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与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海艳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单方外出务工,将孩子交由长辈或亲戚抚养管理的未成年人,这些孩子多数集中在3~16岁,在学龄上一般反映为小学和初中。农村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得不到来自成人的有力支持,同时无法获得父母在思想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在成长过程中极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89文献标识码:A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表现
  
  (一)自卑。有些农村孩子在年幼时便与父母长期分开,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使他们非常缺乏父爱和母爱,在生活中往往缺乏自信,他们害怕别人的目光与议论。由于感情上缺乏依靠、内心的活动很难向外倾诉,当事人也会感到没人能够真正理解自己,农村留守儿童逐渐产生了这种自卑心境,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孤僻,严重的会导致自闭症。
  (二)逆反心强。农村留守儿童逆反心极强,对抗情绪严重。一些平时就调皮好动的学生因为父母外出,行为大胆放肆,在教师和监护人管教的时候产生逆反心理。他们爱与人对着干,即使老师和家人的话也不肯听,常喜欢闹对立。他们缺乏安全感,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怀疑,总是带着有色眼镜看世界。
  (三)耐挫力差。许多调查发现“心理脆弱、渴望亲情”成为留守儿童最大的心理问题。留守儿童一般年龄在16周岁以下,正处于身心发育时期,情绪上欠稳定,对自己不能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遇到问题时又很少向他人求助,这就导致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的抗挫折能力十分差。由于长期缺少父母之爱和必要而又即时的抚爱,许多儿童的心理防线十分脆弱。
  (四)价值观错位
  1、金钱至上。外出务工父母对子女金钱上的过分补偿,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抬头。部分留守儿童认为读书无用,自己父母也没读什么书,照样天南海北的做生意挣钱,甚至比农村的“知识分子”们赚钱还要多。
  2、爱慕虚荣。外出务工父母为了弥补孩子,宁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想方设法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他们认为多给点钱就会找到心理的平衡。殊不知,孩子的虚荣心正是这样被培养起来的。孩子根本无法体会父母的艰辛不易,根本不懂得父母的良苦用心,反而觉得理所应当,他们大大方方、风风光光地在同学面前显阔,用虚荣心来掩盖自己孤独的内心。
  (五)学习心理障碍
  1、缺乏学习兴趣。一些留守儿童因为父母离开,在一个时期内在学习上变得有些消沉,课堂听课不能集中注意力,作业完成情况也不太好。留守儿童因为缺乏必要的监督和关爱,学习主动性差,而其祖辈们大多文化水平偏低,孩子的家庭作业往往很难得到及时的辅导,这就导致留守儿童普遍对学习的兴趣都不是很高。
  2、学习态度不端正。部分外出打工者急切致富的心态迅速膨胀,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关注较少,特别是部分父母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儿童认为现在学习好坏无关紧要,自己的父母没文化照样可以过活,这就使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现象时有发生。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分析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有着复杂的社会原因,具体表现在:
  (一)亲情的缺失。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留守孩子大部分正处在6~14岁的青少年阶段,这个时期正是渴望引导和关爱的年龄段。这些留守的孩子却享受不到父母及时的抚爱。虽然在学校期间,由于集体生活的温暖会让留守儿童暂时忘却一些烦恼,可一旦回到家里,那种特有的孤独感就油然而生,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
  (二)监护人的溺爱或放纵。留守儿童监护类型主要有四种:隔代监护、父亲或母亲单亲监护、亲戚监护、同辈监护和自我监护。其中,单亲监护和同辈或自我监护类型的监护人压力最大,家庭成员的外出增加了他们的劳务负担。隔代监护下的儿童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最严重,由于祖辈的年老、较低的文化程度,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过度溺爱或放纵。
  (三)学校教育的无奈和放任。留守儿童中有46%的学生成绩较差,42%中等偏下,10%成绩较好,仅有2%成绩优秀,还有的学生无故辍学。教师的关注是儿童形成学习动机、健康心理、良好品性的外部动因之一。但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农村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意识普遍不高,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四)社区管理不力。社会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相关部门对一些娱乐场所不能有效管理,也使一些留守儿童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另外,文化传播媒体中庸俗、暴力、色情等信息对留守儿童具有一定的腐蚀性和诱惑力,部分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及时管教,时常出入网吧,沉溺于网络游戏,视游戏为摆脱孤独的借口,而渐渐荒废学业。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对策
  
  心理问题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解决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是需要家庭、学校、政府、社会以及留守儿童自身等各个方面的关注与协调合作。
  (一)加强亲子沟通,明确父母的抚养教育义务
  1、合理安排外出务工,落实留守儿童的被监护权。父母要外出打工时,如果孩子是适龄学生,而又没有相当可靠的人作为监护,必须有一方在家监护孩子的学习与生活,保持家庭教育与影响的存在与完整,这样家长可以跟学校经常保持联系,共同承担起教育责任。
  2、利用寒暑假,把孩子接到身边暂住。父母可以利用寒暑假,把孩子接到身边暂住。不要小看了这短暂的相聚,很多留守儿童都希望父母能把自己带到身边,哪怕只看一眼父母或只呆上一阵子也就心满意足了。
  3、与孩子经常保持联系。调查发现,大部分家长还是会经常与孩子保持联系的,但是仅限于打电话询问孩子学习情况及在校表现等,建议家长更多地关心孩子的情感体验,而不是仅关注学习成绩。家长应多聆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真正需要什么,多给孩子关爱和呵护,多鼓励孩子,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进步,树立自信心。
  (二)学校应加强、细化管理
  1、开展有益活动。丰富多彩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活动,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集体生活会使这些儿童不再孤单,而且也会填补他们心中对父母的思念。学校应尽量多地组织开展丰富有益的活动,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如举办各种联欢会、歌咏比赛、演讲大赛、体育运动会等。利用中小学的现有条件,在节假日为学生提供“夏令营”等学习活动机会,会有益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2、加大人文关怀,建设书香校园。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各班可实行教师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开展“一帮一”活动。老师与留守儿童相处时间多,孩子对老师有本能信任感,老师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角色优势,提高对留守儿童心理辅导的意识,多与孩子们进行交流。学校要加大图书室和阅览室工作,把学生引导到书本与知识的海洋中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拓展学生的视野,使他们与书相伴,不再孤独,弥补他们内心缺失的爱。

  3、开展心理辅导。建立健全教师家访和留守儿童的谈心制度,开设心理健康咨询信箱,定期进行心理辅导,及时解决留守儿童成长中出现和遇到的各方面问题,逐渐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增强明辨是非、美丑、真伪、善恶,抵制外界不良风气的能力。
  4、采取寄宿制管理办法。在有条件的地方,在小学和初中可采取寄宿制,让留守学生寄宿在学校,这样做不仅可以让留守儿童远离外界环境当中那些不良因素的影响,学校也可以从学习、生活、安全以及思想教育方面对这些儿童尽量多地给于关心和帮助,而且可以帮助这些寄宿的学生增强自理能力。
  (三)政府完善决策,建立帮扶机制
  1、政府应为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提供制度保障。第一,完善相关法规,把《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等法规条例细则落到实处,切实保障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第二,加快户籍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加快户籍改革,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关联的城乡分离制度,从而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使流入城市的农民享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权利和社会权益;第三,在教育管理上,应该利用各种资源为农村儿童提供和改善生活条件。如,允许学校在严格管理的前提下合理收取一定的费用,改善学生寄宿条件,从而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护。对一些地区已经出现的“代理家长”之类的托管,应加大监管力度,规范其运作行为。
  2、加大政府拨款,接通爱心电话。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多建一些利民设施,丰富农村人民的生活,如可建一些爱心电话亭等。为留守学生免费安装爱心电话,可以加强学生、家长、教师三者之间的联系与交流,为留守儿童和他们的父母搭建起沟通的平台。
  (四)动员社会力量,共同搭建爱心平台。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大力宣传多方协作,共同构建社会监护体系,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一是加强宣传,引起社会关注,充分认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重要性,发挥媒体的作用,呼吁社会各方面人士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权利进行关注,积极推动全社会的力量来共同解决这个问题;二是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公共娱乐场所的管理和整治,加大对社会闲散人员的管理、教育和监督。积极开展各类健康有益的活动,共同营造孩子积极向上的良好环境。
  (五)留守儿童自身应加强心理素质培养。留守儿童存在的种种心理问题和烦恼,其实都可以认为是缺乏对现实的正确态度和内心不平衡所致。父母外出务工是一种现实,留守儿童应以健康的心态正视现实,学会调整自己,提高自己的心理适应能力。作为留守儿童,应该学会自立、自强,把父母不在身边的现实看成是对自己的锻炼和考验,为自己树立目标,培养各种兴趣,端正学习态度,把学习看成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多与老师、同学接触,主动与父母沟通,勇敢面对和克服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作者单位:青岛农业大学人文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徐伟.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09.5.
  [2]曹绍平,陈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调查及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
  [3]成彦.农村留守儿童及青少年情感与社会适应状况研究[J].龙岩学院学报,2007.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073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