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症结及消解模式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江 铭,曹 岑
摘要:通过对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症结加以分析,认为体育场地设施等硬件条件缺乏、教学模式陈旧、评价方式单一制约了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的教学改革;教师的教学主导性与学生的自主性之间的对立、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的误解阻碍了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为此,提出了建立“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课程体系、建立教师与学生交互主体性的教学方式等来消解体育课程改革症结。
关键词:体育课程;课程改革;症结;消解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1-0314-02
一、体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
新课改以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还有多元智能理论作为其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在学习和教学方面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动性、建构性,认为知识不是被动吸收的,而是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对话,师生双方互相交流、互相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后现代主义主张“非中心化”、“多元化”和“零散化”[1]。
二、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症结
1.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制约因素。(1)体育场地设施等硬件条件缺乏。普通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和器材设备是保证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训练、竞赛正常进行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和重要载体,是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物质基础,是大学生充分享有受体育教育权、课外体育锻炼权与竞赛权、体育活动自由选择权等权益的物质保证。其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整个高校体育工作的健康、顺利发展,关系到高校体育教学质量优劣,关系到全体大学生积极进行体育锻炼活动开展的成效。教育部于2004年8月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虽然对不同规模的高校应有的体育场地设施数量及面积作了明确规定,高校拥有的体育场馆设施不足仍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体育场地设施等硬件条件缺乏是困扰学校体育的难题,而在进行新课改的今天,这一矛盾更加突出。(2)陈旧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模式是教学系统和教学过程的具体化和实际化,是联系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桥梁和纽带。中国大多数高校的体育教学模式主要是依据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指出的系统学习教学模式建立的,这种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构建的,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它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以定性的形式将教学内容灌输式地教授给学生,教学的重点是“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三基的学习与掌握,这种模式强调基础而不是选择,重秩序而不是创造性,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力性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得许多学生对体育课不感兴趣,习惯地认为体育就是身体教育、体质教育,是枯燥、乏味的身体操练。(3)单一的评价方式阻碍了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体育达标考试是目前体育考核的一贯手段,各种体能测评标准被广泛应用于体育考试中,而这种考试大都采用评定运动竞技水平类似的方法,这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在机械的达标考核制度下,有些学生先天素质就好,对于考核标准不练习也能得高分;而有些同学先天素质就差或身体缺陷等情况,虽经努力仍不能及格,以至学生很害怕上体育课,学生这样的考核机制违背了素质教育重视学生个体差异的原则。
2.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误区。(1)曲解“开放式教学”的本质,否定教师的教学主导地位。当前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出现了倾向:一是有些地方以倡导开放式教学为由,过分扩大了学生的自主性,忽视甚至否定教师的教学主导地位。开放式教学是为了满足学生的需要,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新《纲要》第18条指出:各校应根据本纲要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大纲,自主选择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改革和试验,加强教学过程控制,防止以改革之名行无政府主义之实的不良现象发生。开放式教学只是形式的开放,是一种教学方法的革新,课的内容还是要教师来规定的,课的进程还是要教师来安排的。可是有些体育老师以为开放就是不用组织教学,只要给学生提供指导就可以了。学生来上课完全自主,无组织、无规律。这种做法完全否定了教师的教学主导地位,违反了《纲要》精神。(2)忽视“探究式教学”的前提,无限扩大学生的自主性。以让学生自己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为由,否定被动学习过程。“探究”包括教师设疑或学生带着疑问寻求答案两方面,它是一种为了营造积极主动的态势,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进入主体角色而采用的教学手段:探究是有前提的,只有在学生已经了解技术动作的基本过程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探究自身做法的正误。可是目前,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动辄就让学生自己“探究”,把所有问题都扔给学生自己。新《纲要》第9条明确指出,“努力倡导开放式、探究式教学”的前提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3)误解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的界限。目前在体育教学改革中,很多人在提倡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否认被动学习,认为被动学习是一种他主性的学习[2]。还有人把被动学习错误地认为其是一种填鸭式教学,学生知识是被“灌”的。由于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各有利弊,不能片面强调一种而忽视另一种,应将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结合起来形成一种互动。一般当学生处于接受外部知识和信息的状态时,属于被动学习状态;当学生处于处理分析外部知识和信息的状态时,属于主动学习状态。被动学习是为主动学习打好基础的过程,通过体育教学的被动学习,学生的能力有所提高,才能对体育活动产生好的体验,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主动地投入下一轮的学习,学生对技术产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都大大提高,动作技术就掌握得快,运动技能提高快,学习效果就好。
三、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症结的消解模式
1.建立“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课程体系。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的延伸,是学生自我教育的途径。体育课是培养学生体育习惯、理念、技术的过程,而课外体育则是实践的课堂。我们应该将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结合起来,形成“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观 [3]。最终将必修选项课、俱乐部训练课、俱乐部辅导课的课程模式作为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方向。主要以“三自主、三互动、三自治、三开放”为宗旨,并将其贯彻到大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其中,三自主主要表现在选择运动项目自主、选择上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自主;三互动包括教师与学生互动、课内与课外互动、现场与网络互动;三自治包括课余体育锻炼自治、课余体育训练自治、课余体育竞赛自治;三开放包括时间开放、空间开放、资源开放。通过这种课程体系提高大学体育课程教育质量,完成大学体育课程目标,最终达到将课外体育与公共体育课统一起来,形成“课内外一体化”的目标体系。
2.正确处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4]。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但以往的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讲解示范和学生的模仿练习,而忽视学生学法的研究,师生间只是通过知识和技能等信息媒介进行沟通,所以很难形成互动、合作关系。而新课程标准则强调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都是主体,教师的主体表现为引导性的主体;学生的主体则表现为发展性。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特点,应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会自学、自练、自检,具备自我调控的能力做学习的主人。我们以往只研究和强调教师的教法,而忽视学生的学法,把体育学习只理解为根据教师的讲解示范,让学生模仿教师的动作,学生几乎没有发言权。在现实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都是主体,教师的主体表现为引导性主体,学生的主体表现为发展性主体,其主次关系是不同的,教师的引导性主体最终还要服务于学生的发展性主体可见,体育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通过自学、自练、自检、自我调控,做学习的主人。
3.建立教师与学生交互主体性的教学模式。“交互主体性”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胡塞尔提出的,核心要义是“极力关注人的存在,关注交互主体性,反对近代哲学的主客二元分离。”[5] 运用在体育教学中,它强调体育教师和学生皆为教学过程的主体。体育教师担负着体育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促进者的职责,体育教师是这方面的主体;学生在人格上与体育教师绝对平等,他们有独特的精神世界和价值观念,他们自由地、自主地、民主地参与体育课堂教学,在体育活动过程中有选择的权利和创造性地自我表现的权利,学生也是主体。
4.建立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长期以来,体育教学评价都是以技能学习的结果为主要依据的,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技能学习过程对学生发展的价值[6]。随着对技能本身教育功能认识的转变,体育课程评价的功能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不只是检查技能掌握的情况,更要关注学生掌握技能的过程与方法,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关注学生的成长与进步情况,注重发挥评价的激励和改进功能。对学生的评价,在评价内容上,从关注技能学习的结果,即技能的掌握情况,转移到更为关注学习过程中积极的情感态度、创新意识与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评价目标应当体现量化标准与非量化标准的统一;在评价方法上注重知识与能力的多种测评方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在评价主体上,将学生被动接受评价转向主动参与评价,使评价变成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71.
[2]李仕丰.对当前体育教学改革的反思[J].山东体育学院,2006,(5):118-120.
[3]刘志敏:对中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的比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4).
[4]季浏,等.体育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5]朱刚.交互主体性与他人――论胡塞尔交互主体性现象学的意义与界限[J].哲学动态,2008,(4).
[6]邹继豪.面向2l世纪中国学校体育[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责任编辑 陈鹤]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962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