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辩论式教学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 旭 张弘强 张国忠 王 瑜
摘要:在系统研究辩论式教学原理的基础上,结合当代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定势和思维特点,指明了高职院校开展辩论式教学的意义:辩论式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综合和归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课前、课堂和课后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学生探索未知的知识;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
关键词:高职院校;辩论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7-0215-02
一、辩论式教学的基本原理
辩论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和艺术。至少在4 000年前,人类就开始辩论话动。据史料记载,公元前2000年,埃及的王子们就在法老法庭上辩论农业政策。亚里士多德的《辩术》一书奠定了辩论的基础,至今仍有影响。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提问式教学法是辩论式教学法的里程碑。苏格拉底总结出“教育应在交谈中揭示真理,通过交流使人信服”的教学方法论。苏格拉底善于采用谈话、论辩的方式,通过诘问,使对方陷入矛盾,承认自己无知,逐渐修正思想。他认为,思维矛盾的揭露以及对立意见的冲突是发现真理的最好办法,他自豪地称自己为“知识的助产士”,并用这种方法“帮助已经包藏于每一个人意识中的思想出世”。苏格拉底在与学生谈话过程中,并不直截了当把学生所应知道的知识告诉他,而是通过讨论问答甚至辩论方式来揭露对方认识中的矛盾,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最后得出正确的答案。苏格拉底提问式教学法作为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共同寻求正确答案的方法,有助于激发和推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在教学中开展辩论活动提供了启示。
古希腊的柏拉图,也是采用辩论式教学的典范,他把辩论式的教学提到空前的高度。在他的“学园”里,师生之间可以互相辩论,由此掌握辩论之术,开启智慧之门。在柏拉图对话集《克力同篇》中记载,当苏格拉底受到雅典法庭不公正的审判,学生们奉劝他越狱而逃时,苏格拉底以雅典法律的名义与克力同展开了论争。在这一段对话中,苏格拉底以假设性的提问和深刻的分析、辩驳,表明了他忠于法律、誓死捍卫法律的观点。据柏拉图记载,古希腊的德谟斯忒斯原先患有口吃的毛病,后来发愤苦练,竟至于把石块含在嘴里练习发音,最终成为古希腊的第一雄辩家。当时智者派哲学家的代表人物普鲁泰哥拉和伟大的政治家伯里克利居然花了一整天的时间来辩论:究竟是标枪还是扔标枪的运动员、还是主持竞技会的人应该对不幸被标枪刺死的人负责。古希腊人的这种辩论的热情尤其表观在苏格拉底的身上,这位自诩为“雅典的牛蛇”的哲学家整天蓬头赤足,到处找人辩论,柏拉图的三十多篇脍炙人口的对话记录了苏格拉底辉煌的辩论业绩。在苏格拉底以及柏拉图的对话集中,还有许多充满哲理和智慧的精彩对话,充分展示了辩论式教学方法的优越。
中世纪时期,辩论之风盛行,辩论被列为七门大学文科中的一门。任教于巴黎大学的托马斯・阿奎仅在1256年春至1259年春,第一次在巴黎大学执教3年,就主持了对253个问题的正式辩论,这些辩论被记录在一本叫《论真理》的书中。除了教授们组织的正式辩论,还有“四旬斋”和“降临竹”的即兴经院辩论,前者40天,后者十几天,这也就是说,巴黎大学有60多天的专门辩论时间,供师生在一起即兴辩论。
辩论式教学由来已久,公元前1122到前255年,中国周朝的学者们则进行过重要的辩论。教育家孔子、孟子都运用了辩论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树国之栋梁。通过辩论来阐明道理,既可使教师受到教育,也能帮助学生接受教育。
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大批辩士应运而生,辩论在古代的学府中盛行开来。中国有句俗话说:“理越辩越明”,理论是在争辩中发展的。中国哲学史上义利、理气、天人等争论,都在双方的唇枪舌剑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使认识升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名辩思潮”,虽有诡辩之嫌疑,但他们长于论辩,乐于论辩,揭示出了概念内部确定中的不确定,揭示了思维表面和谐之中的深刻矛盾,他们提出的有些命题至今还是人们争论的聚焦点,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另外,还有很多古代教育家都采用这种方式教学,如朱熹。
二、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定势和思维特点
由于所处的特定时代的特点,形成了当代高职院校学生鲜明而独立的心理定势和思维特点。第一,自主性强。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主观的注入式教学,克服那种“我打你通”的简单教学法,而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参与性、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二,逆反心理强。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防止过早地下结论,给学生一种非接受不可和毫无商量余地的感觉。而应变换一种角度,让学生“进入角色”,主动思考,自我教育。第三,思想复杂、价值多元。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安排上,针对学生思想的热点、疑点和难点,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教育,特别要注重教学方法。第四,学习积极性差。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普遍存在基础较差、兴趣不高的问题。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就必先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其产生学习的兴趣。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辩论课型更新颖,更能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和参与竞争的主动性,因而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三、高职院校开展辩论式教学的意义
(一)辩论式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学习
传统的“演讲式教学”,教师口若悬河,学生缄默无语。学生总是被动的,教师在教学中很少考虑学生的需求,学生也很难表现出自己的能动性。而辩论式教学方法能迫使学生思考:老师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我该如何回答,我又应该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老师又会怎样辩驳?这迫使学生主动阅读、查找资料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深入思考以展示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积极发言以表现或锻炼自己的口才。课堂上,在教师的引导下,质问、辩论会出现高潮,形成热烈的气氛,刺激学生对一些问题刨根问底。同时,通过阅读、思考也容易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学习的兴趣,才有可能实现某一学术领域的创新与突破。
(二)辩论式教学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形成创新思维品质
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说:“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思维是创新素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学生创造性思维相对薄弱,而辩论对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锻炼思维能力、学习和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有非常明显的作用。“辩论型”教学模式,以其真实案例的现实性、感染性,以课堂讨论、激烈争辩的直观性、生动性和师生互动、共同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的有机结合,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更快捷、更灵话,独创性更强,从崇拜权威的思想中解放出来,在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发展过程中,迸发创造火花,培养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养成创造性思维品质。
(三)辩论式教学能提高学生分析、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及多向思维能力
由于辩论双方的观点都以确凿的事实材料为依据,方能站稳脚跟,这就促使学生从搜集的大量资料中提取信息,去粗存精,深入理解为我所用,这样在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对资料的综合和归纳能力。学生要想在辩论中取胜,必须养成多角度、全方位考虑问题的思维习惯,要懂得“东方不亮西方亮”的道理,这个角度攻不进,换个角度攻;这个角度不好驳,换个角度驳。使学生的思维呈现发散性的趋向,同学们各抒己见,探新求异,增强学生周密全面看问题的思维能力。
(四)辩论式教学将课前的准备、课堂的教学和课后的总结、辅导等教学环节有机地结合
传统的高职院校教学强调的是课堂知识的传授,教师一般并不要求预习或复习,学生往往是在考试前突击复习备考。高职院校辩论式教学方法中,课前的阅读、查找资料等准备环节是课堂教学顺利展开的前提,它不同于一般的课前预习,它要求学生大量阅读相关书目,主动查找相关信息,结合现实深入思考,提出问题;课堂的提问、辩论活动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关键,是获取知识,拓展视野,锻炼口才、胆识,学习新的思维方式的过程;课后的总结、辅导是深化教学的重要环节,是进一步理清思路,整理论证要点,归纳结论,积累经验,汲取教训的过程。在高职院校专业课的教学中,采用辩论式教学方法对推进素质教育,培养专业人才,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五)辩论式教学有助于促进学生自主地去探索未知的知识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应着眼于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辩论应用于高职院校教学能够营造竞争的学习环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思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探究学习,真正达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目的。同时,思辨性活动为学生智能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知识,活动中所获的信息比一本教科书和一个教师的信息大大增加,有助于学生了解学科动态,加深学生对学科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锻炼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地探索未知的知识。
(六)辩论式教学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首先应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因为教育有效性的前提,就是有的放矢。单纯课堂讲授,教师既不能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也无法准确知道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辩论式教学围绕社会现实设立题目,辩论中,学生会尽量搜寻已有知识和固有观念,其中,有正确观点,也有模糊认识,还会有错误看法。教师就可以从中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和不足,知道哪些问题没有搞清,哪些问题还需要提高认识,进而及时予以纠正和澄清,对暴露出的突出问题还可以重点讲授。这种针对性的明显增强,提高了高职院校的教学实效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013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