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产品内贸易问题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伟丽

  随着国际间产品内分工的日益精细化,中间投入品被出口到一个国家,组装后再出口到另一个国家。这种中间产品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产品内贸易理论可以解释中间产品贸易模式。
  一、产品内贸易理论概念
  延承Adam Smith的国际分工思想和David Ricardo的比较优势思想,随着国际间产品内分工的飞速发展,为产品内贸易理论奠定了研究的理论基础。产品内分工的概念可以追溯到管理学研究中价值链的研究方法,这一方法在国际贸易学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阶段生产模型(Staged Production Model)的研究上,从垂直两阶段生产模型延展为多阶段生产模型,并运用这些模型分析国际贸易中的中间产品问题。产品内分工理论的中文文献具有代表性的是卢锋(2004)提出了产品内分工的基本涵义,是指产品生产过程包含的不同工序或区段,在空间上分散化地展开到不同国家和经济体进行。并论述了当代产品内分工的行业表现、发生原理、决定因素和发展动因等问题。
  随着产品内分工理论的出现,对于国际间产品内贸易理论的研究进入纵深发展,许多学者用不同的术语和视角阐释产品内贸易理论,主要体现在:产品内专业化(Intra-product specialization)、国际零散化(International Fragmentation)、国际外包(International Outsourcing)、垂直专业化(Vertical specialization)。
  Sven Arndt (1996, 1997a, 1997b) 首次提出“产品内专业化”一词,并提出“产品内专业化”能促进贸易和福利增加。Ronald W. Jones& Henryk Kierzkowski(2000)基于他们在1990和1998的文章,提出了“零散化”的概念是指将以前完整的生产过程分割为两个或多个部分或称“fragments”,并分析“零散化”过程的基础、原因和对不同国家的福利效应。Deardorff(2005)分析了“零散化”的利益问题:对于特定的个人、集团和国家来说由于现存的外部性和壁垒的扭曲,会损害他们的利益;对于世界福利是扩大的;对于通讯和交通技术进步是有促进作用的,提出“零散化”在现代生活中是不可避免的。
  二、国际贸易四个基本问题
  产品内贸易理论的研究仍然围绕着贸易的四个基本问题进行,即产品内贸易发生的原因、产品内贸易如何进行、产品内贸易的贸易利益和产品内贸易的利益如何分配。对这四个问题的回答构成了产品内贸易理论发展的基本框架。
  产品内贸易产生的原因探讨最多的是各国、各企业寻求利润最大化的需求,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国与国之间贸易成本的下降,利用各国的比较优势来承接产品的不同生产环节。发达国家利用技术优势,掌握产品的核心技术,发展中国家利用低廉丰富的劳动力优势完成产品的生产加工部分,部分较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承接产品的服务部分。产品内贸易在各国之间随着产品的不同工序的完成而进行。
  对于产品内贸易的贸易利益,大多数学者基本都认为产品内贸易将优化资源,使世界的贸易利益增加。对于如何分配问题的探讨则说法不一,发达国家的有些学者在理论与实证上证明产品内贸易将剥夺发达国家的就业机会,引起发达国家相关产业的衰退。部分学者实证结果认为产品内贸易没有使发达国家受到损失,产品链的大部分价值都回归到发达国家。在对于发展中国家利益的讨论中,许多学者都认为产品内贸易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升级,但也存在高污染、高耗能产业集中在发展中国家,造成发展中国家能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
  三、产品内贸易的实证研究
  产品内贸易的实证研究有国家层次和产业/产品层次的研究。例如Gordon Hanson (1996) 以临近美国的墨西哥为例,阐述了“零散化”现象。产业/产品层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信息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CT)产业、汽车产业、飞机制造产业和服务业等领域。Richard Harris(1993, 1995)建立了一个新的生产模型,研究通讯设备(tele-communications)的外包问题。Michael Ferrantino, Robert Koopman, Zhi Wang*, and Falan Yinug(2007)剖析了中国和美国先进技术产品(Advanced Technology Products,ATP)的贸易问题,对中国的高新技术产品(High and New Technology Products,HNTP)和美国先进技术产品(ATP)进行详细定义和分类,并发展一种新的方法来统一中、美先进技术产品的贸易数据,根据1996年至2006年的贸易数据,分析得出中国之所以成为美国先进技术产品市场的主要供给者,源于三个主要的因素:全球产品的零散化、中国在制造业中的比较优势、中国政府对加工贸易和外国投资企业的倾斜政策。但是,也指出中国先进技术出口产品的质量远远落后于美国的水平。在实证研究中运用最多的实证研究方法是David Hummels(2001)年的VS分析方法。
  四、产品内贸易理论的发展
  有些学者运用产业组织理论和合约理论,解释产品跨国生产的垂直组织形式,从而扩展产品内贸易理论的研究视角,在理论和实证方面更加地贴近现实世界。
  由于中间产品贸易特殊的贸易方式,造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工资差距拉大,以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内部的工资差距拉大。所以很多学者关注产品内贸易与工资差距的关系问题。
  在对国家贸易产生原因问题的探讨中,许多学者喜欢从技术进步的视角来观察。对于产品内贸易问题也不例外。由于技术进步,国家之间的运输成本降低,新的通信工具出现,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系越来越不受地域和空间的限制,所以技术进步促进产品内贸易的发展。
  伴随着技术进步、贸易自由化、生产率提高和成本降低等因素,产品内贸易对于生产率的影响越来越大。由于产品内贸易,尤其是离岸外包的数据很难获得,产品内贸易对生产率影响方面的文献很少。产品内贸易对于生产率的影响可以分为直接的影响和间接的影响,直接的影响是产品内贸易可以通过原材料资源的全球订购,而且使得在发达国家更接近资源配置的最优水平,促进生产率的提高,对于服务部门的经验研究几乎没有,但是实际上中间产品贸易对于制造业部门的生产率的促进作用较小,而对于服务部门的促进作用更大一些;间接的影响包括诸如技术升级等的影响。
  
  〔基金项目:本文受博士后基金项目“中国离岸外包优势定位的博弈研究”(批准号20080440278)、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中国离岸外包区位选择的决定因素及其优势定位的博弈研究”(批准号09YJA79014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型外贸发展模式研究”(批准号08CJL026)、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基于产品内贸易分工视角的深圳产业竞争力研究”(批准号115A037)资助。 深圳大学人文社科2006年度一般项目“环境标准、劳动标准与战略性贸易摩擦研究”(x0616)〕
  (刘伟丽,深圳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博士后)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159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