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形势下高校预算管理的创新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21世纪信息时代的到来,促使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中国高等学校也在这新的时代浪潮下不断进步和改革;伴随着教学规模的不断扩张以及办学经费的逐步多元化,高校经济管理体制也正在进一步深化转型。在这种情况下,现有的预算管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改革中的高等学校的需要,我们更应该在信息时代下改革创新高校的预算管理体制。笔者从高校预算编制方式、预算编制特殊性、现阶段高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升高校预算管理的有效策略四个方面,阐述了未来我国高校在预算管理方面的创新思路。
  关键词:高校;预算管理;新信息时代;创新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7.5 文献标识码:A
  1高校财务预算编制方式
  现阶段,我国高校大都选择了一种混合式的预算编制方式。这种预算编制方式既不是校级财务管理部门全权制定预算,下级单位仅具有执行权这一模式,也不是任由下级单位自行制定预算,校级财务部门直接放管这一模式,而是,综合了这两种模式的优点。校内二级单位作为最基层的预算单位根据自身工作安排、业务需要申报下一年度预算,校级财务部门作为预算的职能管理单位,按照统筹兼顾、勤俭节约、量力而行、讲求绩效和收支平衡的原则,综合考虑学校下一年度的收支情况、工作重点,经过与基层预算单位的充分沟通,提出预算草案,在履行完相应的校内预算审批程序以及上级部门审批程序以后,最终予以下达执行。这一模式,既考虑了基层预算单位的实际情况,同时也考虑了学校的实际情况,在学校经费有限的整体大環境下,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学校事业的健康、向上发展。
  2高校财务预算编制的特殊性
  目前高校财务预算编报工作中需要注意三点,一是高校财务预算管理要遵守公开性。预算管理是高校年度事业规划和工作目标的货币化表现,同时,高校作为承载社会公共职能的公益事业单位,所涉及使用的资金大部分都来源于非税收入和财政性拨款,这就要求学校的预算管理需要向社会、管理层、校内人员进行公开。二是高校财务预算管理要遵守政策性。上级部门作为财政资金的拨款单位,对于拨付给高校的各类资金,在管理、执行、使用效益等方面都非常关注。上级部门的监督管理已经深深影响了高校的预算管理行为。三是项目管理是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各类专项的实施主体,与企业不同,高校存在着大量的独立项目,包括:教学类项目、科研类项目、保障类项目、活动类项目等,项目的具体情况以及本身的项目管理任务都对高校的财务预算工作影响巨大。
  3当前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3.1预算管理专业性不足
  经调查显示,现阶段存在于我国高校预算管理工作当中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预算管理专业性不足。具体而言就是在预算管理方面学校重申请,轻管理;重支出,轻效益,仅将重点放在争取经费上面,对于资金浪费、使用效益低下、随意调整预算等问题没有得到足够的行政重视,管理粗放、专业化意识不足,造成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有三点。
  一是高校领导无法准确有效地认识到财务预算管理对于高校发展以及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性。在这种情况的传导下,势必会影响各级财务预算管理人员对预算的规范化执行。二是财务预算管理缺乏统一量化的标准。高校预算数据往往会涉及到人员情况、收费标准、资产存量等,数据性质多样,测算方法不一,体量巨大,预算编制人员在从事预算管理行为时经常需要主观判断,使得高校财务预算工作非常复杂,很难设定标准。三是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人才知识背景相对单一。高校业务活动广泛,经常一所高校就会涉及日常教学、研究项目、人才培养、设备更新、工程建设等多个方面,而且,由于我国的实际情况,高等学校承担着很多社会化职能,考虑到行政的管理需要,附属医院、附属中小学作为附属单位也全部都要纳入到部门预算管理范畴,这种跨领域跨行业的预算,对于知识背景单一的财务工作人员来讲,其结果可以想见,很难达到精细化、科学化的水平。
  3.2财务预算管理人才匮乏
  现阶段,在我国大多数高校内部,财务管理人员极度匮乏,普遍都有人手不足的情况。财务部门为了避免出现报销业务的大量积压,化解与校内教师的显性矛盾,往往会重点安排工作人员办理老师的日常性报销事务,从人员配备上就忽视了对于预算管理这一隐形问题的解决。分析原因有以下二点。
  一是高校行政管理编制数量有限。现今,高校会将引进人员的重点放在教学、科研领域,行政管理人员在规模上相对稳定,往往是减少一名,才会增加一名。这对于激增的预算管理任务,显得有些后劲乏力。二是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人才培训计划不完善,没有对不同岗位的财务预算管理人员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培训工作,进而导致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人员无法发挥出应有的作用,高校内部的财务管理人员也很难通过培训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以及预算管理意识。
  3.3财务预算管理机制不完善
  财务预算管理后续评价机制不健全也是一个突出问题。在诸多高校的财务制度体系中,经常会缺失对预算的监督管理机制、绩效考评机制、责任追究机制以及必要的激励机制。预算管理流于形式,没有形成切实有效的考核标准,同时考评结果没有得到积极使用,这样就使得预算管理行为并没有充分地发挥其应有的效用。而造成这一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高校内部缺少相应的配套制度。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是管理之根本,管理就是要对某个事情、某种行为加以约束、规范,使得参与其中的人能够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具体到预算管理来讲,就需要有一整套健全、完备的管理制度加以配合。
  3.4财务预算管理模式落后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在当今时代背景下,诸多新型的财务预算管理技术以及财务预算管理模式逐渐地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当中,并且在各个领域当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经实践调查发现,目前高校里面的预算模式仍然比较传统,预算编审工作的重点还停留在简单的汇总上,缺乏利用现有数据资源进行预算审核的技术条件,甚至有比较复杂的汇总还会出现计算错误。在这种情况下,财务预算管理结果的准确性以及科学性将很难得到有效地提升,进而极大地制约了高校的整体发展进程。而造成这一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信息壁垒,在学校内部没有一个统一的信息共享机制,同时也没有搭建一个信息分享的平台,无法对预算信息进行系统化、整体化分析。相互关联的信息数据,仅仅由于物理上的界限,孤立化、碎片化存在,财务预算审核人员难以将其整合对比,发现其中的规律和成因,这样所形成的认知与结果,必然会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时高校内部相关管理人员的创新能力以及新型财务预算技术的接受能力也较低,不仅没有办法有效地结合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需求,对现有的财务预算管理模式进行优化、创新、改革,同时也无法熟练地掌握新型的财务预算管理技术,进而导致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工作层次一直维持在一个低效的发展区间。   4提升高校财务预算管理水平的有效策略
  4.1充分发挥出预算管理体系的约束性
  提高财务预算管理水平的首要前提就是要充分认识预算管理体制的制约性。预算首先是刚性的。高校的年度部门预算作为财政预算的组成部分,是报全国人大审核后,经上级政府部门批复下达的。这就从程序上反映出,高校的财务预算应具有很强的约束性。未经批准或履行相应的程序,高校无权自行调整预算。各级领导者要充分了解和熟悉财务预算工作中的责任,认真履行预算管理职能,且严肃地对待预算工作,逐步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同时,预算工作的相关人员也要积极领会学习预算制度,灵活运用预算管理方法,严格按照财务预算原则执行,从源头上加强预算管理的科学性。要以预算为有利抓手,逐步凸显其的约束功能,确保学校资金使用的合规性。
  4.2建立健全完善的预算管理机制
  构建全面的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制度体系是提高预算管理水平的捷径,应从三个角度入手进行预算管理机制的健全完善。
  第一,建立预算责任机制。从制度上,给各级部门人员明确分工。校长、主管财务校领导、财务部门负责人、财务部门编制预算人员、校内预算单位领导、校内预算单位编制预算人员,以及校内监督部门在预算职责上都要加以分解,预算编报的内容、标准、范围等方面也要加以明确,责任要落实到位,要求要明细具体。
  第二,必须要建立起完善的績效考核机制,对校内预算单位加以评审,加大对财务预算管理的考核力度。高校应建立一整套的考核标准。业务性经费以预算单位为考核对象,单位领导是第一责任人;项目性经费以具体项目为考核对象,项目领导是第一责任人。按照不同的单位性质、项目性质,设定不同的考核标准。反之,相同的单位性质、项目性质,就要设定相同的考核标准。对于同性质但量级不同的项目,要进行同量化比较。具体指标的设定,按照现阶段财政性资金的指标大类,分为数量指标、质量指标、满意度指标。
  第三,必须要建立起完善的责任追究机制。按照责任分工及绩效考评的结果,要将财务预算管理结果真正传导、影响到责任人,一旦出现问题要在第一时间找到相关责任人,保证找到问题的成因并给予帮助,快速地解决该项问题。在问题解决之后要追究其相应的责任,对实施不利且存在主观恶意的预算部门领导、预算编制人员加以惩戒,以此来保证每一位财务预算管理人员都能够具备较强的工作责任意识,进而约束其不法管理行为。最后,必须要构建起完善的奖励激励机制,对实施效果良好、预算编制准确的预算单位、预算工作相关人员予以适当奖励,真正实现预算编制有依据、预算执行有效果、预算评价有考核、预算考核有利用的闭环良性循环。
  4.3建立规范统一的预算申报标准
  建立规范统一的预算申报标准是提高高校预算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在学校内部,财务部门可以按照一定的对象多维度、主动地对预算单位核定预算标准,如果财务部门一家觉得难以入手,也可以引入相关的职能部门,为更科学地考量和设定标准进行努力。比如,教学单位可以将学生数量、活动次数、学科数量、教学实验室数量等作为预算核定的维度;科研单位可以将科研机构规模、科研项目数量、科研实验室数量等作为预算核定的维度;行政单位可以将工作人员数量、工作内容等作为预算核定的维度。这里的标准一旦设定,不宜随意修改,避免出现校内预算分配的随意性,也便于为以后的预算分析提供稳定的数据基础。
  4.4促进财务预算管理的信息化
  进一步发展财务预算管理信息化水平是提高高校财务预算管理能力的必由之路,只有实现高校预算管理的信息化改革,才能够保证高校财务管理水平得到迅速提升。从而让预算管理人员从繁杂的、重复机械性的劳动中摆脱出来,投入到重点精力在预算申报分析、预算执行分析以及预算绩效分析上。这就需要搭建一个统一的校际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将协调综合发展作为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对接职员管理、学生管理、资产管理、教科研项目管理等学校专业领域,将其与财务信息有机结合,实现校内各专项信息资源及数据分析共享,用数据挖掘等技术,快速发现学校预算管理上的共性问题,分析其成因,并加以解决。同时进一步的业财融合、财务信息化建设也将增加各部门工作人员之间的沟通效率,合理利用预算信息来完成预算安排,甚至工作安排,以此来实现时间的节约,提升预算管理的工作能力和准确性。这样不仅可以极大地提升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同时还可以极大提升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效率,进而保证高校每一笔发展资金都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使用,促进高校的快速发展。
  4.5组建专业化的财务预算管理团队
  打造一支专业化、高水平的财务预算管理团队是提高高校财务预算管理能力的基本条件。从现实的角度分析,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人员是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第一执行者,其综合素质水平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着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整体水平,只有在高素质高水平的财务管理团队的支持下,才能够保证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工作能够持续有效地进行下去,进而保证财务预算管理工作能够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不断地提升高校发展资金的有效利用率,避免资金浪费的问题出现。因此,相关的高校领导者必须要重视专业化财务预算管理团队的组建工作。一是要保证财务预算人员的稳定性,制定灵活有效的用人制度,从待遇上向预算管理人员倾斜。二是高校领导者必须要不断地强化财务预算管理人才培训力度,积极努力构建出完善的内部财务管理人才培训机制,引导每一位预算管理人员参与到培训活动当中。三是引入外部专业力量。建立预算评审专家库,针对不同性质的项目,有针对性地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对预算进行评审、考核。通过各种办法,用以保证财务预算管理工作中人员因素的全面、充分发挥,进而为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工作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持,保证新形势下高校预算管理工作能够持续有效地进行下去,并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5结束语
  综上所述,预算管理是高校信息化现代化发展的具体表现,能够对极少的资源合理地分配,使资源发挥最大化的使用价值,更能推进高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和谐发展。在实际工作中,各高校要运用务实的方法,充分认识预算管理制度的制约性,建立建全预算管理制度,拟定预算管理标准,推进预算管理数据化信息化,提升预算管理人员的整体综合能力,从而进一步提升高校财务管理水平,最终保证高校持续、健康、全面地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8708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