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原城市群空间发展模式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石贤光

  摘要: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18个目标城市的“城市质量”进行综合评价。依据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利用城市引力模型,以优势城市郑州为中心计算城市间相互作用力,通过确定郑州的有效吸引区界定中原城市群的空间范围,进而确定中原城市群的空间发展模式。
  关键词:中原城市群;引力模型;城市质量;空间发展模式;空间范围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8-0018-03
  
  2003年,河南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作出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的决策,提出了中原城市群发展战略构想,即建设以郑州为中心的、1个半小时的经济圈(包括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而国家发改委宏观院项目组所做的“中原城市群总体规划研究报告”中却提出:“从空间关系和中部崛起的实际需要来看,中原城市群应该以郑州为中心,在2小时经济圈内包括河南的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安阳、鹤壁、濮阳、商丘、周口、驻马店以及山西的晋城、长治和山东菏泽等18个省辖(管)市的城市密集区”。基于这两种不同的中原城市群空间范围,本文拟运用引力模型从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出发定量界定中原城市群的空间范围,进而确定其相应的空间发展模式。
  一、 理论基础
  经济动力学中的经济引力论认为,“万有引力原理也适用于经济联系,即区域经济联系也存在着相互吸引的规律性”[1]。城市引力模型认为,两个城市间的相互作用力与这两个城市的人口规模(表示城市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平方成反比。其一般形式即引力模式公式表示如下:
  Fab=G
  式中,Fab为城市A对城市B的吸引力,M1、M2分别为城市A、城市B的人口规模,d为城市A、城市B之间的距离,G为经验系数。
  这个公式现在虽被广泛应用,但它仍然只是由万有引力公式转换过来的一个基本模型,对区域发展的一些特点、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因而存在一些缺陷,需要进一步修正。
  修正一:城市质量的确定[2]。城市是由人口、物资、资金、技术、信息等所组成的巨大“磁场”,所以单一人口指标并不能反映城市质量。本文是通过城市经济发展综合影响力指标体系的建立来考察城市质量的。
  修正二:距离的确定。万有引力公式中的d是指物体的空间距离,但在城市引力模型中简单应用空间距离无法体现城市间的引力关系。对于城市这样一个具体的经济主体来说,距离更多地包含了非空间因素,所以现在把d改设为一个时间距离的概念,在数值上等于两地之间按日常最主要的交通方式所花费的时间。
  二、 城市间相互作用力的计算
  (一) “城市质量”的确定
  根据科学性、代表性、可行性原则,建立“城市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IUD)经过多年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提出了中国城市竞争力评价系统中的相关指标。借鉴他们的成果,确定如下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的指标体系由总目标层、要素层、基本指标层相互联结而成,运用主成份分析法,使每一层次指标均由下一层指标综合而成,运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对“城市质量”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主成分分析[3],建立综合评价函数得到各城市的“城市质量”如下表:
  (二) 距离的确定
  根据中国交通地图册(1999),量出郑州与各个城市间的交通距离,对其进行处理算出两个城市间的时间距离如下表:
  (三)郑州与各城市间的相互作用力计算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郑州步入了特大城市的行列,在未来几年郑州有望成为特大城市,它作为中原城市群中心的地位毋庸置疑。中原城市群作为一个城市集合体,本文拟通过计算郑州与各城市间的相互作用力来确定其辐射范围进而界定中原城市群的空间范围。
  根据前面修正的引力公式,得城市A对城市B的吸引力
  Fab=G
  式中, 为城市A对城市B的吸引力,M1、M2分别为城市A、城市B的“城市质量”,d为城市A、城市B之间的时间距离。“城市质量”、时间距离分别取表2、表3的值,G取1。得到郑州与各城市间的吸引力如下表:
  三、 中原城市群的空间范围界定
  表4中,吸引力的值越大,意味着该城市与省会郑州的经济联系越紧密,其中吸引力大于0的城市有4个,在0和-1之间的有7个,小于-1的有6个。我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一个吸引力e作为临界值界定城市群的范围,吸引力大于e的区域为城市吸引力的显著作用区域――“有效吸引区”[4]。若取e=0,则中原城市群的空间范围只包括郑州、洛阳、开封、新乡和焦作五个城市,城市数量少,不符合城市群的构成;若取e<-1,则郑州对吸引力小于-1的城市吸引作用就不显著了,这样的城市群就不是一个有效的系统,阻碍各个城市间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的顺畅流动。所以,现取e=-1,选取吸引力值在-1以上的城市作为中原城市群的空间范围,共12个城市,分别为:郑州、洛阳、开封、新乡、焦作、安阳、平顶山、商丘、周口、菏泽、晋城、长治。河南官方及几乎所有的学术文献中中原城市群的空间范围均包括郑州、洛阳、新乡、焦作、济源、许昌、漯河、平顶山。与其不同的是,上述定量界定的中原城市群的空间范围不包括济源、许昌和漯河,而把安阳、商丘、周口、菏泽、晋城和长治六城市加了进来。
  山西晋城、长治和山东菏泽,这三个城市是距离郑州最近的省外地级市,而且也都是离它们的省会比离郑州更远,理论上可划入中原城市群的空间范围。但由于行政区划的原因,目前这三市都没有明确表示要主动融入中原城市群。毕竟作为核心的郑州实力还不是很强,它们到郑州的交通也并非十分方便,所以,在可行性上暂不能把菏泽、晋城、长治划入中原城市群范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还是会逐渐地融入中原城市群的。
  济源、漯河、许昌三市按照与郑州吸引力大小不能划入中原城市群的空间范围,但是按照城市竞争力和综合经济发展水平,它们却分别位居河南省的第二、四、六位 ,竞争力较强,并且都在距离郑州一小时经济圈内,应当划入中原城市群空间范围提高其作为增长极的作用;考虑到中原城市群的空间连续性和完整性,介于安阳和新乡之间的鹤壁也应列入中原城市群的空间范围内。至此,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原城市群空间范围界定为以下十三市:郑州、洛阳、开封、新乡、焦作、济源、安阳、鹤壁、许昌、漯河、平顶山、商丘、周口。
  四、 中原城市群的空间发展模式
  本文界定的中原城市群十三市,都沿京广线、陇海线、焦枝线等铁路线分布,具有明显的铁路指向性,呈现出纵横交叉的大“十”字型特点。郑州位于京广线与陇海线交点上,纵轴为沿京广线轴(安阳-鹤壁-新乡-郑州-许昌-漯河),横轴为沿陇海线轴(洛阳-郑州-开封-商丘)。这种分布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协调发展,为城市群带动周边城市发展打下基础。为突出各经济区域的特点,从整体上把各区域经济有机地联系起来,有效实现区域经济共同发展,中原城市群应选择“一核二轴三角四带”的发展模式。
  “一核”即以郑州为中心城市及其边缘区组成的郑州都市圈,其功能是聚合全省各种要素,向城市群边缘带和外部区域传递辐射作用。加快郑东新区、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加速周边郊县(市)的城市化进程,完善卫星城市布局;加强协调,统筹规划,适时调整区划,实现中心城市跨区域低成本扩张,协调要素整合、产业布局和跨行政区域的重大项目建设;优化投资环境,“筑巢引凤”,吸引国内外著名企业进驻;改善投资结构,打造先进制造业中心;加速发展第三产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城市发展活力等。

  “二轴”为沿京广线纵轴(安阳-鹤壁-新乡-郑州-许昌-漯河)和沿陇海线横轴(洛阳-郑州-开封-商丘)。洛阳-郑州-开封-商丘是中原城市群内工业基础较好的带状区域,还有欧亚大陆桥-陇海铁路、开-洛高速公路贯穿整个带内,带内城市化水平相对较高,所辖区域基本撤县改市,基础设施良好。带内各县级市产业基础较好,经济实力较强,且产业结构各具特色,具有承接中心城市产业梯度转移的能力和基础,并以其各具特色的产业优势,形成对中心城市的互补。安阳-鹤壁-新乡-郑州-许昌-漯河是中原城市群内沿京广铁路的新兴产业带,带内资源基础类同,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比较相似的产业结构,能源、机械、石化、冶金、建材是其支柱产业,近年来,煤电铝特别是电力工业发展势头强劲。双汇集团、银鸽集团、南街村集团、许昌卷烟总厂、许继集团、瑞贝卡公司等骨干企业和上市公司是其龙头和品牌。带内的新郑、禹州和长葛等县级市和郾城、临颍、许昌、原阳等县近年来发展迅猛,特别是新郑市2002年与巩义一道跻身于全国百强县市。
  打造“金三角”。由于中原城市群的发展目前还处在一个初始阶段,城市群内部城市化、工业化水平偏低,区域整体经济实力较弱,相互间经济联系尚不够紧密,竞争合作互动机制有待形成、完善,一体化程度还不高,距较成熟的城市群还有很大差距,需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多方面促进,特别是从基础上强化相互间联系。除加强中心城市间联系外,比较现实可行的途径是充分发挥“增长三角”的作用,打造众多“金三角”。其中,比较重要的有郑州-开封-许昌、郑州-开封-新乡、洛阳(含吉利和小浪底)-济源-焦作、漯河-许昌-平顶山和商丘-开封-周口等。
  培育四大产业发展带。以重要的交通干线为纽带,以城市为载体,整合区域资源,加强分工和协作,积极推动优势产业向基地化方向发展,传统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集群化方向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向园区化方向发展,通过产业基地化、集群化和园区化发展,带动城市空间布局和城市外围空间形态的变化,努力培育形成四大产业发展带:重点建设郑汴洛城市工业走廊,加快发展新-郑-漯(京广)产业发展带,发展壮大新-焦-济(南太行)产业发展带,积极培育洛-平-漯产业发展带。
  上述提出的中原城市群发展模式是在中原城市群现有发育阶段的基础上提出的,也就是说这只是中原城市群近期所应采取的发展模式。由于决定城市群发展因素的动态性,决定了任何地区城市群模式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凝固的,因此,必须根据中原地区发展状况适时调整城市群模式,以防“落后”‘的城市群模式成为中原地区发展的桎梏。
  
  参考文献:
  [1] 经济学大辞典[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3:47-48.
  [2] 赵霞.南京市卫星城市发展的实证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
  [3] 邱东.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的系统分析[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21-144.
  [4] 尹虹潘.对城市吸引区范围界定的理论分析[J].财经研究,2005,(11):108-114.
  
  Study on the space development mode of the city cluster in the central Plain
  SHI Xian-guang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cience department,Sngqiu normal college,Shangqiu 476000,Chian)
  Abstract: Use of the main element analysis of the goals of the city quality for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urban space. according to their theories, the use of the city's gravity model using a superior city for the city center of Zhengzhou one forces, identifying an attractive Zhengzhou is the central plains city cluster of space, then determine the space development mode of the city cluster.
  Key words: city cluster in the central Plain;gravitation model; city quality; space development mode;space range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944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