相对长期持有的东西。
  在选择上,本着“中心企业”的理念,我们打破产业的概念,更看好具体的公司。产业是经济体相对稳定时的表现,行业是公司发展到一定时的共性,但接下来会是个变动的时代,由于共性正在分化,意义已不是太大,所以,我们更希望是微观的个股,而非针对行业。
  需要说明的有两点:一、这里指的“中心”的概念和选择与所有制无关,与规模大小无关;二、行业轮动特征不再明显,企业特征更加重要。从资本角度来看,是优胜劣汰的过程。我们判定这是未来的一种趋势,具体的状态按趋势进行,最后的结果显示会有中心有外围,而我们倡导布局中心。
  
  布局中心企业而非投资产业
  
  我们提出的中心外围论,主要面向再平衡下的中国经济与资本市场。
  “中心”指市场自我演化与政策强化的大型化、集中化特征;“外围”指市场自我竞争,物竞天择的小型化与分散化,二元化的特征明显。“中心”与“外围”相互对应,它们之间渠道相通。因为伴随着现今经济弹性的减弱、需求的收敛、供应成本的上升,很多企业不得不面临着破产兼并,整个结果会产生一部分相对大型化、集中的中心企业和相对小型化、分散的外围企业。
  就目前而言,中心和外围正在相互地演化,新中心和新外围都并不明确,我将其分为四步:第一步,谁先活下来,谁是暂时的中心;第二步,重心逐步强化,借助组织创新、兼并收购,中心更强,外围更弱;第三步,中心和外围相互平衡,中心在兼并收购后,由于没有技术创新,增长速度会相应有所减缓,但是外围会如火如荼地进行技术创新和内力修复;第四步,中心开始弱化,外围起来,这时的外围就是未来的中心。我认为这是一个普遍的大趋势。
  尽管演化的周期无法预估,但有一些外围的东西是不能要的。譬如有些公司成本很高、需求没有、政府不鼓励,也没有任何的技术进步,但又不是一棒子打死,如果其愿意做一些转化,适应新的需求,也能起来。
  选择中心企业关注四方面
  
  在中心企业的选择上,我们关注四个方面:需求、要素(价格)、技术和政策。首先,需求上,在过去的时间里,我们注意到中国需求主要有两块,一是加入WTO之后的国际需求,二是国内政府(投资)需求,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四万亿经济刺激等。但是现在,源自二者的需求正在持续减弱,很多以国际和政府需求为主要内容的公司受到影响,与此同时,未来需求在相应地增加。
  未来的需求在哪里?如果说前三十年的核心是富国,那么未来是强国和富民。强国的需求,例如强大的国防、高端的装备制造、创新的科研;而富民的需求则关系民生了。近三十年我们的人民在经济的快速发展中牺牲了很多,原来是温饱挣钱,现在是福利水平,医疗、教育、城建、文化等。所以,类似这些原来没有被当做第一需求的领域将产生变化,而在转换的过程中,很多企业也会发生变化。
  其次是要素,要素不外是土地、资本、劳动力等成本的状况,当下的土地成本越来越高,劳动成本越来越高,资金价格越来越高,在这个过程中,承受不了的企业会慢慢死掉,而突破成本约束的企业则会穿越刚性,成为好公司,这也将是我们所要长期关注的。
  再者,技术进步,是否引进或使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等。
  最后,政策鼓励不鼓励,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等。
  我们将这所有方面的因素放在一起,进行不同的业态组合,最后会出现一个综合的结果,一部分中心、一部分外围,很多企业活下来了,更加强盛;很多企业死掉了,被兼并或再也没有了。弱化行业的观念,强化企业的概念。布局将成为中心的企业,而不是简单地投资产业,将是未来明确的投资逻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890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