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简析银行贷款风险管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潘敬民

  提要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横扫全球,银行贷款管理的不足暴露无遗,这也引发政府加大对银行贷款的监管力度。本文主要概述银行贷款风险管理过程,希望能够对相关人员的研究有所裨益。
  关键词:贷款;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在现代社会经济生活中,企业与居民都要与银行发生往来关系。银行通过经营存款、贷款和支付结算业务获取收益,实现利润目标,并在社会资金循环周转中执行信用中介和支付中介职能,发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交易费用,促进经济发展和国民福利增长。
  信贷是体现一定生产关系的货币借贷行为,是一种以偿还付息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而进行银行信贷管理是为了提高信贷资金的经济效用,运用信贷杠杠,对国民经济活动过程中的资金借贷关系进行组织、疏导、调节和控制。具体到商业银行内部,信贷管理则是指商业银行在组织存款、发放贷款的活动过程中,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对存款进行管理,以求其数量平衡(规模管理)、期限合理(流动性管理)、结构对称(比例管理)和优质高效,最终实现安全经营和效益性、流动性的高度统一。
  信贷管理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做好信贷管理工作,从大的方面来说,涉及到社会在生产的各个层面,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小的方面来说,有利于促进银行内部的信贷管理规范化,使信贷决策科学合理,并最终提高信贷管理效率,而只有确立了明晰、科学的管理目标才能合理组织其他环节,建立起完善的管理机制,取得最佳管理绩效。
  银行信贷管理从根本上讲就是遵循信贷资金循环周转规律,协调信贷资金流动性、安全性和效益性,实现价值最大化目标。所以,银行信贷管理具有广泛的内容,具有系统工程的性质。如果按照制度、体制、机制和支持技术加以归纳,大体上包括信贷关系的基础管理、市场定位和营销管理、风险防范与控制管理、资金定价管理和规模与结构配置管理等五个方面的内容。
  其中,贷款风险管理是银行信贷管理的核心。贷款风险是指银行在业务经营管理过程中,由于各种事先无法预料的不确定因素影响,使银行信贷资金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背离,从而使银行有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贷款风险主要存在于业务经营管理过程中,由于各种事先无法预料的不确定性因素影响,银行的信贷资金不能按期收回和正常周转,导致资金出现呆滞、呆账和坏账损失的一种可能性。如,银行向企业发放贷款后,由于市场供求变化、价格调整、体制改革等因素影响,使贷款不能按期归还和正常周转,出现预期贷款、挤占挪用贷款等,是信贷资金难以收回和出现损失。
  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包括贷款风险识别预警、贷款风险分析测定和贷款风险防范处理三个环节,构成贷款风险管理的基本内容。
  (一)贷款风险的识别。是指银行在各种贷款风险发生前,对贷款风险的成因、类型及其程度进行分析、判断,以此为基础,准确预测可能发生的贷款风险,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的贷款管理活动。贷款风险最常见的表现是企业违约,因此银行信贷管理部门、客户部门可以通过日常的信息积累和对企业财务报告的分析,对贷款作出预警。
  1、企业资产负债比例过高,将影响其真实偿债能力,如果出现贷款大量集中到期不能及时清结,银行贷款风险就会随之增加。
  2、企业应收账款的账龄过长;存货所占流动资产的比重偏高;营业周期过长;资产的流动性不足等。
  3、应了解企业账款抵押财产是否参加应有保险;在抵押期间内,抵押物市场价格是否发生重大变化,特别是由于技术进步、产品更新换代等原因造成的影响。
  4、企业经营成本提高,收益水平降低,效益滑坡,甚至严重亏损,将直接危及银行信贷资金安全收回的物质基础。
  5、应关注企业因分立、合并、兼并、改制等法律地位的变化或转包、租赁等经营方式的变化对银行贷款产生的影响。
  (二)贷款风险分析测定。形成贷款风险的主客观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从银行信贷管理的角度,可将其分为贷款对象选择失误、贷款方式运用不当及货款期限确定不合理等几个方面,并量化为贷款决策的一个基本依据,即通过综合考虑共同影响贷款风险的多种因素,包括贷款对象、贷款方式、贷款形态和贷款期限对贷款资产风险的影响,测定贷款风险度。
  从世界各国的金融监管实践看,目前对贷款风险分类主要有以下三种做法:
  第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把贷款分为五类。分别是:1、正常类,借款人能够履行合同,没有足够理由怀疑贷款本息不能按时足额偿还;2、关注类,尽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3、次级类,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完全依靠其正常营业收入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可能会造成一定损失;4、可疑类,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肯定要造成较大损失;5、损失类,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或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本息仍然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
  第二种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做法,即按照贷款是否计息把贷款分为正常和受损害两类,这种模式可以看成是以期限为依据的分类方法。
  第三种是欧洲发达国家的做法。这些国家的监管当局一般不对金融机构的资产分类做出规定。
  长期以来,我国对贷款的分类一直沿用财政部1988年《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中“一逾两呆”的分类规定,主要依据借款人的还款状况将贷款划分为正常、逾期、呆滞、呆账四类,后三类合称为不良贷款。这种分类方法表面上是以期限为基础,实际上也包含了风险因素。
  (三)贷款风险防范处理。在识别、测定贷款风险的基础上,银行信贷管理部门应进一步选择最佳对策,采取转嫁、分散、补偿等有效措施及时处理各种贷款风险,包括事前防范、事中化解、事后救济等三个方面。
  1、事前防范。银行在信贷经营管理中,对低效、无效企业或高风险项目拒绝发放贷款,以免发生贷款风险。事前防范的主要方法有:对企业进行信用等级评定,并根据客户不同的信用等级给予最高综合授信额度;严格银行信贷登记与咨询管理制度,充分运用金融系统贷款卡网络技术,防止借款人多头贷款、设置套贷、骗贷等;慎选贷款方式,严格控制信用贷款,积极推广担保贷款等。
  2、事中化解。面对不可回避的贷款风险,各国商业银行普遍采用的风险管理方法,就是分散策略和风险转移。(1)分散风险的基本途径是实现贷款结构的多元化,避免将信贷资金集中投放于某一类贷款、某几家客户等,而是有选择地将贷款分散开来,以降低贷款的风险程度。首先,将贷款分散投放于各个地区、各个行业和多家客户,可以防止某一地区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某一行业因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导致效益普遍大幅滑坡,或某一客户的破产、倒闭等不利变化给银行贷款造成严重损失;其次,在贷款总规模一定或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单个客户的平均贷款规模越小,客户经营失败对银行贷款安全的冲击越小,因此在同等条件下,银行应控制大额贷款的发放;第三,一般的,采取信用方式发放贷款的风险要高于同等条件下采取担保或抵押方式发放贷款的风险要高于同等条件下采取担保或抵押方式发放贷款的风险。因此,尽量减少信用贷款比重,相应扩大担保贷款比重,是降低银行贷款风险的有效对策。另外,由于贷款期限越长,受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就越大,贷款的安全收回就难以确定,因此,银行应使长、中、短期贷款的比例保持一个适度、合理的结构;(2)转移风险常用的方法有三种,分别是贷款担保、贷款利率浮动和贷款证券化。
  3、事后救济。有贷款风险,就有可能发生风险损失,贷款风险发生后,贷款银行应积极采取救济措施,对即将发生或已经发生的损失最大限度地予以补偿,贷款风险补偿的形式主要有:(1)贷款定价。在贷款利率水平确定的前提下,贷款除以成本作定价基础外,还要考虑可能发生的风险损失,贷款定价应加进风险因素,预计补偿将要产生或已经形成的风险损失;(2)提取呆账准备金。我国《商业银行法》关于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制度规定,商业银行应按贷款余额的一定比例,从利润中提取呆账准备金,用以补偿呆、坏账损失;(3)抵押权的实现。银行贷款以客户部分或全部合法、有效的资产作为抵押或质押,当借款人违约时,贷款行可以通过合法途径,依法对抵押物或质物进行占有、折价、拍卖或变价,补偿贷款损失;(4)保险。贷款行可以对一些风险大的贷款直接向保险公司投保,也可以要求客户以其资产或抵押物向保险公司投保,一旦贷款遭受损失,可以向保险人要求赔付或补偿。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经济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095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