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核心力量训练与传统力量训练理论比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裴春燕,蒋琴华,王均铭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在对以前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和大量调研的基础上,从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学等角度,分析传统力量训练特点及存在问题,并解析了核心力量训练的特点,认为核心力量训练与传统力量训练的本质不同在于核心力量训练中增加了一个“不稳定因素”,然而增加的这一不稳定因素不仅是增加了力量训练的难度,而且为传统力量训练增添了鲜活的因素。因此核心力量训练理念的引入更新了传统力量训练理念,创新了训练方法和手段,弥补了传统力量训练在提高运动员协调、灵敏、平衡等能力方面的不足,在训练实践中能有效预防运动员运动损伤的产生。
  关键词:传统力量;核心力量;训练;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G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6-0221-02
  
  前言
  “核心力量”训练(Core strengthen-training),是体育科学中的一个新概念,核心力量是指人体核心部位包括肩、胸、腹、臀及背部从上到下的肌肉协调作用产生的力量,早期核心力量训练多应用于临床康复治疗的研究和实践中,在某一疾病模型下,通过对机体核心部位肌肉群进行力量训练,来增加肌肉关节活动度、柔韧性进而提高身体的稳定性。近年来,核心力量训练在竞技体育训练中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对于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的研究,在运动训练领域是个新的研究课题。在近几年间的力量训练发展中,发展运动员重心周围肌肉力量的核心力量训练(CoreTraining)成为国外众多体能训练专家和教练的研究热点。Nadle SF等人(2006)对美国NCAA大学运动队队员采取腰、腹部肌群及臀部伸展肌的核心力量训练连续进行一学年后,发现运动员的臀部伸肌力量的平衡得到明显改善,与此相关的下腰痛(LBP)发病率也有所降低。对运动员来说一个稳定的支撑非常重要,已有研究证实核心力量训练可使机体对运动过程中不断变化的需要作出迅速反应,并能帮助运动员在比赛中控制身体加速、减速和稳定,提高身体平衡能力和运动肌肉感知觉,节省运动过程中能量消耗,缓解运动疲劳,减少运动损伤。
  一、中国传统力量训练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从生物学角度,我们能够知道核心稳定性的提高是通过加强核心肌群的力量来实现的。目前国内力量训练主要有负重抗阻练习、克服弹性物体的练习、克服外部环境阻力等七种主要训练手段。这些练习形式和手段存在着共同特点,那就是,在力量训练的过程中,身体重心都是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下完成的,这种平衡状态是通过器械或地面提供的稳定的支撑反作用力而实现的,我们把这种状态下的力量训练称为稳定状态下的力量训练。稳定状态下的力量训练对于提高核心部位的运动肌的力量有着一定的效果,但是这种训练却存在着两点弊端:第一,运动过程中运动员身体姿势处于不断变动甚至是失去平衡的状态,这种不稳定状态破坏了我们在稳定状态下培养的力量作用的条件,使我们在稳定支撑状态下培养的力量难以最好地发挥。第二,这种力量训练方法对于提高核心部位深层的小肌群却是难以实现的,所以我们必须在传统的训练方法与手段上有所突破和创新。
  二、核心稳定性训练
  美国、德国和挪威等国家在体能训练方面的研究是走在世界的前面的,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这些国家的学者就开始探索将用于健身和康复等方面的训练方法扩展到竞技体育训练领域中来,核心稳定性训练就是其中的成果之一 [1]。核心力量存在于所有运动项目中,所有体育动作都是以中心肌群为核心的运动链,强有力的核心肌群对运动中的身体姿势、运动技能和专项技术动作起着稳定和支持作用。任何竞技项目的技术动作都不是依靠某单一肌群就能完成的,它必须要动员许多肌肉群协调做功。核心肌群在此过程中担负着稳定重心、环节发力、传导力量等作用,同时也是整体发力的主要环节,对上下肢体的协同工作及整合用力起着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在核心稳定性的训练中创新了许多训练方法和手段,例如悬吊训练就是其中主要的一种方法。悬吊训练是通过吊索将身体部分或全部悬吊起来,由于悬吊带形成的支撑反作用力不断处于变动之中,迫使身体不断调整不稳定的身体状态而达到提高神经―肌肉本体感受性功能。研究证明:核心力量训练有助于提高运动成绩。例如:在对12名挪威足球运动员进行为期8周以稳定性为主的悬吊训练后发现,运动员合眼单腿站立身体重心瞬时晃动速度有所下降,双腿瞬时晃动差平均从51%降低至3%[2];运动员踢球一步起脚最大速度明显增加,骨盆旋转稳定性明显提高。由此得出,在特殊不稳定的悬吊绳上进行的稳定性训练可以明显提高静平衡能力,可以有效的提高。
  稳定脊柱和骨盆核心区域就像是衔接上下半身的桥梁,其重要性就如同房子的地基一般,不但会影响四肢的动作,更负有控制全身姿势正确与否的重责。脊柱的稳定肌和运动肌间协调活动实现了脊柱的稳定及运动功能,尤其是稳定肌对其稳定性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我们传统的力量训练对表层的运动肌训练的较多,却忽视了深层稳定肌的训练。根据这一理念,我们认为核心稳定性的训练首先是动态下的核心稳定肌的本体感受性训练,通过激活、募集核心稳定肌的方式来提高对核心部位稳定的控制能力。训练时力的作用点基于一个不稳定的支撑面上,身体就是在这个动态的支撑面下完成。其次,核心稳定性训练是本体感觉性的力量训练。在上面肌群本体感受性训练的同时进行负重力量训练,渐进性从开始负重部分或全部身体重量到增加体外负荷,实现了提高核心大肌肉群力量的同时提高了脊柱深层稳定肌的力量。
  三、核心力量训练与传统力量训练
  (一)更新了力量训练理念
  核心力量训练本着运动链(动力链)理论,在完成技术动作过程中,将参与完成动作的肢体连成一个“链”,参与动作完成的身体的每一个部分则是链上的一个环节,技术动作的完成是依靠动量在各个环节间的传递实现的,核心力量就是在动量在动力链的传递过程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在上下肢的动量传递过程中起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坚固稳定的核心稳定性可以将来自地面的力量有效传递至上肢,以达到对上肢或所持器械的最大加速或减速的作用,也可以将上肢动量传递给下肢,调整下肢肌群对地面的作用力度,从而提高上下肢或技术动作间的协调工作效率,所以核心力量训练突出了提高力量的传递、协调组合和控制肌肉能力的特点,体现出全身整体性的、多肌群在多个维度内同时参与运动的新理念。
  (二)创新了力量训练的方法与手段
  目前我们国内力量训练有负重抗阻练习、克服弹性物体的练习、克服外部环境阻力等七种主要训练手段,这些力量练习手段存在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力量训练的过程中身体重心都是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下完成的。这种平衡状态是通过器械或地面提供了相对稳定的支撑面而实现的,我们把这种状态下的力量训练称为稳定状态下的力量训练。而实际运动过程中身体的不稳定状态破坏了我们在稳定状态下培养的力量发挥的条件,从而使力量在人体运动状态中难以发挥,这也许能够解释为什么说某些运动员器械力量训练中表现出很大的力量,但是在场上表现不出来的现象。由于力量训练中不稳定因素的加入,使力量训练中又出现了悬吊训练和震动训练两种主要的核心力量训练方法。
  核心稳定性训练不仅在训练理念上创新,在训练的器械上也因此有着与传统力量训练较大的差别。国外采用最多的器械有:exercise balls(练习球)、balance boards(平衡板)、medicine balls(健身球)、elastic bands(弹力棒)、mini-trampolines(小蹦床)、stability balls(稳定球)、half foam roller(半球型滚筒)、slide board(滑板)、CorDisc(充气垫)等,练习者多是站在这些器械进行负重或不负重的力量训练,这种在训练器械的更新使以前站在“地球”上的训练变成是站在“气球”上了。可见核心稳定性训练突破了中国已有的训练的理念和方法,是对中国体能训练在理念和方法上的补充和发展。

  (三)弥补了传统力量训练在提高协调、灵敏、平衡能力的不足
  维持人体稳定性的生理机制是神经系统不断接受来自前庭、视觉中枢和集中在肌肉、肌腱、韧带、关节囊、皮肤中的本体感受器传来的信号后,通过激活、控制维持肢体稳定性的肌肉来调节人体平衡,这种调动机制加强了深层肌的募集和兴奋能力,有利于提高肌肉间的协调、灵敏和平衡能力,这对于传统力量训练在提高爆发力量、速度力量、力量耐力等方面做出了补充。
  (四)预防运动损伤
  目前关于核心力量与损伤关系的研究并不少见,如Devlin对英式橄榄球联盟运动员受伤情况的文献综述指出腹肌疲劳是胭绳肌受伤的因素。Sommer [3]的报告指出,在疲劳情况下,运动员在跳跃时,会出现较大的股骨内收和内旋动作。这些位置变化和受伤有关。他认为,趋向发生这种动作的原因在于运动员的臀肌、胭绳肌和腹肌不能产生足够的扭矩来抗衡髋和膝关节所承受的外部力量,膝关节外翻应该归因于腰髋肌群软弱造成身体位置控制能力下降。Zeller[4]等人最近的完成的运动学和肌电图活动研究也发现,性别造成的运动学差异更多地和髋部肌群不同有关,而不是如过去所认为的,与四头肌活化水平的差异有关。
  结论与建议
  综上分析可知,核心稳定性训练是动态的核心稳定肌的本体感受性训练、是动态的核心运动肌的力量训练。这种训练摒弃了传统力量练习中借助稳定的外力支撑身体的弊端,通过神经肌肉功能不断调整自身的不稳定的状态,实现稳定肌群功能能力提高的同时使运动肌力量增强,因此具有传统体能训练不可比拟的优势,但是核心稳定性训练同样遵循与专项相结合的原则,所以建议运动员在核心稳定性训练时要与专项特征相结合,不可盲目地随从。可见,如何将核心稳定性训练与专项相结合是有待今后深入研究的。
  
  参考文献:
  [1]陈小平.核心稳定力量训练[J].体育科学,2007,(9).
  [2]北京体育大学引进国外智力项目之悬吊训练[R].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外事处.
  [3]Sommer HM.Patellar chondropathy and apicitis,and muscle imbalnaces of the lower extremities in competitive sports[J].Sports Med,1988;5:386―394.
  [4]Zeller B.L.Me Crory J L,Kibler W B,et la.Differences in kinematics and electromyographic activity between men and women during the single legged squat[J].Am J sports Med,2003,(31):449-456.[责任编辑 郭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947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