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及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甄德酉
提要本文从大学生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和需求方面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认为由金融危机导致的大学毕业生劳动力市场的内部结构不均衡是其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劳动力市场;供给因素;需求因素;金融危机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
分析大学生就业形势应该把握劳动力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量,这样才能从参与的主体中找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也为进一步分析大学生就业存在的困难和原因选择一个正确的出发点。
一、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供给与需求因素
(一)供给因素。大学毕业生是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组成力量,所以大学生自身方面的不足便构成了供给方的缺陷。笔者认为一些大学生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也因此影响了这些学生的就业,加大了其就业难度。
1、学生的理论知识不足。在校期间,一些学生痴迷于网络游戏或者小说之中,对所学专业知识没有打下坚实的基础,结果在企业的招聘考试中不会用学过的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第一轮的笔试中就不具备脱颖而出的能力,无缘进入面试选拔阶段。
2、学生就业心理偏颇。大学生虽然接受了四年的高等教育,但是在许多问题(自然也包括就业问题)上缺乏分析、判断、决策和解决能力。在择业就业时,心理偏颇。
(1)攀比心理。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在寻找选择就业单位时,往往用自己身边同学的就业标准来定位自己的就业标准。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即使某单位非常适合自身的发展,但因某方面比不上其他同学选择的就业单位,就彷徨放弃,事后却后悔不已。
(2)求高心理。部分大学生单向考虑自己的就业理想,要求用人单位十全十美,却没想如此完美的单位能否接受自己。不考虑自己的才学,不给自己合理定位而盲目求高,最后与适合自己的用人单位失之交臂。
(3)不平心理。部分大学生或因自身素质和能力不足,或因时机把握不准没有找到适当的、理想工作单位,但这些大学生往往不去总结经验教训,反而怨天尤人,从而产生不平衡心理,这种不平衡心理往往导致一些大学生对社会对人生产生偏颇的看法。
(4)自卑心理。在激烈竞争的求职场上部分大学生因所学的专业不景气,或因自己的专业技术、专业职能及综合素质不如其他的同学,或因求职屡次受挫,产生自卑心理。有这种心理的大学生在求职中往往没有勇气和信心面对用人单位,不能很好地展现自己的特长,从而影响了他们的就业和择业。
(5)自负心理。与自卑心理相反,有部分应届大学生因所学的专业市场需求较好,或综合素质专业素质较高,或因被多家单位所看好,不但不能马上就业,反而挑三拣四,错过了不少用人单位。
(二)需求因素。毕业生自身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偏差。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一改过去单靠文凭或职称来认定人才的做法,既懂专业知识又具备自身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用人单位大都很看重学生的专业知识、敬业精神、团队精神、爱岗敬业精神、诚信的品质、沟通协调能力和基本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但相当一部分学生往往缺乏以上素质,还有些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愿意踏踏实实,“从零做起”,这样学生自身素质难以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造成用人单位不愿也不敢招聘应届毕业生。
(三)高校毕业生劳动力市场供需分析。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为559万人。2003~2007年教育部直属和中央部委所属高校毕业生人数从30.08万人增长到39万人,地方高校毕业生人数从152.46万人增长到352.1万人,民办高校毕业生人数从5.21万人增长到56.69万人。可以看出,地方高校毕业生是大学生就业的主力军。
高校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取决于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平衡。根据中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全国部分城市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信息统计数据,对2003年第三季度、2008年第三季度高校毕业生供需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得出:
1、劳动力市场对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求职者的需求比例,2003年为17.7%,2008年为22.7%,上升了5个百分点。第三季度需求人数从47万人上升到100多万人,说明劳动力市场对高校毕业生具有较大的吸纳能力。
2、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求职者占整个劳动力市场求职人数的比例方面,2003年为23.7%,2008年为28.4%,上升了近5个百分点。第三季度求职人数从近70万人上升到近140万人,说明进入劳动力市场求职的高校毕业生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与劳动力市场对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求职者的需求同步增长。
3、不同层次高校毕业生求职情况比较。2003年劳动力市场对大专文化程度求职者的需求人数与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大专文化程度求职者人数之比为0.65,本科生则为0.71,研究生为1.19;2008年三者分别为0.77、0.77和0.96,说明劳动力市场对专科、本科毕业生的容纳能力在增强,高职院校学生(主要是专科)就业形势稍好。对研究生而言,整体上就业形势相对较好。
虽然整体上看,劳动力市场失衡程度并不明显,但是要具体到一些特定行业,劳动力市场上的供给与需求是严重不均衡的,下面就2008年第三季度太原市各行业的需求人数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太原市的劳动力市场内部存在严重的不均衡,其中批发、零售企业需求量占总量的39.94%,住宿和餐饮业的需求量占需求总量的25.36%,两者之和就占了60%。与之相对比的金融保险业只占0.13%,由此可见,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金融业的就业困难是显著存在的。
二、指导与对策
(一)转变就业观念,适应社会需求。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改革,我国的用人制度也进行了改革,“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广大高校毕业生应正确认识求职中的“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的正常规律,树立起自主就业和多元化就业的意识,认识到“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思想理念。第一份工作对许多人来说,更多的是一种锻炼、一种实践、一种融入社会的渠道。职业是可以变化的,就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就业了也可能失业,失业了就应该再就业。因此,要树立起动态的就业观,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发展的就业观念,这样才能比较顺利地找到合适的工作。
(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树立创业意识,勇于开拓创新。毕业生要想在求职时脱颖而出,就必须全面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不能单纯以书本知识为主,而要在成长过程中融入更多社会的东西,提高自身的素质。但是,综合素质的培养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所以,在校大学生在读书期间就应更多地与社会接触、实践来积极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努力让自己在毕业时顺利完成由大学生向“社会人”的转变,实现成功就业。大学毕业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创业中,不仅可以为社会带来财富,而且创业者本身也成为就业岗位的创造者。大学生中若有相当一部分走向自我创业,将很大程度地缓解现行的就业问题。大学生的“创业”不仅仅表现为开公司、办企业,更多地表现为树立开拓创新、不折不挠、积极进取的创业精神,立足岗位创业、工作创新。
(三)调整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学科设置是专业设置的基础,它们的根本就是人才的培养。从人才培养的质量看,毕业生的发展潜力、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很大程度由学科设置所决定,因此高校应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积极适应市场对不同层次人才在质量、数量上的要求,把为社会培养各类各级专业人才为目的,加大实习力度,鼓励教师积极主动参与企业的课题研究和生产实践,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并根据这种需求及时地调整学科结构、专业结构,把培养学生的学科和专业方向定位好,使高校能够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四)加强就业指导。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是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基础。大学毕业生就业主要由学校、人才市场举办招聘会等比较原始和低效的方式获取信息,与需求方见面,信息渠道比较窄,成功率比较低,因此就业指导工作进入课堂势在必行。就业指导应当从早着手,进行全程化开展,新生入学的第一年,就开始进行职业教育,帮助他们接触和了解就业状况,同时进行一些就业政策的指导,使毕业生从进校开始就了解国家的就业政策、法规;大二开给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让他们正确地认知自我、认知职业、认知社会,从而对自己毕业后的职业定好位,养成正确的择业观;大三开始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市场的需求,进行一些社会实践和实习,让学生尽早了解就业市场的一些情况;大四开始帮助学生进行一些求职的准备,比如说求职简历的制作、面试技巧、择业技巧等,有条件的话可以进行一些模拟招聘和应聘演练,提高学生应变求职中的特殊情况,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这种就业指导贯穿了大一到大四的整个过程,让他们从一进校便树立起良好的就业观,为毕业后成功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总的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因个体而异、因专业而异、因地域而异的。作为毕业生,只要能正确认识当前的就业状况并理性地做出择业意向,主动地转变就业观念、调整自身的素质,以充分适应社会,相信一定能够实现顺利就业。
(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健文.今年就业压力将达到峰值[N].中国青年报,2005.11.20.
[2]王伟廉.专业设置与大学生就业[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11.
[3]曹殊.“十一五”期间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展望[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090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