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河北省户籍制度改革政策建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赵艳霞 祖海芹

  提要河北省户籍制度改革起步较早,有力地推动了城镇化进程,但改革过程中也存在一系列问题。本文根据对2001年以来河北省户籍制度改革效果的走访和调查情况,解释户籍制度改革所面临的问题,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最后提出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户籍制度;一元化;城乡统筹
  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河北省户籍制度变迁与改革路径研究”(项目编号:S2010204)
  中图分类号:D631文献标识码:A
  
  中国的户籍制度由于城乡二元格局造成的二元户口划分,其系统性、延续性对整个社会造成的影响深刻而长远。如从政治权利、身份地位、教育机会、职业获得、社会保障等方面影响和制约人们的政治经济生活。河北省户籍制度改革相对较早,推进过程较快,改革措施较为系统,改革经验和所产生的社会效应值得总结分析。同时,所辖区域内户籍改革差异较大,但存在共性问题较为突出,表现出一定的典型特征,破解共性关键问题有利于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进户口一元化,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一、河北省户籍制度改革回顾与总结
  
  河北省逐步降低城镇落户门槛,有利于城镇化进程;稳步建立落户筛选机制,引导人员合理流动;同时积极推进配套改革,加快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首先是石家庄开省会城市之先河,使外来人员进城落户不再成为难题,决定自2001年8月1日起实施《户籍制度改革实施细则》。2001年8月1日到2003年10月1日,石家庄市共接纳外地人口14万余人,其中外来务工人员8.6万余人,非本地生源大中专毕业生1.5万余人。
  其次是2003年7月2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批转《关于我省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了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目标和原则,明确具体改革内容:(一)按照实际居住地登记户口的原则,以落户条件取代计划指标,实行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二)以具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为基本落户条件;(三)改革高等学校及中等专业学校学生户口迁移办法。对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留学回国人员、各类专家、各学科领域的带头人员以及为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特殊贡献的其他各类人才,可凭聘用单位录(聘)用证明及相关证件资料,办理其本人及直系亲属落户手续,不受无固定住所限制。据公安机关统计,2003年10月到2008年底,全省城镇人口共增长400万,年均增长约80万。除自然增长和城中村成建制转为城镇人口因素,每年纯迁入城镇的只有30多万人。
  第三是2009年4月28日省政府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进一步放宽了我省城镇落户条件,就引进省外人才到我省城镇落户、实行高校毕业生先落户后就业政策和针对高层次人才的人才居住证制度等做了明确规定。基本落户条件:取消“稳定职业”限制;人才投资者落户条件放宽到“有稳定住所”;高校毕业生大专以上学历先落户后就业;外省高层次人才实行人才居住证制度。同时,加强城镇道路交通、给水排水、供热供气、邮政通信、环境保护和文教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镇承载能力,满足城镇新增人员的基本生活需求,保障城镇的协调有序发展。
  
  二、户籍制度改革中的问题
  
  (一)落户筛选机制催生新弱势,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表1、表2)从表1、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城乡居民在收入与支出、住房、教育、卫生医疗、就业等各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城镇居民收入高、消费支出相对少,农村居民收入少,生活消费支出相对多,体现在恩格尔系数上就是从2001年至2008年一直远远高于城镇居民,说明农村居民的主要收入用于解决生活温饱问题,用于发展教育、住房、医疗等资金较少。而教育、住房、医疗、就业这些公共福利应该由政府平等地提供给每位公民,但却由于城镇户口和农村户口的不同而以不同的数量和质量向不同户籍的居民提供。
  同时,通过前面的户籍改革回顾与总结可以看出:户籍改革目的主要是吸引三类人群到城镇集聚:即农民工、毕业生、人才投资者,三类人群中主要以农民工为主。这些改革中,虽然改变了以往二元化的户口登记,但落户筛选机制同时又再生产着新的二元边界,比如,投资额度等经济边界、学历文凭等人力资本边界、居住年限等时间边界等。这些做法在把农村或其他地区较优秀的人才吸引到城市,但同时又造成了一批新的城市弱势群体。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三个群体对“您得到城镇户口后得到的最大实惠是什么”同一问题的回答差别极大:79%的农民工选择养老保险,70%的毕业生选择住房保障,65%的人才投资者选择教育医疗。如果说养老保险是进城农民工的基本保障,是他们的命根子;那么住房保障是毕业生择业时选择城市的重要砝码,是他们立业的定心丸;而优越的教育医疗条件是人才投资者落户城市的首选因素,是他们发展的助推器。同样是落户同一城市,起点已经很不一样,他们的下一代还要在父辈选择的城市继续生存发展,而这样的落户筛选机制不断催生城镇新的弱势群体,使城镇人口分层中下层人口数量增加,削弱中间层力量,社会阶层结构呈现出下层基数增大趋势,不符合社会稳定发展的橄榄型模式,不利于社会阶层结构稳定,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
  (二)户籍改革对农民工吸引力不大,不利于推动城镇化进程。户籍制度改革的取向是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有序引导人口向城镇转移、人才向城镇集聚。把户籍制度改革作为推动城市化的主要内容的石家庄市,根据其经济发展数据测算,一个城市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是一个农村人口的7倍以上,可见人口转移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表3)
  根据图1、图2可以看出,河北省自实施户籍改革以来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增加幅度在2005年以前增幅较快,如石家庄2001~2003年新落户人口44.7万人,其中,68.2%的人为就地“农转非”,19.5%来自务工人员,6.0%来自亲属投靠,3.4%为外地大学生,2.9%为在城市购买住房和投资经营的人。但到2007年、2008年不是很快。在调查中发现三类人群对户籍改革持不同态度:77%人才投资者对户口持无所谓的态度,49%的毕业生认为户口能起到一定作用,72%的农民工选择无可奈何的态度。究其原因,人才投资者拥有知识、技术和经济资源,不难在城镇立足,当然多数是无所谓的态度;而毕业生刚刚走向工作岗位还需要户口做保障;农民工想要得到城市户口,但发现有了户口并不是所有的福利也都有了,所以是无可奈何。在我们的走访中有典型的个案,如开出租车的张玉堂来自山东菏泽农村,在石家庄已经呆了16年,不仅早就买了房,还娶了石家庄周边农村的妻子,生了孩子。但他这样认为:“户口也就那么回事。10年前我就能入,当时都没入,现在就更不想入了。”像他这样“理性的流动人口”还不在少数。在对农民工调查时,很容易发现他们都在理性权衡户籍改革中的实际利弊得失,有65%的农民工认为“城里挣钱农村花比较划算,但在城里买房、供子女上学、生活消费比较吃力”。(图1、图2)
  
  
  (三)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户籍管理混乱,不利于城乡统筹发展。调研小组运用典型调查法,专门对市域城市的典型――唐山和县域中心城市的典型――迁安进行深入走访调查,选取的样本点分别为唐山路南区城郊结合部农村――许各寨村和迁安城中村――石岩庄村。在两个样本点对村民共随机发放调查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96份。对问卷的结果进行整理汇总和分析后发现,城郊结合部和城中村户口管理混乱,农民对户籍改革满意度低。唐山市路南区果园乡许各寨村是建设大路南、大南湖项目中需要平改楼的村庄之一,被调查的村民中对于平改楼过程中农民户口也变为城镇户口感情颇为复杂,被调查的村民中认为平改楼户籍改革能带来好处的只有23%,李宝柱的话基本代表了村民的心声“好处是户口变了,也能住上楼房;坏处是楼房住上了,地也没了,但孩子上学、大人上班也不一定有保障啊,有个风吹草动可咋办?”迁安市是全国百强县,经济社会发展步伐较快,但城中村建设遇到了户籍改革难题,以前交费办“农转非”的人,户口迁出村子但人其实一直居住在村子里,现在村子发展起来了并且近邻城区要拆迁,房屋、宅基地及承包地都要得到相应经济补偿,可他们既无权在村里享受集体福利,又无法在城里找到稳定职业,所以很多人要求将户口迁回迁出地,即“非转农”。这在操作上既无惯例可循,也遇到迁出地村委会和居民的拒绝,阻力和困难重重。这一问题反映的是在户籍制度改革过程中,由于无统一法律规范的制约和引导,各地为了推进城中村改造,只强调空间形态改造,没有同步推行土地性质转为国有、村民身份转为城镇居民、使户籍法律制度权威性自我削弱。加之户籍制度与其他教育、社保、就业、医疗等福利捆绑在一起,表现为户籍制度粘性极强,给户籍改革和管理带来更大的难度。

  到2010年6月1日,河北省设区市建成区内共有城中村360个,已累计启动改造267个,改造完成94个,启动率、完成率分别为74%和26%。其中,石家庄、唐山、邢台城中村改造启动率已达100%。全省城中村改造拆迁面积2,003万平方米,完成拆迁任务的44.6%,累计腾出土地2794.9公顷,收储土地2,167.8公顷。大部分市已完成了一半的城中村拆迁,唐山市已达到93.9%,而张家口市、廊坊市、沧州市、承德市尚不足1/3。大面积的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户口管理跟不上就十分不利于计划生育、教育、医疗等方面的管理,百姓不满意就容易上访告状,这样不利于地方经济建设,也不利于城乡统筹发展。
  
  三、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政策建议
  
  (一)坚持省域中心城市―中小城市―中心镇统筹规划,推动户籍制度改革深入进行。河北省的城镇体系总体上是由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组成的金字塔结构,塔尖是有一定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骨干城市,以少数特大中心城市为主,塔身是其他中心城市和中小城市,塔基是数量众多的小城镇,各自发挥特定的功能和作用,互补且协调发展。11个设区市、22个县级市、114个县城和969个独立建制镇共同构成了河北省城镇体系,但同在河北省城镇体系生活的居民其基本情况却有明显区别。要加快城镇化进程,弘扬社会公平与和谐的主题,必须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河北省农业人口占58%,除了要继续做大做强两大省域中心城市(石家庄和唐山)外,还要加快发展壮大其他中心城市,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和中心镇,形成辐射作用强的城市群,培育新的增长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要逐步形成省域中心城市―中小城市―中心镇的三级格局,提供与城镇发展协调配套的各种社会福利,让取得城镇户籍的人口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城乡统筹发展成果,加大对人口向城镇集聚的引力。
  (二)缩小城乡基本社会保障差距,促进户籍改革平稳顺利进行。无论从我国历史还是从社会现实出发进行分析,在中国社会收入分配体制中,户籍制度都是极其重要的标准和依据,甚至是进行资源配置的最基本准则,在很大程度上户籍制度演变为权益分配的基本依据。河北省也不例外,户口是个人从政府及其相关机构组织获取收入和补贴的必要依据,各种消费补贴、住房补助、福利分房、子女入托就学、养老医疗保险等等都是以户口为基本条件而享有的。这也就产生了户籍制度的粘附性,这种粘附性在某种程度上加大了城乡差距。在转向市场经济的背景下,现代户籍管理制度应是一种开放的、动态的、平等的社会管理制度,所以政府的角色应该是缩小城乡社会保障差距,使户籍制度的粘附性减弱而不是增强。透过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户籍管理混乱的现象看本质,百姓无论是要农村户口还是城镇户口,其基本出发点是多得到点诸如教育、住房、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方面的实惠。分析到这一点,户籍改革就要求政府弥补农村社会中社会保障那块明显低矮的短板,否则城乡统筹这个水桶总有漏水之处。
  (三)降低农民工落户城镇的要求,加大户籍改革力度。在中国的国情下一个农村居民要改变为城镇户籍有三条途径:上学就业、投资购房、村落拆迁。教育资源本身就薄弱的农村要培养一个大中专毕业生所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更何况目前就业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下户籍、家庭代际关系都起到重要作用,上学就业这条路对农村居民而言是有希望但难度很大。对于没有什么一技之长、资金积累的农民而言要投资购房落户城镇是空中楼阁。村落拆迁不是村民一厢情愿能决定的事情。面临一方面户籍改革吸引力不大,一方面筛选机制过于严格,政府应该降低农民工落户城镇的要求,投入更多财力供给公共产品和服务,留住那些打工在城镇、消费在农村的流动人口。让他们留在城镇,取消二元户口不会引起人们常担忧的大量农村居民涌向城市的问题,也不会出现城市贫民窟、秩序混乱等社会问题。随着财政拿出大量资金转移支付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的均等发展,带来的效应是财政收入不断快速增长。由于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各个生活圈都得到均等的发展机会,所以户口一元化及放松迁移会带来更大繁荣。
  (作者单位:河北联合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宋蓓.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与深化户籍制度改革[J].中州学刊,2010.5.
  [2]许经勇.城乡户籍制度下的农村城镇化与“农民工”[J].财经研究,2008.3.
  [3]廖小军.中国失地农民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058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