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马海英,马海涯

  摘要:农村劳动力转移, 已逐步成为民族地区农村农民家庭经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一条促进农民增收的快捷途径。平凉市农村人口比重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农业生产力水平低,农民收入增长困难,是影响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矛盾。无论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还是从加快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来看,都必须把立足点放在减少农民、富裕农民上。而实践证明,劳务输转是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建设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劳动力转移;平凉;农村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2-0051-02
  
  平凉市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经济欠发达地区,2008年全市总人口240.187万人,农村人口191.03万人,农村劳动力116.23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达46万人。近年来, 平凉市把劳务输出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长效措施, 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农民人均生产规模狭小、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产品的消费群体和消费空间有限、农产品商品价值实现困难、农民就业不充分,非农就业机会少等问题,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仍是当前平凉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工作之一。
  一、平凉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主要特征
  1.劳务输转数量增加,规模扩大
  2002年全市转移农村劳动力18.01万人次,到2008年转移人数52.68万人次。“十五”期间,全市共输转务工人员115.3万人次,输出人数和劳务收入总量以每年20%左右的增幅递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已呈规模推进态势。
  2.转移空间的半径明显扩大
  2002年劳务输转主要以省内、西北地区为主,转移空间表现为就地、就近。 到2008年,转移到省外的劳动力人数上升到28.57万人次, 占全部转移劳动力人数的53%。劳务输出的去向从西北地区逐渐向华北、华南、东北、东南沿海地区扩展。劳务输出的半径东可达江浙,西通新疆,北至内蒙,南跨广州、深圳。
  3.以自谋输出为主,有组织转移的比重逐渐上升
  近年来, 平凉市切实加强了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领导,有组织输转大幅提升。2007 年,全市有组织地转移劳动力20.83万人次,比2002年的3.81万人次增加了17.02万人次,增长幅度为419%。有组织输转的占比由2002年的17.3%上升到2007年的40.1%。通过有组织的输出, 使农民出去打工由自发行为变为组织行为, 由盲目流动变成定向就业。
  4.稳定性转移的比例不断上升
  近几年来, 随着观念的转变、培训的开展和有组织转移的加强, 农民工就业的稳定性增强, 常年转移的数量日益增多。以庄浪县大庄乡为例,2005年劳务输出总人数为3 433人,其中常年转移的数量2 632人, 占转移总数的76.7%;季节性有801人,只占转移总数的23.3%。
  5.劳动力转移结构仍以单纯体力型为主
  转移的劳动力大多是初中以下程度的青壮年男性,受教育程度较低。以庄浪县大庄乡为例,2005年劳务输出总人数为3 433人,男性2 975人,女性458人。其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1 690人,初中以下程度的占94.7%。所以,在输出层次上, 仍以单纯体力型为主。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领域男性基本在建筑行业、采掘业、铸造业;女性主要在家政、饮食、娱乐服务业。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平凉市在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积累了一些劳务输出的经验,为改善平凉市劳动力的状况,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对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过程,它涉及面广,受制约的因素众多,目前平凉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
  全市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及文盲和半文盲比重高达20%左右,农村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5年左右,受过各种技能培训的人员只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7%,劳务培训工作滞后,输转质量不高。据统计,平凉市劳务工大部分集中在建筑、铸造、矿山、轻纺、餐饮等脏苦累险岗位,不但工作量大,而且收入偏低。从区域看主要集中在西北和华北等低收入地区。
  2.思想观念滞后,基层劳务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较低
  由于长期形成的城乡分割和区域封闭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体制,使该地区农民缺乏“走出去”的意识。部分基层劳务工作人员对劳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工作不扎实、不从实际出发。有的县区在资金筹措方面向上伸手多,等、要、靠思想非常严重。
  3.劳务输出的结构不合理
  劳动力转移“三多三少”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即自发性、分散性输出的多,有组织输出的少;季节性、临时性务工的多,稳定就业的少;从事体力型、低收入工种的多,技能型、高收入工种的少。与“离土又离乡,农民变市民”的目标还有很大的距离。
  4.农民工培训体系不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不健全
  有的县区至今还没有把县区内培训资源整合起来,培训机构分散,多部门管理,培训资源浪费严重。有的县区培训与鉴定、培训与管理、培训与就业衔接不紧密,信息传递不畅,缺乏有效的信息传递机制。特别是市一级的劳动力市场建设工作滞后,没有充分发挥出桥梁纽带作用,个别县至今还没有建成劳动力市场。
  5.信息化建设滞后
  虽然市上劳务办与就业局合署办公,初步实现了市级劳务输转与城镇就业工作的统一,但多数县级劳动力市场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有的县上至今没有培训中心,经费投入不足,劳务工作办公设施落后,尤其是乡镇劳务信息平台基本是空白,大量的劳务信息在乡镇一级形成断层,外地的务工信息收不到,本地的劳动力信息传不出,已成为阻碍劳务工作发展的主要因素。
  6.管理服务及农民工维权不到位
  在一些地区、一些行业拖欠务工人员工资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损害务工人员合法权益的事件时有发生,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挫伤了农民工外出就业的积极性。
  三、加快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思路与对策
  1.加强劳务输转工作的组织领导
  建立和完善劳务经济工作政府组织引导,部门协调配合,农民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一方面建立劳动保障部门牵头,农牧、扶贫、财政、发改、计生、教育等部门齐抓共管,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实现劳务输转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组织。加大劳务输转宣传力度,增强外出务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整合现有的劳动力市场资源,利用目前全省已建立的557个职业介绍机构,延伸向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职能,在各类职业介绍机构设立农村劳动力转移窗口,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信息、职业指导、职业中介、跟踪管理等各类服务。同时,构建全省覆盖城乡劳动者的劳动力市场体系,设置专门机构管理劳务输出工作,彻底改变劳务输出工作多头管理、分散负责的局面。
  2.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技能培训,以培训促就业
  整合政府和社会各种办学机构,使现有的各类职业技术学校、技工学校等培训机构得到相关部门资格认证,劳务培训资金纳入财政预算,从根本上解决培训资金紧缺问题。同时,要对现有培训项目、培训任务进行合理分解,充分利用“阳光工程”和劳务移民扶贫开展项目资金,开展技能培训。在培训方式上,重点推行“四种模式”,即订单式培训、引导式培训、项目定向培训和校企联办培训。做到先培训后输出,促进农民向“产业工”转变,实现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变。
  3.创新平凉劳务品牌,以品牌占市场
  “十一五”时期,平凉市劳务输转工作要取得超常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将取决于“平凉劳务大军”的牌子。劳动力作为一般商品,要想能够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获取更高的价格,就必须要建立平凉市自己的优势劳动力“品牌”。近几年来,甘肃省的一些市州和县(区)根据市场需求结合当地实际,创建了一批有优势有竞争力的“劳务品牌”。如天水市“蔬皇故里建筑工”,有效地提升了该地区劳务产业化程度,增强了劳务市场竞争力。目前,全省各地借鉴天水市劳务品牌做法,结合当地劳务人员的实际情况,把创建自己的劳务品牌作为提高劳务经济竞争能力的一个战略问题,加强以品牌促进就业,提升劳务输出的质量和水平。
  4.构建完善统一的城乡劳动力市场服务体系
  首先要建立维护统一的城乡劳动力合法权益的法律服务体系。一方面,要建立长效机制防止欠发进城务工人员工资,加强项目审批和许可证发放的监管,健全信用制度,实行失信惩戒,建立市、县工程款和进城务工人员工资支付情况信用档案,定期通报不良信用记录。另一方面,政府把维护进城务工人员合法权益作为公共职能来履行,提供无偿的法律、法规服务。其次,建立健全对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服务保障体系。
  5.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保障机制
  首先, 要加强完善土地流转制度, 允许外出农民依法转让土地使用权。其次,要不断健全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农村医疗、养老和失业保险制度, 同时要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使进城农民同城镇居民具有相同的身份, 享受教育、就业、公共服务的同等权利, 从深层次上解除农民工的后顾之忧。最后,切实维护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 成立农民工维权服务中心, 具体负责对外出务工人员提供政策和法律方面的咨询和援助。
  
  参考文献:
  [1] 沈茂英.四川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
  [2] 刘芹,原梅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现状与政策建议[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3,(12).
  [3] 程庆新,原梅生.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与市场发育[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1).
  [4] 冯姝娅.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及对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996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