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析“顺水推舟”式逻辑辩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辩论中想要说服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以达到共同的认识有时会很困难。使用逻辑的武器不仅可以使自己的语言具有严密性,更能开拓思维。有时站在对方的角度,表面上认同对方观点,顺应对方的逻辑进行推导,用这种“顺水推舟”式逻辑技巧,常常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关键词:辩论;逻辑技巧;“顺水推舟”
  中图分类号:B8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394(2019)01-105-04
  “辩而不说者,争也。”辩论需要有理有据,还需要用适当的方法说服别人,否则就是没有意义的争论。[1]32辩论指的是针对某一个论题,持不同意见的各方以各自的理由阐明对于这个论题的见解,并且揭露对方语言中的不足或错误,最终试图达成共同的意见。“凡斗者,必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也。已诚是也,人诚非也,则是已君子而人小人也。”辩论的时候,双方一定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认为自己的观点或论点是正确的,认为对方是错误的,而在辩论中想要转变对方的看法是很困难的。
  “墨子救宋”和“孔明舌战群儒”(《三国演义》记载,未必史实。)就是两个中国古代辩论的著名例子,鲁班帮助楚王攻宋,墨子知道后去楚国与鲁班展开辩论,鲁班主攻,墨子主守,面对鲁班的各种方法,墨子逐一驳斥,最后使得楚王放弃了攻击宋国的念头;“孔明舌战群儒”讲述诸葛亮为联盟孙权抵抗曹操的过程中遭到东吴诸谋士的责难,最后都被诸葛亮一一反驳,哑口无言。这两个故事都是辩论中的经典案例。然而,墨子的胜利,主要是因为其军事方面技巧的胜出,并非逻辑和口才的压制;诸葛亮的辩论体现在逻辑上也非常精彩,不仅说的大气磅礴,也语带双关,先守后攻,但是,诸葛亮在辩论中很多时候并未针对对方的论点进行驳斥,而是通过讲大道理,甚至进行人身攻击的方法占得上风。虽然取得了辩论的胜利,对方未必赞同、接受诸葛亮的观点。
  一、“顺水推舟”式逻辑辩论的原理
  辩论并非是一个人就能完成的,必须存在持有不同论点的双方或者多方,各方因为论点的不同产生分歧,由于双方认识的差异,论点不能达成统一,而产生语言上的交锋。交锋中,会有一些共同认可的观点作为基础,最终目的是达成论点的一致和统一。[2]而在实际生活中的辩论,由于双方各方面的差异,即使一方可以取得胜利,语言上打败了对方,但是比较难以取得双方的共识。如果想要取得辩论上的完胜,常常需要使用一些技巧来达到目的,“顺水推舟”便是诸多技巧之一。
  何为“顺水推舟”式的辩论技巧呢?在日常对话中,有时候对方的话语中,明明他的概念或者判断有了偏差,出现了一些问题,然而我们很难反驳。这个时候,你可以从对方的视角出发,用他的话进行延伸,来得到一个明显错误的结果,这样对方讲话中的错误就不攻自破了。以含蓄的语言,简单的逻辑,引导对方自己得出结论。这种方法不用直接的攻击性语言回答对方,而是把攻击性隐藏在逻辑中,使对方在逻辑演绎后得出你暗藏起来的结论。[3] 82-83既避免了正而交锋,又保持了彼此之间的友好关系。我们可以把这种方法,称之为“顺水推舟”,本意为顺着水流的方向推船,比喻顺着某个趋势或某种方式说话办事。
  二、“顺水推舟”式逻辑辩论的实践
  运用“顺水推舟”式技巧开展逻辑辩论具有特殊的效果,一般有以下几种表现。
  (一)“追根寻源”式的追问
  《庄子》里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秋水》有云: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非鱼,子固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这则故事表现了双方高超的辩论技巧,也体现两个人不同的性格。庄子说,鱼多么开心自在啊。惠子一开口,辩论开始了,惠子来势汹汹:“你并不是鱼,如何知道鱼的精神状态呢?”庄子反应非常快:“你又不是我,又怎能知道我知道不知道呢?”庄子的回答可以说很有力,体现了比较高的辩论技巧。个人的感受可以说是一个唯心的说话,其他人是否知道,很难去评价去辩论。而惠子的回答没有直接反驳庄子的观点,表面上认同庄子观点,顺应庄子的逻辑进行推导。惠子说:“你说得对!我并不是你,因此,我不知道你的心里感受,同样的道理,你又不是鱼,怎么能知道鱼的感受呢?”庄子接下来的话近乎胡搅蛮缠了,表面继续了自己的观点,实际我猜他内心也不得不认同惠子的推导。
  在这段经典的对话中,惠子理性,更善于辩论,也喜欢逻辑分析推导。有鲜明的思路,重在知识和逻辑的探讨;而庄子感性,更追求华丽,偏观赏性的辩论,主观情感突出,善于抒情,用对生活的热忱,将情感寄于外在的物体之上,使人产生共鸣。两位大师各有特色,庄子有艺术家的奔放,惠子却有逻辑学家的严谨。
  (二)“换位思考”式的劝解
  战国时,赵太后刚刚执政,秦国就加紧进攻赵国。赵太后向齐国求救。齐国说:“一定要用长安君来做人质,援兵才能派出。”赵太后不答應,大臣们极力劝谏。赵太后说:“谁再劝我,必重罚!”
  触龙找到赵太后,先给自己儿子求了个官职,赵太后答应了,触龙说:“老臣就这个毛病,特别爱子女。”赵太后说:“我也是啊。”触龙说:“我看你爱燕后(女儿,远嫁燕国为后)超过喜爱长安君(小儿子)。”赵太后说:“你这可猜错了,我实际上更爱小儿子。”
  触龙说:“我看你在燕后出嫁之时,虽然依依不舍,泣不成声,而她走后,您虽然非常想念她,却每每和我们说,千万别被人赶回来啊。这其实是为了女儿的长久利益打算啊,您是希望她在燕国生儿育女,世袭罔替呢。”赵太后说:“是这样的。”触龙说:“所以说,父母对子女之爱,一定要想的长远。您把长安君的地位提得很高,又封给他肥沃的土地,给他很多珍宝,而不趁现在这个时机让他为国立功,一旦您百年之后,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我觉得您为长安君打算得太短了,因此我认为您疼爱他比不上疼爱燕后。”赵太后听了说:“你说得对!”于是送长安君入齐为质。   为什么赵太后最初不同意各位大臣的劝谏,是因为大臣的出发点是为了国家,而赵太后是因为心疼小儿子,双方的出发点不同,因此,不能达成共识。这个时候,赵太后因为内忧外患,情绪并不稳定,很难劝解她改变主意。赵太后的具体想法认为,这件事情,国家的利益和长安君的利益是不能统一的,为了国家送长安君入齐就得牺牲长安君的利益,为了长安君好就得牺牲国家的利益,不能入齐。这种观点就使得赵太后与群臣有根本的分歧,意见很难一致。触龙察言观色,体会到了赵太后内心的想法。触龙顺应赵太后的逻辑,为了孩子的利益出发,然后进行逻辑推导,原来送子入齐其实是对长安君大大有益的事情,这样就理所当然地说服了赵太后。顺着太后的心理,以叙家常的方式展开思想交锋,从侧面到反面,层层比较,步步深入地说下去,处处地体贴太后,而处处地不离进谏的主题,让她一步步地接受自己的观点。
  (三)“就坡下驴”式的类比
  有一次,英国讽刺文学大师乔纳森·斯威夫特出游,提前一天叫随从把靴子刷干净,随从没有照办。第二天将要出发时,他问随从靴子刷好了没,随从说:“刷了也没用,路上全是泥,沾的满靴子都是。”斯威夫特吩咐立刻出发,随从赶紧说:“咱们还没吃早饭呢”,斯威夫特说:“不用吃了,吃了很快还是会饿的。”
  随从的看法是靴子因为经常走路,而每次走路都会弄脏鞋子,所以不需要将鞋子刷干净。斯威夫特运用随从的逻辑,先假意赞同随从的论点是正确的,然后用一个逻辑相同的类似的例子来推导随从的论点。不僅巧妙地回答了随从的话,而且让随从在自己的逻辑中得到结论,领悟了斯威夫特传递的意思,妙趣横生。这类的谈话技巧在辩论中最常见,再如:
  有一个地方官来到一座寺庙,对一位恭恭敬敬请他入庙的老僧说:“你经常念经吧。请问,一部《法华经》里面有多少个‘阿弥陀佛’?”
  老僧回敬道:“荒庵老衲,天资愚钝,才疏学浅,回答不出大人的问题。大人是天上文曲星下凡,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请问一部《论语》里面有多少个‘子曰’呢?”
  地方官的逻辑是,《法华经》是和尚必念的经书,老僧天天念经,那么肯定应该知道《法华经》里面有多少个“阿弥陀佛”。虽然读死书的逻辑表面上就有错误,然而想用直白的话语反驳并不容易,而想让他接受自己的错误更难。老僧用了类比推理,假定地方官的逻辑是正确的,那么《论语》是读书人必读的经典,既然地方官自诩读书好,就应该清楚一部《论语》里面有多少个“子曰”。这样,地方官就明白自己的错误,哑口无言了。
  战国时期的一个故事中,主人公甘罗也用到了这样的技巧。甘罗是秦国左丞相甘茂的孙子。有一次,甘茂得罪了秦王,秦王很不高兴地说:“限你在三天内给我拿三个公鸡蛋来,拿不来,就提头来见。”甘茂回去后,呆在家里长吁短叹。他12岁的孙子甘罗安慰他说:“别担心,死不了,让我去见大王。”甘茂虽然不信,觉得好歹死马当活马医,同意了。三天后,秦王见是一个小孩子来,非常生气,说:“怎么你爷爷不来,倒派你一个小孩来,他真不想活了?”甘罗笑着说:“没办法,他来不了!”秦王问为什么?甘罗说:“他在家生孩子呢!”秦王更生气:“大胆,哪听说过男人生孩子的?”甘罗道:“既然男人不能生孩子,大王你为什么却要公鸡下蛋?”秦王一愣,随即也被逗笑了。
  (四)“反客为主”式的推销
  反客为主,原指主人不会待客,反受客人招待。意思是善于利用机会,钻对方的空子,掌握其首脑机关,解决其要害问题,夺取主动权,从而取而代之。也就是变被动为主动。在日常交际中,时常使用这种技巧。
  一位推销员敲敲门,主人开门后看到是推销人员不禁皱起眉头,推销员问道:“请问家里的电热杯是新款高级的么?”男主人听到这个问题有点措手不及,怔住了,于是转头往夫人看去。女主人也觉得有点好奇,便如实说:“家里有一个电热杯,但是有些年头了,并不是很高级。”于是推销员接着说:“我带了一个很高级的电热杯给你们看看。”说罢,从包里拿出一个杯子,给夫妻两人演示起来,同时介绍着杯子的优点:“发热快,耗电少,绿色环保,等等。”最后,夫妻两人接受了这款电热杯。推销的过程,其实也是辩论的过程。
  一般推销产品,上来就会介绍产品的特性,而对方的接受度会比较低。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一些特殊的喜好,在食欲、爱好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有的是喜欢吃香蕉,有的人喜欢吃苹果;有的人喜欢看电视,有的人则喜欢听音乐。因此,如果想通过别人把事情顺利地办成,就必须设法弄明白对方的真正意图,尤其是与自己的计划关系密切的事情;然后,依照对方的意向去迎和他,站在对方的角度替他人着想,这样事情就会好办得多。现在社会,推销无处不在,而双方其实有点类似敌对关系,想要成功的销售相对比较困难的。上述的例子中,推销员、主人本来是敌我关系,而推销员第一句话将自己的视角变成主人的视角,从主人的利益出发,顺水推舟,从这个利益关系开始推导,成功地进行了销售。
  三、结语
  辩论中需要准确找出对方话语中的逻辑错误,进行针对性的驳斥。而辩论的最终目的是让对方接受自己的论点,即使语言严密,逻辑正确,推导合理,也未必使对方妥协,辩论往往陷入左右为难,进退维谷的境地。[4]因此,辩论中需要使用“顺水推舟”之类的技巧,转化为对方的视角,充分掌握辩论的主导权,从而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 秦波,胡泽洪.逻辑哲学视野下的“事实”新论[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3(8):32-37.
  [3] 程树铭.逻辑学(第三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4] 黄华新,李海波.论辩:一种基于有限理性的多主体认知博弈[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8(4):19-22.
  An Analysis of the Logical Debate of “Pushing the Boat Forward”
  DONG Dong
  (College of Creative Studies, Changzhou Institute of Textile and Apparel Technology,
  Changzhou 213164, China)
  Abstract: It is sometimes difficult to persuade the other side to accept their views in order to achieve a common understanding. The use of logical weapons can not only make their own language more rigorous, but also open up thinking. Sometimes standing at the other side’s point of view, apparently identifying with the other side’s point of view, conforming to the logic of the other side to derive, with
  Key  words: debate; logic skills; “pushing the boat forward”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375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