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创新与公司治理的关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阮蓉 任悦
摘要: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创新已经成为当代金融业的发展趋势之一。金融创新给企业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创造了风险,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让人们的目光聚集到金融创新的管理上。重新从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两个角度出发,分析金融创新与公司治理的关系,并就在金融创新下公司治理方面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这对中国资本市场在金融创新上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金融创新 风险 治理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5-0091-02
引言
金融创新[1]是指为了获得现有的金融体制和金融工具无法取得的利润,变更现有的金融体制和增加新的金融工具。金融创新是双刃剑,我们在看中它带来的利益的同时也要注意风险时刻存在。在2008年,由金融创新工具引发的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影响,包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等上千家金融机构的破产以及各个行业中一些企业的倒闭,使得我们在金融创新对公司经营治理的影响方面有了更深一步的思考。人们越来越关注如何治理公司可以更好地利用金融创新的积极影响以及预防金融创新带来的消极影响,因此本文从公司治理角度来分析当代企业应该如何应对金融创新。
一、有关金融创新的公司治理问题实证分析
金融创新的创造之初是为了规避政府管制,分散经营风险。但随着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金融创新下的虚拟经济逐渐往投机型的实体经济演变,投机活动愈演愈烈。在次贷危机发生后,庞大的金融衍生品便成了金融市场的重磅炸弹,迅速向全球经济扩散。在当代的金融环境下,各类公司在处理金融创新时都出现不少问题,下面以巴林银行为例。
1995年2月,巴林银行宣布破产,之后被荷兰国际集团以1英镑价格收购,这位拥有233年历史的国际投资行竟毁于一个年仅28岁的尼克里森手中。虽然整个事件都将矛头指向里森,但是仔细分析下,其实质反映出的是一个在金融创新下由于公司治理出现问题而导致的灾难。巴林银行破产的直接原因是新加坡巴林公司期货经理尼克・李森错误地判断了日本股市的走向,在期货交易中连连失误。并且在巴林总部不自知的情况下,里森先后作假,直到账面损失过大而被揭露,但此时巴林银行再无回旋余地。所有人都在质疑,这不仅仅是一个交易员欺瞒管理层,制造假账就能扳倒一大型投资银行,其中透射出了公司治理上的缺陷。
从巴林银行破产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整个事件的“罪魁祸首”有以下几个:(1)公司内部严重失控,审计权和操盘权同时由一人掌控;(2)外部监管出现漏洞。其中公司内部严重失控又可分为:母公司未考核员工的素质就委以重任;岗位安排违反内控原则,子公司个人权力缺乏制约;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监督作用失效;母公司发现问题不及时纠正,反而纵容。而外部监管问题有三个:交易场所的监控有缺陷;政府当局的监控失效;跨国监管难题。
二、金融创新与公司治理的关系
企业经营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其自身的存亡,特别是在当今金融创新风靡全球,覆盖几乎所有企业时,金融创新所带来的利润和风险是每一个管理者需要权衡的主题。金融创新与公司治理的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一)金融创新对公司治理的积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无论在金融领域还是在其他领域展开全方位创新,从组织结构创新、金融工具创新,到金融服务的创新,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从组织结构和公司发展模式来看,中国对国有商业银行[2]的股份制改革,使得在重点领域和环节的创新都有了重大突破,同时中小金融机构组织体系的创新、金融服务功能的丰富、以金融控股公司为重要形式的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的建立,很大程度提升了金融企业的运营效率。
从金融工具创新来看,自中国金融市场不断完善后,国内的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好,黄金期货、货币利率互换交易、信贷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工具的出现,加快了债券市场的产品创新,同时为企业提供分散风险的手段。一些融资工具的创新,使得企业融资成本降低,也使一些规模小、利润率低的企业能够进入金融市场进行融资,为企业进行短、长期融资创造便利。从金融服务创新来看,各大金融机构基本都确立了以市场为导向、以顾客[3] 需求为基础的营销理念,针对客户不同需求提供不同的服务,个人金融服务已经成为金融企业的竞争点。存贷款业务、进出口信贷、福费廷等金融服务不仅为各类金融机构增加了收益率,同时也为其他非金融企业提供资金流通便利。
(二)金融创新对公司治理的消极作用
不言而喻金融创新带来了大量的金融工具和服务,给金融企业和非金融企业带来了利益和便利,但同时也使企业面临更大的风险。尽管金融创新可以帮助企业分散和转移风险,通过金融工具或服务将风险转移或分散给愿意承担的一方,使得企业面临风险减少。但是从全球化角度看,金融风险仅仅只是分散,并没有减少或消除。随着利益机制的不断驱动,金融机构会更大范围和更大数量的承担风险,一旦这种风险转变为现实,那么金融工具创新带来的破坏力将远远超过传统的金融风险。这些使得管理层在公司治理上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对金融机构来说,金融创新工具所带来的风险直接关系到金融企业的存亡。创新一方面加大了原有的系统风险,比如授信范围的扩大无疑会增加信用风险;另一方面创新带来了新的风险,如金融电子化创新引起的电子风险、金融业务管理创新中出现的伙伴风险、与金融国际化相随的国际风险等。这些都使得金融市场环境变得不稳定,使得金融企业公司治理难上加难。
而对非金融机构,尽管金融创新对其影响并不如金融企业大,但是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在非金融企业中,由于大量金融工具的引用,如融资工具、期货的套期保值、进出口信贷等,使得当金融风险来临时,公司治理面临巨大挑战,稍有不慎就将严重影响公司经营绩效。挑战主要表现在:(1)金融创新带来收益的同时也引来风险,管理难度加大; (2)金融创新工具使得公司经营领域变得广泛,对人才要求更高;(3)金融市场的波动对公司影响加大,宏观调控政策影响加剧。
三、金融创新下未来公司治理的方向
金融危机过后,各国政府、学者以及业内人士在反思金融创新过度、各国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失灵的同时,也重新将目光放在公司治理上。从美国公司治理模式失败的案例到中国公司治理中所遇挫折,这些都说明一个事实――公司治理不仅仅是公司内部的经营,它还与政府规制和宏观外部环境息息相关。
在充分激发员工积极性和发展企业文化的基础上,管理层在企业内部治理上应做到以下几点:(1)监事会应与公司管理层脱离,保持一定独立性。监事会在公司内部行使的是监督检查的职责,其能否保持独立性、恪守职业原则是衡量其工作是否合格的标准。如果监事会不能保持独立性,涉及到公司经营领域,那么很有可能会成为巴林银行第二。(2)加强对金融创新工具的风险的内外部管理,强化全员风险意识。对于金融机构,金融工具的风险控制无疑是其业务中的关键步骤,同样对于非金融机构也是不可或缺的。在风险的内外部管理上,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通过风险评估,准确识别企业的内外部风险;通过将定性和定量的方法相结合,对企业的风险大小进行预测,随时掌握风险的影响程度。在面对风险采用何种态度(风险规避、风险承受、风险降低、风险承受)时,可以依据成本效益原则来决定。(3)提高公司内部沟通效益。在金融市场中,信息的传导占有重要的地位。正如巴林银行的倒闭事件中,正是由于里森和巴林总行缺少沟通和有效地信息传导使得问题愈演愈烈,一发不可收拾。建立一个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时刻保障信息与沟通的顺畅和及时对提高公司内部沟通效益具有实际意义。即可建立一个电子信息系统,也可以加强信息的收集、识别、分析的工作,确保风险信息能准确及时的从公司各个层次达到管理层,以便于做出准确决策。
公司除了要对其内部进行治理外,还需要考虑外部宏观环境[4]。在外部治理上,公司所要面对的是政府、行业、中介机构、债权人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本文认为外部治理应该从三个层次来展开,首先是政府的宏观供给,其次是市场竞争机制的构建,最后是产品市场和公司控制权的治理。在第一层次上,政府的宏观供给是公司进行外部治理的基础,在政府建立的公平市场环境下,强调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价格发现功能是外部管理的第一步。而在第二层次上,为公司建立市场竞争机制,等价于为公司建立外部治理的市场基础。在宏观环境和市场竞争机制都有的情况下,对产品市场和公司控制权加强治理,是企业在第三层次上来进行外部治理。
公司的治理绝对不仅仅是针对局部,它需要从内部和外部[5]两个方面来统一进行,即把公司治理结构合理化与政府宏观环境和公司内部经营相结合。只有有了良好的有益公司发展的外部市场环境,内部公司治理水平才会不断地得到提升,在金融创新带来的新的市场环境下抵御风险的能力才能不断加强。
结束语
在金融创新占主要优势的经济时代,金融创新尽管给整个市场带来了不可避免的风险,但是如果将其运用得合理恰当,同样可以给企业带来超额收益。在公司经营中,管理者应当有效地利用金融创新和完善公司治理,正确看待风险和收益,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马劲忠.中国金融改革创新中存在的问题与应采取的对策[J].商业经济,2010,(4).
[2]管晓峰.银行公司治理结构与资产运营安全[J].广东社会科学,2009,(1).
[3]吉水.金融创新与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J].银行家,2008,(4).
[4]韩冰,马若微.中国公司外部治理机制的建立与完善[J].集团经济研究,2004,(11).
[5]鄢洪平,邹积亮.公司外部治理结构的构建与完善[J].商业时代,2003,(24).
[责任编辑 陈丽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923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