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议新形势下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创新思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何瑞铧

  摘要:介绍了新形势下中国高校毕业生的现实就业形势以及就业指导课程的实际状况,指出了当前就业指导课程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还指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应拓展的工作范畴,走出单纯学科课程建设的传统思路,提高就业指导的有效性。
  关键词:就业形势;高校就业;指导课程;课程建设;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F241.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2-0114-02
  
  一、当前高校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分析
  1.中国劳动力供求不平衡。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结构性矛盾突出,国家宏观就业形势严峻。21世纪前二十年,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由于受人口基数、人口年龄结构、人口迁移及社会经济发展进程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国持续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
  2.中国本土大学生面临国际联合办学机构竞争。最近这些年,由于高教市场逐步向国外资本开放,引进了各种形式外国教育机构,由此产生了多种类型的人才培养机构,他们提供人才短期培训,很多教育机构还与国内大学进行联合办学,这种全新人才培养模式直接挑战了中国本土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对中国本土高校大学生就业增强了大量的竞争对手。
  3.某些“好”专业更受人才市场青睐。所谓的“好”专业或“热”专业,是指当前就业市场较紧缺的专业。近年来,影响大学生就业重要因素之一即大学所学专业是否与社会需求相一致,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专业偏好比大学知名度更高。用人单位在看重“专业”同时,还对大学毕业生的“专长”很重视,有专长的复合型人才是用人单位竞相争聘的热点。
  4.海归学子对中国大学生就业冲击加剧。近几年来,留学生回国潮一浪高过一浪,直接挤压国内大学生就业空间,这些海外学子对世界经济运行规则,各国法律制度等比较了解,在国外多年的锻炼,社会实践能力和驾驭各国社会文化、政治制度差异的能力比较强,竞争力较强,是国内大学生就业强劲对手。
  二、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具体问题
  1.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标准。目前,各省市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编写教材,组织授课,但授课情况参差不齐。重视就业指导工作的省市组织专家精心编写教材,并对骨干教师进行系统培训,对授课情况督导检查;而一些尚未对就业指导工作引起重视的地区则对就业指导课持可有可无的态度,没有统一的教材。由于没有统一的执行标准和明确的评价机制,从而无法有效地促进就业指导课的开展。
  2.教学方式方法急需创新。就业指导课是一门实践性、实用性、参与性很强的课程,在课堂组织上有别于基础教学和专业教学,对方式方法创新和课堂的互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理论知识,而且还应具备丰富的就业信息量和实践经验,否则教师的教学就会仅停留在口头说教上,很难达到理想效果。
  3.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目前,高校就业指导人员多由学生政治辅导员兼任。政治辅导员是高校专职的学生工作干部,也是高校党政干部的后备力量。其特点是年轻、流动性大。随着高校招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生工作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可以分为助学、就业指导、心理辅导、政治思想教育、党建、团建、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科技活动、日常事务管理和服务等12项之多,在现行的学生管理体制下,这些工作全由政治辅导员来负责。担任繁重工作的辅导员,精力自然十分散,在每一方面都无法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在大学生就业指导方面也不例外,因而使得个体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难以提升。
  三、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策略
  1.构建科学合理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近年来,高校学生职业意识不断增强,对就业的定位、打造、发展都十分重视,
  大学生的就业意识和对就业指导的需求正逐渐增强要求也越来越高。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教学目标一方面是帮助低年级大学生在校期间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全面发展自己提前“铺路”,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受社会欢迎的毕业生。另一方面是使学生能够认清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认识自我合理定位掌握就业基本技能,培养就业基本素质,顺利实现就业。
  2.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目标。教育部颁布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调程教学要求》中明确提出了就业指导课程的目标这门课程要既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通过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
  3.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结构。(1)基础性课程。基础性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就业的基本知识,这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高校培养的人才的最基本内容。从大学生入学到毕业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必修课程,目的是通过生涯规划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操作学习,重点培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大学中期开设创业教育选修课程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毕业年级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目的是帮助大学生选择职业。(2)拓延性课程。拓延性课程是在基础课程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和素质而开设的,主要为选修课程,目的是使有知识拓展需要的学生都能随时学习,而不受时间限制。这些课程主要是为弥补学生在实践中发现的不足而开设的。具体课程应包括管理学、经济学、组织管理学、领导学、人际交往学、心理学、营销学、职场学等。(3)实战性课程。实战性课程是在拓展课程基础上开发的,是给少数学生提供一个施展自我、展现自我的平台。学校可以通过实体公司或建立虚拟公司的形式,给学生一个职位,模拟现实情景,在实践中展现自我、发展自我。也可以通过创业基地等形式,孵化和支持学生创业。各学校可根据本校状况,开发和设计实战课程。(4)现代化网络课程。除实体课程之外,学校也要开设相应的现代化网络课程,使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不受地点限制,随时都能学习“充电”。课程内容可更加多样化,而且要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课程设计上要跳出现有课程模式,多设计互动性和实战性较强的科目,使学生在虚拟中锻炼实际能力,提高职业素养。
  4.利用社会资源,创造实践机会。(1)实践教学组织与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健全。学校应成立就业指导教研室,具体负责就业指导课程实践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工作。要认真制定就业指导课程实践教学大纲,严格按照大纲要求安排实践教学工作。(2)校内实践教育资源的整合。拓展勤工俭学的育人功能,不再单纯将其作为资助贫困生的辅助渠道,而是作为培养学生正确工作观念和养成良好职业素质的重要举措纳入就业指导课程实践教学范畴。(3)校外就业实践基地的开辟。学校要主动出击,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与用人单位合作建立相对稳定的综合性、专业性、产学研合作的实践教学基地。对实践教学基地要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加强反馈和督查,在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和应有权益的前提下,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4)多种实践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课堂实践性教学包括案例讨论、角色扮演、主题辩论和演讲等,还可以邀请人力资源专家、优秀校友走进课堂进行模拟面试并点评;课外实践性教学包括要求学生使用度评估、生涯人物访谈、校园招聘会观摩、招聘信息分析、校友职业发展调研等。动员和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包括体验式实践、参与式实践、研究式实践和参观考察式实践等。

  5.建立高水平的教师队伍。(1)逐步建立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的职业化教师队伍。首先,高校要明确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地位和作用,明确这个队伍的发展前景,稳定这支队伍,使一部分教师愿意专职从事这个职业。其次,高校要把就业指导教师纳入教师系列管理,评审教师职务,在当前情况,可以单独设定条件,使这个职业具有生命力和发展前景。最后,要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探索创新,对取得重大研究成果、破解实践难题的教师进行奖项,营造良好氛围。(2)逐步提高现有队伍的专业化程度。就业指导专业化程度,主要需要对就业指导教师队伍进行培训和培养。培训内容应体现系统性和方向性,主要包括就业指导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外部环境应包括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国内外经济、区域经济、人才需求预测等)、社会发展状况(人口状况、文化状况)、自然条件等;内部环境主要培训就业指导支撑学科的知识,如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培训方式上要通过集中培训、学历教育等方式,边工作、边提高,逐步实现专业化。
  四、建立与日常就业工作相结合的教学机制,提高指导课程的指导性
  1.用人单位的用人政策与招聘程序的收集整理。校园招聘是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的主要渠道,在日常的招聘接洽就业指导人员有机会与用人单位招聘主管面对面进行交流,这本身就是了解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要求的一种比较直接的方式。通过参加用人单位举办的宣讲会和招聘会,就业指导人员可以了解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用人单位的企业文化、用人理念、招聘流程与方法,将这些信息归纳整理后用到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上将会有较好的效果。
  2.就业指导个案辅导的开展。作为就业指导课程教师,在接受学生咨询前,最好接受一些比较正规的训练,以具备相应的资格。将日常的就业指导咨询个案中涉及隐私的部分进行必要处理后,可作为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素材。
  3.就业工作调研的分析。现在,不少学校都开展就业工作调查研究,包括采集毕业生及其家长对学校就业工作意见、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的反馈、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等,这是就业指导工作科学化的必由之路。就业指导课程吸收这些调研成果作为分析和预测的依据,会大大增强教学的说服力。
  
  参考文献:
  [1]陈德明,祁金利.大学生生涯规划与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张志华.课程论视野下大学生职业生涯开发与辅导体系的构建[J].江苏高教,2008,(1).
  [3]王北生.教育的应用探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刘震祺.对高校就业指导课的思考[J].中华素质教育,2004,(6).
  [5]张玲玲,等.大学生就业指导[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责任编辑 吴明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926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