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就业困难群体的形成与对策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江蕾

  摘要: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毕业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由此形成了高校就业困难群体。这个群体由于自身、家庭、社会等原因,导致他们的就业能力不强。分析和研究他们形成就业症结的原因,并且提出如何帮助和指导他们顺利就业对于学校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校就业 困难群体 原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0-0135-02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渐突出,在高校的校园里逐渐形成了一个高校就业困难群体,他们的就业问题更是难上加难。认真做好高校就业困难群体就业的指导与帮助工作,是非常重要和迫不及待的,成为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对症下药才能解决这部分群体的就业难问题。
  一、高校就业困难群体的界定
  高校就业困难群体可以界定为:由于个人因素、心理素质、家庭环境、生活经历、所在学校和所学专业等原因,在求职和就业的过程中,容易遭受挫折和困难,得不到用人单位的接纳和认可,从而在求职中处于不利境地的高校毕业生。
  二、高校就业困难群体形成的原因
  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原因是多方面、深层次的,既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就业环境的因素,又有人们思想观念的因素,同时还有政府法律政策的缺位以及高校教育的错位等[1]。
  从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际情况看来,高校就业困难群体的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形成的就业困难
  1.性别原因――女大学生。2010年,我校组织毕业生填写就业调查表,结果显示,有89.3%的单位在招聘中明确要求“只要男生”或“同等条件下男生优先”,签约单位对男生支付的工资待遇高出女生13.5%,有56.7%的女生认为在就业中存在着十分明显的性别歧视。客观的数据无可辩驳的印证了女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了高校就业困难群体。
  2.身体原因,生理弱势。这部分毕业生往往是有生理缺陷、相貌不佳、羸弱多病,在日渐激烈的就业市场,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身高、长相、气质、体重都会有详细的要求,所以这部分毕业生也自然而然的沦为就业困难群体。
  3.学业不精、综合素质和能力差。有部分毕业生在校期间不重视学习,专业科目成绩差。还有一部分毕业生是“书呆子”,不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综合素质和能力差。在应聘时,前者会因为达不到用人单位的专业和成绩要求,望而却步。后者则会自信不足,紧张害怕、畏首畏尾,不敢和招聘单位交流和沟通,缺乏求职的技巧和经验,从而导致求职失败。
  4.缺乏正确的择业观念。择业观对毕业生择业具有导向和动力作用。它支配着毕业生对择业目标的期望、定位和选择,支配着毕业生的择业行为。因此,正确的择业观能指导毕业生对职业进行正确的评价,进行准确的定位,进行合理的选择。反之,错误的择业观会使毕业生对择业产生过高或过低的期望,影响准确定位和进行合理的选择。我们对即将毕业的2011届建筑工程系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有34.5%的学生向往留在一线大城市发展。68%的学生表示,工资待遇高是选择职业的首要因素。45.2%的学生宁可去大公司做底层,也不愿意去小公司做管理。另外还有1.3%的学生认为就业就是学校和家长的事情,和自己无关。
  (二)毕业生家庭因素形成的就业困难
  1.家庭经济困难。有部分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不佳、生活困难。他们在就业的时候会出现问题。一方面,毕业在即,花费在求职应聘方面的费用大大增加;另一方面,贫困家庭对孩子的就业期望比普通家庭还要高,家人期望他们的孩子毕业后尽快落实就业单位顺利就业,能更快更多地照顾家庭,减轻家庭的负担[2]。
  2.社会关系缺乏。家庭匮乏的人脉资源致使学生不能接触到更多的就业机会,择业的地域、职位受到限制,错失良机。
  (三)高校教育问题形成的就业困难
  1.所在学校不是名校。在招聘现场,非重点大学不取、非名校毕业生不录等等现象剥夺了普通院校毕业生公平竞争的权利,有些单位索性在展板上直接写上:要求211重点大学毕业。这类隐形的非名校歧视普遍存在。
  2.学历和所学专业的原因。当今,本科和本科以上学历的毕业生逐年猛增,导致低学历的学生很难就业;有些学校看到某些专业就业好,于是就一哄而上,纷纷开设此课程。致使供需严重失衡;还有许多冷门专业的学生就业困难。
  三、做好对高校就业困难群体的指导与帮助
  高校毕业生就业牵涉到很多方面,不仅关系到毕业生和家庭的切身利益,还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但是高校就业困难群体的整体就业能力欠缺,我们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培养他们良好的就业能力。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指导和帮助的理念,采取多种形式、建立长效机制,坚持“有的放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和帮助,确保解决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老大难问题。
  (一)社会方面
  目前,社会各界和政府出台了很多政策来帮助和保护大学生就业:(1)完善法律、法规,尽可能的减少大学生就业时候出现的性别歧视和一些隐性歧视。(2)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鼓励高校毕业生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市社区建设和应征入伍。(3)要求一些大的企业吸纳优秀的大学毕业生。(4)鼓励大学生创业,提供现行税收优惠政策和创业经营场所安排等扶持政策,支持高校毕业生通过多种形式灵活就业。(5)强化对困难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对困难家庭的高校毕业生,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的求职补贴。
  (二)学校方面
  1.尽早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不是大三、大四的事,是大一就应该尽早做好的事。正确的就业观念越早形成,对大学生困难群体的帮助就越大,学生接受就业指导的主动性就越高。就业指导课应该:(1)引导学生了解目前的社会就业形势、自己所学专业的特点以及今后可能从事的行业的发展现状,为自己制定操作性较强的职业目标。(2)培养学生的求职技巧、礼仪人际、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3)让学生了解《劳动法》等法律的规定,知道自己在劳动中享有哪些权利如果自己的合法权益遭到侵害,应该通过什么途径、什么方法来解决。
  2.开展心理疏导工作,掌握并且改正学生的负面情绪。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些心理困惑或者心理疾病,这时候,应该及时发现问题,帮助他们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己,缓解就业压力,悦纳自我,主动地参与到社会竞争的大环境,扬长避短,充分展示自己的优势和能力。
  3.实施“以心换心”一对一的就业指导工作,及时收集反馈信息。自从从事就业工作以来,我一直坚持做好一对一的就业指导工作,给每一位学生建立毕业生档案,里面包含每位学生的基本资料、简历、未来期望工作职位、技能证书等等。这样,我也可以针对性地向用人单位推荐。我还及时的和用人单位联系,了解被录用学生的工作情况,有没有顺利的通过实习期,有没有签立正式的劳动合同。再根据单位的反馈情况和学生联系,了解学生的思想情况和工作状态。对他们在工作中出现的心理和工作问题,进行实时的指导和帮助,保证就业稳定。
  4.鼓励学生创业,提供政策咨询讲解等一系列帮助。有些大学生另辟蹊径,毕业之后直接创业,这也是解决就业的另一种方法。我校在2011年初成立了“大学生创业园”,为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提供了场地、资金、宣传、人脉等一系列的帮助。这项举措是一个创新。因此,高校可以对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学分奖励,并可作为评优、奖学金的重要条件。同时积极开展创业培训,为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免费提供相关公益性服务。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实践和创新活动,引导、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逐步建立学生创业信息跟踪系统。
  (三)家庭
  家长和学习配合,良性互动共同完成就业指导工作。面对高校就业困难群体,学校应该主动和这部分学生家长联系。告知家长就业的有关政策、法规以及学生的心理状态。动员学生家长配合学校共同完成就业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促使他们顺利就业。
  (四)毕业生本人
  1.尺有所长、寸有所短,不迷信高薪和一线城市,找寻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
  2.注重自己在就业过程中的技巧,提高成功率。
  3.完善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刘春其.试论对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的就业服务与指导[J].文化经济,2010,(7):181.
  [2]柯锦泉.试论对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的就业服务与指导[J].价值工程,2010,(7):248.[责任编辑 陈凤雪]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918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