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目标―作业成本管理理论的成本管理体系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前中国企业的成本管理体系基本以目标成本管理体系为主,目标成本管理系统虽然有其优越性,但是在管理方面存在对后期作业控制不力的缺陷,而国外的作业成本管理法正好可以弥补作业环节成本控制的缺陷,试图通过研究目标成本管理理论和作业成本管理理论的特点,设计出基于目标―作业的成本管理框架体系。
关键词:目标成本管理;作业成本管理;目标―作业成本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8-0088-02
现行成本管理存在很多弊端,使得管理者不能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同时也无法满足价值管理的需要,因此,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探索新的、适应现代经济发展需要的成本管理势在必行。
一、目标成本管理理论
(一)目标成本管理理论的特点
目标成本管理是目标管理与成本管理的统一,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成本管理方法,它的特点是由目标管理的特点决定的。因此它具有以下特点:
1.封闭的严密的管理过程。目标成本管理“确定目标,层层分解”;“实施目标,监控考绩”;“评定目标,奖惩兑现”,这三大环节形成一个紧闭联系的封闭的成本管理体系。这样的连续封闭体系,为目标成本管理取得高效能创造了重要的条件。
2.未来型成本管理。它要求目标企业的成本管理必须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和控制指标,把成本管理工作的重点放在企业未来成本的降低上,围绕成本的降低扎扎实实地开展成本经营工作,通过对成本发生和费用支出的有效控制,保证目标成本的实现。
3.全面性成本管理。它要求企业的成本管理必须建立在全环节、全过程。全方位和全员参加的成本控制网络上。因为产品成本是企业的一项综合性经济指标,它的形成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与企业所有部门、单位、工作人员质量有关。
(二)对目标成本管理的评价
1.目标成本管理的优点。(1)由于从目标成本的计算确定开始,到企业日常成本管理工作都是围绕实现目标利润这个核心任务,目标成本管理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有助于企业实现经营总目标并提高经济效益。(2)目标成本管理扩大了产品成本管理的范围,以往的成本管理往往局限于产品生产阶段的成本管理,而目标成本管理的管理范围扩大到了产品设计、生产、销售的几乎整个价值链过程当中。从而便于企业实现全过程的管理。(3)目标成本管理法强调了成本与经济责任制的紧密结合,有利于成本目标和成本计划的落实和实现,同时,目标成本管理的推行使企业责权利紧密结合,促使企业内部经济核算制和责任制的不断完善。
2.目标成本管理的缺陷。(1)成本改进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设计、生产、采购、销售、售后服务等环节的多项作业,这些作业对目标成本的最终实现起着关键的作用,而目标成本法对这些作业的控制显的不足。(2)目标成本管理法采用的仍是传统的成本分析法,即以产品作为分析对象,按产品成本的实际数与计划数比较分析变动制造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且较多地注重对变动费用的分析。这种差异分析对于制造费用的分解采用的分配标准往往比较单一,成本分析的对象本身就不准确,不利于管理。(3)目标成本管理中责任中心主要是依据组织机构的职能权限、目标和任务来划分的,它的最大的局限性体现在忽视了许多不属于单一职能部门但又具有联系和同质性费用的责任归属。
二、作业成本管理理论评价
1.ABC/ABM的优点。(1)在成本计算上ABC采用多种成本库,然后选择不同的成本动因对间接费用进行分配,克服了传统成本计算采用单一分配标准对产品成本的扭曲。(2)这种成本管理模式的控制方法以“价值链”思想为背景,强调成本动因的分析,揭示了资源耗费、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指明了深入到作业水平进行成本控制的途径,从而有利于消除一切可能形成的浪费,全面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整体的经济效益。(3)通过对作业这一中介的分析,可以发现什么引起作业,作业实施的效果怎样,这样可以从过程角度来加强对成本的管理,有利于企业全面的分析在特定产品、顾客或服务上的成本,从而更好的用于决策。
2.ABC/ABM的缺陷。(1)该成本管理思想虽然深入到企业的作业层次,但它仍属于内向型管理, 未能将成本管理扩大到企业的外部领域。(2)ABM主张在空间层面进行成本管理,忽视了时间层面及相应的时间成本,使其难以从长期的、全生命周期角度进行成本管理。
三、目标成本管理与作业成本管理的互补性
两种方法的市场属性都是竞争优势导向的企业战略。作业成本法以市场上竞争对手为标杆,专注于作业成本动因寻求降低成本的对策。而目标成本法设定目标成本意味着低成本战略的确立,实现目标成本的过程则是低成本战略以集中方式具体落实的过程;两种方法的过程属性从思想特征本质上看是一致的。两种方法都突破了传统产品成本管理的静态特征,而发展成为动态业务过程的管理。
通过对以上目标成本管理和作业成本管理的评价研究,能够总结出两者除了有自己独特的优点外,也存在局限性,从而在成本管理模式的改进方面留下了空间。在作业成本会计中,作业实质上就是一种责任中心,作业成本也是一种责任成本,作业这种责任中心是与生产工艺过程紧密结合的。由此,通过作业成本的计算,既达到责任成本控制成本的目的,又实现了财务会计核算、监督成本的职能。而目标成本管理能按照市场需求,在产品开始生产前确定目标成本,体现了事前控制的思想,但在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方面不是很得力。两者可以起到补充的作用。
四、目标成本管理与作业成本管理集成模式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两者有其互补的基础和可能,我们可以找到一种两者相互集合的模式。此模式由目标成本管理和作业成本管理两部分组成,目标成本管理过程包括目标成本确定、制订目标成本计划和对目标成本指标进行分解落实;作业成本管理过程包括成本分析与改进、作业成本计算、作业成本控制和作业成本核算分析考核等,两者通过成本分析与改进将目标成本指标的层层分解落实到作业层次,以此来控制作业成本,用作业分析与考核的结果修正目标成本计划,使目标成本管理与作业成本管理形成一个闭环系统。
该图的小虚线框为目标成本管理部分,大虚线框为作业成本管理部分,两者重叠部分为两者集合部分,现将该模式主要内容描述如下:
1.成本分析与改进。通过价值工程与价值链分析,对成本进行分析,发现降低成本的途径。
2.目标成本计划。通过市场需求、企业经营战略和成本分析及作业分析结果反馈的信息综合制定的。包括目标利润的预测分析、目标成本的确定和分解以及成本计划的编制等等。
3.作业成本计算。通过分析作业,有针对性的计算作业成本,以便有效进行作业成本管理。
4.成本分析与反馈。包括产品成本分析和作业成本分析并反馈,可以运用差异分析法、因素分析法、趋势分析法等方法进行分析,并将结果反馈,以达到控制成本的目的。
5.成本控制。其主要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方面,面向设计的成本控制。通过分析产品设计开发阶段的工艺成本和成本动因,来确定最终的设计和工艺方案,达到预防性成本控制的目的;另一方面,制造过程的成本控制 。对企业生产销售过程的成本进行成本控制。
五、结论
新的成本管理体系可为企业内部管理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成本信息,同时也输出必要的成本信息给企业外部使用者。可以很好地为企业成本管理提供支持,当然本系统也存在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宋文彪.现代企业成本管理体系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5,(8),184-185.
[2]杜勇,陈建英.企业成本管理方法研究综述[J].商业研究,2007,(2):66-70.
[3]陈洁.价值链成本管理之优势及在作业会计中的应用[J].现代财经,2006,(6):76-79.[责任编辑 吴迪]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978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