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民族地区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的协调发展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贾玉娥
摘要:农业产业化对于城镇化具有基础性作用,农业产业化为城镇化提供了生产力进步的物质基础,是城镇化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动力。城镇化是农业产业化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标志,是实现农村工业现代化的载体和农业现代化的“催化剂”。湘西民族地区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协调发展,是解决农村人多地少问题,实现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最佳途径;是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非农产业发展的现实选择。
关键词:湘西;民族地区;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F29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4-0145-03
湘西地区是湖南省主要的欠发达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生态脆弱地区。同时也是承接东西部、联接长江和华南经济区的枢纽区,具有突出的区位特征和重要的战略地位。加快湘西地区开发是湖南省委、省政府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
一、湘西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互动关系分析
(一)农业产业化在农村城镇化中的作用
1.农产品基地建设的促进作用
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促进农业劳动力向非农化转化的前提条件,也是自下而上城镇化的初始动力。农产品基地建设可以产生聚集经济和规模经济效益。由于农产品生产基地一般是大规模集中种养某种农产品,能够形成经营规模优势,推广应用最新技术成果以及专业化生产,从而降低了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所以,农产品基地建设可以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农村城镇化的发展速度。
2.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促进作用
农产品加工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化链条中的一个环节,是农村劳动力非农化的重要载体,对促进农村城镇化发展起到了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使之能够市民化的关键因素。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将有利于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持续稳定转移,从而可以保证农村城镇化持续健康的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具有增加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发挥农业资源优势的双重功效。
3.农产品专业市场的促进作用
农产品专业市场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农业走市场化道路的桥梁,它把分散的、小规模的广大农户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连接了起来,使小生产与大市场实现对接。同时,又可以使更多的农民实现产业内容和空间载体的转移,从而有力地推动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市场的发展,带动了人口的聚集,扩大了流动人口规模,推动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开辟了多元化的筹资渠道,促进了小城镇的繁荣。繁荣的市场能够起到诸如拉动工业项目、房地产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城区基础设施建设等作用,做到“兴一个市场,带一批产业,活一方经济。”
4.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促进作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发展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主要体现在,合作经济组织提高了农户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依据国家有关产业政策,按照市场信息,引导农民有组织地进入市场,使一家一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进行了有效对接。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农民对服务内容和需求日益多样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正好适应了这种要求,有的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开展技术推广与培训,有的提供信息咨询服务,有的进行生产资料服务,有的开展资金互助等等,都受到农民的欢迎。
(二)农村城镇化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影响
1.农村城镇化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是造成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民收入增加困难的根本原因。如湘西自治州农业人口220多万,有农村剩余劳动力40余万,因此, 如何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是一个迫切需要加以解决的问题。
目前,农民进城、乡镇企业吸纳、流向小城镇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容纳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四条途径。随着城市改革的深化,大城市就业难度急剧增大,农民进城受阻。乡镇企业吸纳能力难以大幅度提高。目前大多数地区是“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就地发展乡镇企业,由此必然形成数万农村剩余劳动力千军万马挤入乡镇工业“独木桥”的局面。
2.农村城镇化增强龙头企业的外部聚集效应
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体系的核心,它具有引导生产、深化加工、开拓市场、连接相关产业、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业整体效益的功能。城镇化建设则是龙头企业的空间载体相依托。城镇化的建设与发展状况,直接决定着龙头企业能否获得外部聚集效应。龙头企业向一些具有一定人口规模、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条件比较好的小城镇镇区集中。利用小城镇的人才、信息的优势,可以提高农业企业的技术能力。小城镇通过优化生产和生活环境,能吸引大批人才,促进信息交流、知识传播、技术创新和社会事业进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利用小城镇区位和资源优势,可以积极引导农村发展特色经济。
3.农村城镇化有利于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
作为位于城乡结合部、处于农村经济发达地带,而又植根于农业和农村的城镇,它既受城市服务功能的辐射,又向农村辐射服务功能,已成为区域农村的行政管理中心、经济中心、商品流通中心和科教文化中心。作为行政管理中心,区域农村的政府部门,在遵循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同时,充分运用各种宏观政策手段调节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经济社会目标的实现。作为区域农村经济中心,城镇的辐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一定的工业力量、商业规模、金融机构和基础服务设施为农业产业化经营职务;作为商品流通中心,城镇以交通、通讯和市场网络为纽带,缩小城乡之间的空间差距,为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的各个环节服务:作为科教文化中心,通过科技推广、基础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和文化、广播、电视等传媒,不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开阔农民视野,转变农民传统观念。
4.农村城镇化有利于增加农民的收入
湘西地区经济总量小,2005年GDP只占湖南省的12%,人均GDP比全省平均水平少2 76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 150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800多元。地区差距、城乡差距仍在继续扩大。而农民收入的提高,仅靠发展现有水平的农业已经不可能实现,今后必须向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产业化和农产品品质的高级化和深加工要效益,农产品必须走先经过深加工再走向市场的路子,通过获得高附加值来增加农民的收入。城镇化在这个过程中将发挥重要作用,能从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为农产品提供更为广阔的交换市场以及提供农业生产现代化和农产品深加工所需要的工业产品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5.农村城镇化有利于繁荣农村市场
农村城镇化将促进农产品和消费品市场发育。目前,由于湘西民族地区城镇化水平低,缺乏农村与大城市相连接的中间桥梁。农民缺乏市场信息、流通渠道不畅,农产品销售难、适销对路的产品生产决策难。同时,农村城镇化水平低导致市场总体规模小,发展速度慢,使农副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农村市场不仅是商品交易的场所,而且调节着绝大部分生产资料的供求关系,不仅是连接生产与流通、供给与需求的中介,而且是连接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以及再生产过程中不同市场主体社会分工的纽带。而农村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发展,显然不可能分散在农村,而要集中在作为农村区域经济中心的小城镇上,第三产业的发展需要一定规模的人口聚集为前提,若不能超越一定的“人口门槛”,就没有一定的市场容量,第三产业就不能获得合理的利润。
二、湘西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协调发展的途径
(一)科学制定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协调发展规划
1.湘西民族地区城镇体系规划
城镇体系规划的基本思路是,以规划为龙头,以改革为动力,以政策为导向,在优先发展中心城市的前提下,优化城镇布局,控制一般建制镇发展,提高城镇的吸纳、辐射功能,促进人口、资金、资源的聚集,提高城市的规模档次,发挥城市对区域经济支撑点的作用,以城镇化推进现代化,以城镇化来带动农业产业化的更快发展,使城镇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2.城镇发展模式与农业产业化协调发展
(1)旅游型城镇。旅游型城镇是以围绕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各种服务为主的城镇。对一些具有旅游资源的小城镇,通过加强旅游、购物、交通等配套设施建设,逐步形成以旅游为主导产业的小城镇。
慈利县江垭镇位于国内外知名的旅游胜地――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西北部,处于慈利县、武陵源区、桑植县、湖北鹤峰四区县交汇地带,历代是湘西北地区交通、商贸、文化重镇和兵家必争之地。近年来,随着张家界东线旅游开发和慈利县“旅游带动,工业强县”战略的实施,江垭的旅游资源优势日益凸现。目前,以国家水利风景区、AAAA景点、“百姓最喜爱的湖南百景”江垭温泉度假中心、龙王洞、娄水漂流、江垭水库平湖游等为主的东线旅游产业已颇具规模,中外游客纷至沓来。
龙山县里耶镇:“北有西安兵马俑,南有里耶秦简牍”。里耶古城的发掘和秦简的大量出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2002年11月,里耶古城被国务院特批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厚重的历史文化、古朴的民族风情、秀美的山水风光打造里耶―乌龙山风景名胜区旅游开发。
(2)农副产品加工型城镇。根据自己的农副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发展农副产品生产和加工制作,逐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一定知名度的农副产品加工制作型小城镇。农副产品加工型城镇的辐射范围相对较广,要求具备一定的交通优势,具有一定的物质集散功能。
(3)商业贸易型城镇。这类小城镇大多处于传统商品集散地和集市贸易区,借助这一优势,通过改善市场基础设施,拓展市场交易范围,增大市场容量,吸引外来经商人员,逐步发展成为以商为主的区域性小商城。如湘西自治州发展王村、石堤、里耶、茶洞、阿拉、浦市等为旅游和边贸中心小城镇。
(4)城郊型城镇。由于地理位置接近县城,交通便利,依托城市的市区,通过为市区工业配套、居民生活服务等来发展多品种、多门类的小企业、手工业和养殖业等,来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和小城镇建设。
(5)综合型城镇。综合型中心城镇大都是县城关镇或首镇,已成为一县或数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的中心,规模最大,产业门类较多,经济实力较强,建成区面积较大,城镇基础设施较好。如花垣县民乐镇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优势,全力打造工业主导型和商贸流通型及资源开发型小城镇。
城镇发展的模式是多种多样的,各个城镇应当结合自己的区位特点、资源优势以及经济基础等综合考虑,寻找一种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
(二)优化和提升农业产业结构
1.确立和发展主导产业。确立和发展主导产业,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就是要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着眼于农民增收、财政增收,通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切实把生产规模调大、产品质量调优、产业链条调长、经济效益调高,真正构筑多元高效,综合实力较强的农业产业结构。总的趋势是,农业产业结构要实现以农业生产为主向以农产品加工、流通为主的第二、三产业方向发展。具体而言,要重点发展主导产业。
2.发展和壮大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产业化体系的核心,具有引导生产,深化加工,开拓市场,连接相关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农业整体效益的功能,其市场竞争能力直接决定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水平。同时,龙头企业又是城镇发展的经济支柱,是推动城镇各项事业发展的原动力和加速器。因此,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支持多样化的龙头企业和产业化组织发展。鼓励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贮藏、保鲜和运销业,特别要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现代营销业,创造名牌产品。结合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优化龙头企业布局。引导促进龙头企业推进技术进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支持龙头企业实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实行标准化生产。推进龙头企业改革,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兼并、收购、租赁、转让等形式,整合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转换经营机制,增强企业发展活力和后劲。引导龙头企业明确经营方向,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总之,应坚持规模大、带动面大、技术高、附加值高、外向型、新技术、新产品、多种所有制、多种组织形式的原则发展龙头企业,要通过引导、扶持和支持,尽快形成一大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装备水平高、经济实力雄厚、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并创出一大批农产品名牌,使其在国内外市场中占有相当份额,并在全国形成不同层次、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化体系。
(三)强化城镇的综合功能
强化城镇综合功能的目的在于增强城镇的辐射力和辐射面。这种辐射作用就体现在:积极培育城镇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使城镇的技术、信息、管理、经营、教育等功能向农村和农业扩散和辐射。现有许多城镇自我服务比重大,对外辐射能力不足,城镇的功能没有很好发挥出来。因而必须改变观念,重新认识城镇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重新审视城镇发展和建设的观念和政策导向,充分重视城镇功能的增强。制定相关鼓励政策和优惠条件,创造良好环境,积极培育城镇的第二和第三产业发展,培育城镇的技术、信息、管理、经营、教育等功能,使其能够有一个较快的发展;积极鼓励大力推进这些功能向农业农村农民扩散和辐射,这是推进湘西民族地区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最有效的途径。
(四)培育适应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的人力资本
无论是农业产业化经营,还是农村城镇化建设,都需要大量的有知识、有文化、有头脑的劳动者。而从当前湘西民族地区农村的现状看,农民是所有行业中素质最低的一个群体。大量低素质农村劳动力滞留在农业领域,不仅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又使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时的结构性缺陷(数量型过剩和质量型短缺)表现明显,从长远来看,妨碍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
培育适应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的人力资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投入,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提高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扫除文盲。第二,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要以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展开,要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湘西民族地区农村实际情况,设置专业和课程。第三,建立和完善农村成人教育体系,举办各种形式的专业技术、技能知识和文化培训班,提高农村人口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阎竣.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的互动关系[J].农村经营管理,2004,(11).
[2]许毅,柳文.农业产业化与城镇化的问题[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4,(1).
[3]薛贺香.生态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J].商业研究,2007,(12):123-124.
[4]关锐捷.中国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及展望[J].中国农业信息快讯,2001,(4):5-6.
[5]刘瑞军,李英,姜君.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产业化模式研究[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32-33.
[6]聂亚珍.我国农业产业化的主要模式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04,(1):102-104.
[7]周小萍,陈百明,卢燕霞,等.中国几种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及其实施途径探讨[J].农业工程学报,2004,(3):296-300.
[责任编辑 陈丹丹]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006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