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史绍伟

  提要网络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它以特有的形式和丰富多彩的内容,带来了大学生思想观念、教育方式、社会角色、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等方面的改变,促进了教育社会化和大学生学习、生活及行为方式的社会化,本文提出了引导大学生正确合理使用网络的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网瘾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科技的进步,计算机的逐渐普及,网络开始在人们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报告统计,中国在校大学生中95%以上都是网民。大学生作为新兴事物的积极体验者,既是网民中最大的群体,也是使用网络最活跃的群体。因此,考虑如何趋利避害,在帮助大学生群体开展多样化的网络应用的同时保护大学生群体免受不良文化信息的侵蚀,显得尤为重要。
  
  一、网络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一)网络带来大学生生活方式的改变,在网络中,大学生的文化生活得到极大丰富,他们可以同时以文字、声音、图像等形式接受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信息和娱乐节目,一些思潮、观念、生活方式、学习方式、消费方式、娱乐方式等都会通过各种渠道对学生产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
  (二)网络为大学生的生活提供了使利,大学生利用日渐成熟的电子商务,在网上购买教材、衣服、电脑等,也可以在网络上交易二手商品;还可以在网上为自己手机充话费,更改电话服务套餐;还可以通过远程网络视频和远方的亲人面对面的交流。
  (三)网络为大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便利。过去,学生基本上从老师及课本上获得知识;查阅资料,往往只能到图书馆才能实现。随着高校招生人数扩增,各高校图书馆资源都十分紧张,压力很大,并且图书馆到了下班时间,就会闭馆,所以许多同学很难能及时查询到所需资料。网络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因特网及数字图书馆的出现,大学生不仅可以很方便的查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还可以及时了解国内外大事件及学校的重大工作安排。
  (四)网络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便利,大学生可以通过招聘单位的网站了解一些招聘信息,通过发Email的方式同招聘单位取得联系。这样,大大减少了应聘的盲目性,既减少了经济开支,也节省了很多时间和精力。
  (五)网络带来大学生交往方式的改变,网上交友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一种重要方式,由于网络的虚拟性,这种方式去除了互动双方的诸多社会属性,网友可以直接交流思想,使个人有更多的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既可推心置腹,又可任意调侃,没有任何心理负担,缓解了生活中交友的心理压力,扩大了交际面。
  
  二、网络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网络对大学生也存在着很多消极影响。
  (一)网络文化的虚拟性容易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网络文化的虚拟世界中,为大学生提供了与外界交流的途径,这种交流是广泛、安全和隐匿的,人们可以时刻扮演着自己非现实的理想角色,可以在虚拟的环境中为所欲为而不用受过多的约束。这番虚拟的环境对于好奇心强,喜欢憧憬、刺激,幻想新奇的大学生们来说是极具诱惑力的。网络社交虽然可以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有一定的正面影响,但同时由于脱离了现实交往,长期处于虚拟状态,在互联网上得到情感认同与满足的同时,很多大学生开始由心理上对网络的强烈归属感和依赖感延展到对现实的厌倦与冷漠,在这种消极的不为世情所动的抵触心理下,自我封闭和网络双重人格的形成便在所难免。更使得大学生网民容易游离于集体、群体之外,现实的人际关系淡漠、交往困难,这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他们忽视现实中的人际交往。
  (二)网络文化的交互性和开放性容易导致大学生身心受到危害,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匿名性和交互性,使得任何人都可以借助网络工具交流沟通,大量不良信息,如封建迷信、色情暴力、流言蜚语、反动言论等不健康的信息以及低级趣味的网上游戏不经意间便在网络上泛滥。大学生群体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建立的关键时期,其本身又缺乏对信息的准确判断,极易受到网络文化不良观念的干扰,引起人格扭曲。互联网的隐蔽性更是加剧了网络不良文化对大学生人格的影响,借由互联网的隐蔽性进行的欺诈、诽谤等,对于大学生的正常生活学习、甚至个人物质利益都有着严重的危害。由于网络传播具有速度快、范围广和极易被复制的特点,有害信息在网上滋生蔓延的速度超过以往任何传统媒介。网络舆论极易成为整个大学生信息舆论系统的不稳定因素。
  (三)网络文化导致大学生道德意识弱化。由于网络文化具有多元性、开放性和自由性,网络的发展,加速了各种文化之间的相互吸收、融合,使其在广泛传播中得到发展。网络文化无形中影响了大学生的各种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也容易使一些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渗透到大学生中,破坏他们已有的思想、价值和文化。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在虚拟空间难免发生改变,在没有形成稳定的世界观和独立价值判断能力之前,如果没有适当的引导,就会处于寻求新鲜刺激的心理状态,从网上获取和传播各类信息,导致一些不良行为的发生和不良信息的传播,对大学生社会化产生不良影响。如果缺乏清醒认识,久而久之,就会导致道德意识弱化、价值判断能力弱化,进而产生道德危机。
  (四)网络文化的多元性易使大学生政治思想受“国际性”扭曲,互联网具有国际性,可打破时空障碍连接地球的每个角落,这也使得网络文化具有很明显的多元性。而由于欧美发达国家占据了大多数的互联网基础设备,使得欧美国家的舆论主导了网络文化的主流思想,整个网络文化的西化现象极其严重。在某些敏感事件上,如“西藏问题”、“人权问题”以及新近发生的新疆打砸抢事件,西方的某些国家和组织会做些恶意炒作,试图破坏我国的安定团结。大学生群体思想开放,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未完全形成,对于这些错误思潮的判断能力较弱,易受其蒙蔽而产生错误的思想。
  (五)网络暴力危及大学生个人隐私。网络暴力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主要表现为网民对未经证实或已经证实的网络事件,在网上发表具有攻击性、煽动性和侮辱性的过激言论,造成对当事人名誉的损害。虽然网络可以给人们提供一种非常强大的监督手段,但强大的网络搜索引擎一旦被滥用为“人肉搜索引擎”,在网上公开当事人现实生活中的个人隐私,对当事人及其亲友的正常生活进行行动和言论侵扰,都将破坏网络道德和伦理的起码准则,最终不利于互联网的发展。大学生深受其害……,此类事件在网络上越来越频繁,危害性也逐步体现。
  (六)网络文化导致大学生学习效能下降,虽然网络以其大信息量、快速的更新为大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大学生可以凭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进行学习,摆脱了传统的学习模式。但当学生习惯于接受“快餐式”的网络文化时,有任何问题往往依赖于网络寻求

解答,从而忽视了对基础知识的系统学习和全面掌握,面对大量丰富的信息,只习惯于被动接受,而疏于认真思考,严重影响学习的实际效果,这样的求知方式不利于问题意识的培养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七)网络成瘾对大学生造成非常严重的危害,在生理方面,患网络成瘾症的大学生极易患眼科疾病、肌腱炎、背痛和肩膀酸痛。在学习方面,大学生由于长期沉溺于网络,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且受到网络中不良信息的影响,导致他们学习目标丧失、学习兴趣下降,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厌学,迟到、早退、逃课现象频繁发生。在心理方面,大学生呈现短时间的精神亢奋,在网上表现兴奋、反应敏捷,沉溺于游戏中的虚拟世界不能自拔,下网后颓废感和沮丧感较前更为严重,魂不守舍,烦躁不安。网络成瘾已经成为摧残大学生的罪魁祸首。
  
  三、引导大学生正确合理使用网络的措施
  
  网络文化自身的特点以及大学生思想的不稳定性,使得网络文化在各个方面都可能对大学生思想产生强烈冲击,妨碍大学生群体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影响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引发各类心理障碍。在网络文化盛行的今天,采取一定的措施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利用网络,规避网络文化的不良影响,对于大学生身心发展有着极大的意义。
  (一)规范网络管理体制,强化网络道德建设,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交互性以及虚拟性,使得网络文化的信息质量良莠不齐,防治网络文化的不良信息对大学生思想的冲击同时鼓励大学生群体利用网络的便利,规范网络管理体制并强化网络道德建设,对于网络文化冲击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作用。通过健全网络制度、规范校园网络的使用、监督引导相结合地强化网络管理、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可以有效地减小网络带来的不利影响。
  (二)建设高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推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校园网络资源的开发,让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成为校园网络文化的主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加强思想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之间的互动。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培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校园文化抑制网络文化带来的不利影响。
  (四)加强学校红色网站建设,掌握网络传播中的舆论宣传主动权。构建信息素养教育模式,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水平,充分发挥网络资源优势,坚持开展民族精神教育。
  (五)要特别重视网络成瘾危害的严重性。通过学校、社会、家庭和自己的共同努力来减少、甚至杜绝网络成瘾现象的发生。教育者要培养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素质,帮助他们克服网络成瘾的困扰,对严重的要给予矫正及必要的心理救助;社会应尽快完善网络法律制度;家长要正确对待孩子的上网行为,不能放任不管,也不能管得过严过死,而且家长要经常与学校保持联系,但主要还是靠大学生自己加强认识和自我约束。外因是条件,内因才是根本。
  随着网络应用的普及,网络文化也在当今社会生活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各高校工作者应积极研究网络文化影响下大学生思想的特点,改变观念,优化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让大学生可以趋利避害,更好地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080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