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我国失业与就业问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黄宝娥

  一、造成我国失业的原因
  (一)劳动力相对过剩,生产力不够发达
  就业问题的产生表现为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之间的不平衡,在我国的突出表现是不适应经济发展水平要求的劳动力供给总量过剩。改革开放以来,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在未来的发展中也是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首要障碍。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2000年末我国大陆人口为12.65亿,10年来人口平均增长率下降了4个百分点,但由于人口基数大,人口总量的增长还是相当可观的。人口的快速增长带来了从业人员总量的增长。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但是经济的快速增长还不能与人口尤其劳动力人口的高速增长相适应。
  (二)改革优化产业结构而引发的失业
  经济发展过程是一个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急剧变动时期,工业化和信息化快速发展,加剧了我国的失业问题。
  1、改革进程加快,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通过户籍管理、粮食供应和计划招工所形成的城乡屏障使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长期滞留在农业部门,农业劳动力不能随着国家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向具有较高劳动生产率的非农业部门自由流动。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步打破了这一障碍。在工业化进程中,随着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大量的农业劳动力要转移出来,使农村劳动力富余的问题变得极为突出。
  2、科技发展使劳动力需求量相对减少
  从长远看,技术进步有助于促进就业。因为,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社会分工,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可以吸收新的劳动力就业。但另一方面技术的进步会对人的劳动产生替代作用。先进技术设备代替落后设备,机器生产代替人的部分劳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人力。当先进技术替代工作岗位的规模和速度超过技术进步创造新工作岗位的规模和速度时,必然产生失业。我国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大发展超过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GDP增长对就业增长的拉动力不断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就业压力。
  (三)经济体制改革引发的失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经历了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企业冗员问题越来越突出,下岗分流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部分企业因种种原因可能会破产倒闭,这些破产企业向社会分流出的大量职工,与企业排放出来的富余职工和社会上新增加的劳动力共同形成了巨大的失业源,加大了就业压力。
  (四)大学扩招带来的大学生就业高峰而产生的就业压力
  对于高学历人群失业问题,2007年全国人大代表刘中慧认为,不考虑中国国情的高校过度扩招是大学生难就业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不能提供更多就业岗位的同时,国家的高校扩招速度应适当减缓,以缓解就业压力。
  二、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把失业率和新增就业机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出发点
  在市场经济中,失业率、经济增长速度、通货膨胀率和国际收支平衡都是重要的宏观调控目标。其中,把失业率排在首位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失业率是效率和公平的结合点,失业率过高必然导致收入差距拉大,从而使得效率发生的社会环境产生变化,效率势必由此大打折扣。失业率同时也是近期发展目标和长期发展目标结合点。当前又是未来的出发点,只有把当前的就业问题处理得比较好,经济社会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可能;同样,只有把未来的失业率控制在合理的范围,才能把潜在的经济增长速度尽可能地发挥出来,否则就是劳动力资源的浪费。因此,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时,都应该对宏观劳动力的供求平衡算一本账,以此为重要的约束条件,求解具体的经济发展措施和社会发展措施,并且把失业率和新增就业机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和地方政府政绩的主要考核指标。
  (二)对社会弱势群体再就业给予重点倾斜政策
  大龄失业、下岗职工是再就业中的弱者,也是整个就业工作中的难点,全社会都要予以关注、关心和帮助。各级政府应广开就业渠道,扶持、鼓励他们通过灵活就业方式和非正规就业摆脱困境。从国内外的实践看,非正规就业方式更适合弱势群体。所谓非正规就业,是指有别于建立稳定劳动关系正规就业的方式。非正规就业领域相当广泛,仅私人生活劳务需求,包括家庭保姆、老人陪护、接送小学生上下学、擦玻璃、洗衣服、做饭、购物等,就业岗位就相当可观。目前我国非正规就业还缺乏相应的配套政策,最明显的是社会保障还没有覆盖到这部分就业人群。我国应借社会保障试点的契机,根据失业、下岗和解决就业的具体实际,给弱势群体和非正规就业更多的关注、认同和扶持。不仅使非正规就业方式得到承认,而且使非正规就业者的权益也得到保护。
  (三)发展并完善教育产业,延缓新生劳动力就业
  我国每年有近40万的新生劳动力,其中,初、高中毕业生占2/3左右。如果我们进一步扩大教育规模,使这部分人能够进入大学或专科学校继续学习,延长受教育年限,既可延缓进入劳动时间,缓解就业的压力,同时又为社会塑造和储备高素质的人才奠定基础。建议政府制定政策,大力发展教育产业,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多发展中等职业学校和专科学校,通过政策引导,逐步实施职业教育与就业资格相联系的准入制度,提高群众接受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促进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和再就业的紧密结合。
  (黄宝娥,1975年生,陕西城固人,陕西理工学院经济与法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教育理论与实践)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163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