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国际服务外包发展分析及我国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晓涛 杨艳娇

  一、国际服务外包涵义
  
  随着国际服务外包业务的日益兴起,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对于这一问题进行探讨。虽然不同学者的定义并不完全相同,但就其本质,国际服务外包是伴随着国际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现代服务业在国际范围内转移的一种现象,是跨国公司作为行为实施主体将其客体,即本公司相关业务剥离分解,实施归核化战略管理的结果。
  从其运行机制中,可以看到国际服务外包涉及两个行为主体,即服务发包方和服务接包方。从博弈的角度看,在这一过程中,博弈双方最终达到双赢的结果:跨国公司作为发包方,从外部获得特定服务, 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将全部精力专注于自身的核心业务,以灵活应对外部环境变化,从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而外包提供国家或地区作为接包方,通过承接服务外包业务, 充分发挥本国的比较优势,利用现有资源, 以优势部门融入世界经济, 从而获得比较利益。因此,积极参与到全球服务外包的进程中,各方均能从中获益。
  服务外包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研发外包、呼叫中心外包、物流外包、信息技术外包、业务流程外包等,其中最为常见的是信息技术外包(ITO)与业务流程外包(BPO)。信息技术外包是指服务外包发包商以合同的方式委托信息技术服务外包提供商向企业提供部分或者全部的信息技术服务功能,以降低软件开发的成本。其业务范围包括IT系统操作服务、IT系统应用管理服务和IT技术支持管理服务(包括软件外包)。
  业务流程外包是指将一个或者多个原本企业内部的职能外包给外部服务提供商,由后者拥有运作管理这些指定的职能。其业务主要包括需求管理、企业内部管理、业务运作服务、供应链管理等。
  
  二、国际服务外包的发展现状
  
  (一)全球服务外包市场规模及业务领域日益扩展
  根据联合国贸发会发布的《2004年世界投资报告:转向服务业》,目前全球软件和服务外包市场以30―40%的速度增长,相应预测数据显示2004―2006年的市场总值分别为3000亿美元,5850亿美元,1.2万亿美元。美国市场调研公司的数据显示,世界服务外包市场以年均8.2%的速度递增,根据其预测,全球BPO业务的总量将由2004年的1113亿美元到达2009年的1719亿美元,ITO业务也将实现从1900亿美元到2200亿美元的增长。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伴随着服务外包总量扩大的同时,新的服务外包领域也逐渐形成,服务外包的定义有了新的外延。其涉及的范围已由传统的信息技术外包和业务流程外包拓展到金融、保险、会计、人力资源管理、媒体公共管理等多个领域。
  (二)全球离岸服务外包的潜在市场规模巨大
  据有关部门统计,全球离岸服务外包的潜在市场规模巨大,已达4650亿美元,其中IT应用服务、业务流程外包、IT基础设施服务和设计研发服务潜在市场分别为900亿美元、1700亿美元、850亿美元和1200亿美元;到2010年潜在市场规模有望增长到6000亿美元。目前,在4650亿美元的潜在市场中,仅有9%实现了离岸外包,分别为IT应用服务170亿美元、业务流程外包100亿美元、IT基础设施服务10亿美元和设计研发服务120亿美元,行业仍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据统计,在全球1000强企业中,仅有1/3企业参与了离岸服务外包,还有2/3的企业未参加到服务外包的浪潮中,因此,发展离岸外包的市场巨大。
  (三)中国和印度日益成为全球两个最大的国际服务外包基地
  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是主要服务外包输出地,在全球外包支出中,美国占了约2/3,欧盟和日本占近1/3,其他国家所占比例较小。发展中国家是主要的服务外包业务承接地,其中亚洲是承接外包业务最多的地区,约占全球外包业务的45%。中国、印度、爱尔兰、菲律宾和俄罗斯等20多个国家是全球外包市场的主要竞争者。但随着国际服务外包业的日益发展和完善,中国和印度已成为吸引发达国家制造业和服务业外包的最主要地区。赛迪顾问发布的一份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06年中国软件外包服务市场规模高达14.3亿美元,同比增长55.4%。近年来,跨国公司已把1/3以上的制造业务外包到中国。并且,由于地缘因素,以及历史因素的影响,中国的软件公司成为日本软件业外包的主要合作对象。
  对于印度,由于合理的业务选择、准确的市场定位、完备的政策体系、丰富的人才储备等原因,印度国家软件和服务公司协会的数据显示,2005年印度软件外包额达到195亿美元,占同期全球软件务外包额819亿美元的23.8%;印度由于具有软件产业和英语能力的优势,其业务量已占据美国服务外包市场业务的60%以上。
  
  三、我国承接服务外包的优劣势分析
  
  2006年中国服务外包产业收入总额达118亿美元,其中IT服务外包产业规模为75.6亿美元,业务流程外包产业规模达42.7亿美元。麦肯锡公司2008年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已有96家收入超过5亿元人民币的软件和IT服务公司,外包领域也出现了有一定代表性的企业。
  (一)优势分析
  1、拥有良好的投资环境
  我国宏观经济环境日益改善,自2003年以来,连续4年中国的GDP始终以两位数的速度保持持续增长,分别为10.0%、10.1%、10.4%、10.7%,为服务外包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潜力。中国的法律环境日益健全和完善,为外资企业在中国顺利开展经营活动提供了可靠的立法保证;我国拥有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尤其电信通讯、能源,交通方面等基础设施条件优良且成本低廉,为服务外包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具有促进服务外包发展的巨大市场
  从市场主体看,中国具有数目庞大颇具实力的传统国有企业以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飞速成长的民营企业这些都是服务外包的潜在客户;此外,中国是世界上吸收外资最多的国家之一,全球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中,有近450家已在华投资,部分公司在华设立了地区总部,数目庞大、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既是巨大的潜在服务外包买方市场,也是承接服务外包的重要主体,这无疑为中国服务外包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从产业结构看,由于历史因素以及产业政策等多方面影响,我国一直注重工业的发展,现已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配套能力较强的制造业体系,而大量的外包服务产生于制造企业中的生产性服务业,我国强大的制造业必将为服务外包业开拓更广阔的市场。并且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进一步结合,将引领中国经济向产业链上高附加值的部分进行拓展,进一步巩固中国在全球制造业的领先地位,持续提升中国的国际竞争力。
  3、具有发展服务外包必需的人力资源优势
  我国人力资源充足,具有大批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素质劳动力,每年高校毕业生达到400万到500万人,具备大量高素质、低成本专业技术人才优势。另外,我国劳动力成本仅为印度的70%,美国的1/8。
  (二)劣势分析
  1、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
  我国现有的人力资源结构呈现“金字塔”形状,即从事服务外包高端人才缺乏,具备综合能力及较强应用能力的软件人才不足,中间技术人才也相对不足,但处于金字塔底端对技术要求不高的低端普通软件人才数量充足。而当前发展服务外包对于人力资源结构的需求呈现“橄榄球”形状,对中间技术人才的需求巨大,这表明我国人力资源的供给与需求存在严重不符;同时,与以英语为母语的印度相比,我国相关工作人员英语水平偏低,缺乏相应的语言优势;此外,由于存在文化差异,我国相关从业人员对于西方商业理念缺乏了解。

  2、承接高端外包业务能力不强
  目前,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主要采用传统的承包方式,仍以信息技术外包,业务流程外包为主,主要承接低端外包业务,如后勤办公,包括数据输入和转化、文件管理等以及顾客服务,包括呼叫中心、在线顾客服务、远程营销等,而对于具有高附加值的软件开发服务、研发设计服务、管理咨询服务、金融理财服务等高端服务外包市场,我国外包存在的明显问题是涉足相应服务外包业务领域时处于初级阶段,承接高端外包业务的能力不强,与世界一些服务外包业务发展较好的城市和地区相比,存在着相当差距。
  3、外包企业品牌知名度低
  从信息技术外包的软件领域来看,由于同处亚洲,受地缘因素影响,我国软件企业主要面向日本市场;由于语言以及文化差异等因素影响,我国对于软件外包主要发包国的欧美国家市场的开拓明显不足;同时,我国企业对于自身能力缺乏认识,很少企业获得承接软件外包所需的高级国际资格认证。总之,我国的服务外包缺乏强有力的品牌:尽管中国各个软件园与所在地政府都为此做了积极的准备,在国内外各种场合开展了宣传活动,但未能有效消除国际客户对中国的主要顾虑。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服务离岸外包行业缺乏一个有影响力、能够真正代表国家服务外包行业的行业组织,因此无法与政府共同制定品牌策略并在国际上针对中国的独特优势定位开展品牌建设活动。
  
  四、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政策建议
  
  (一)进一步发挥要素的比较优势,并注重培育动态比较优势
  一方面,我国应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承接商业服务、营销、旅游等劳动密集型外包业务,同时积极承接软件开发、通讯信息等技术密集型外包业务;另一方面,发挥我国承接日韩服务外包的比较优势,以发展日韩市场为立足点,稳步开拓欧美市场。从政府层面积极推动中日、中韩软件企业继续合作,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扩大对日韩服务出口,并在此基础上,稳步开拓欧美市场。
  由于世界服务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正在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技术、资本密集型转变,我们在发挥传统比较优势的同时,要加强培育动态比较优势,在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密集型服务业竞争优势的同时,应顺应国际外包业务发展趋势,由传统的劳动力密集型的服务外包业向高层次的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外包业转变,逐步优化提升服务外包,这需要相关部门和企业重视教育、研发和创新, 扶持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产业的发展, 推动传统服务业向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方向发展。
  (二)加强企业自身实力,提升国际接包能力
  针对我国服务外包市场上从事外包业务的企业规模小、实力薄弱等问题,我们要确实采取相关措施。首先,应加快行业整合速度,培育领头企业,创建国家级的服务外包机构。其次,除去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外,已经具备一定规模的服务供应商可以有选择地进行强强联合,通过收购、兼并等方式,整合彼此的资源,形成优势互补,增强企业自身实力,以便增强国际竞争力;再次,可以借助外资力量,通过引入外商直接外资,成立中外合资外包企业,在解决资金问题的同时,通过技术外溢效应,学习国外先进的经营和管理经验,提升企业自身实力。
  (三)改进服务外包专业人才的培育方式
  首先,针对人才结构问题,高等院校在培养相关人才时,要针对软件外包人才的需要,调整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顺应发展服务外包业所需的人才趋势;其次,注重提高相关人员的英语水平和软件制作能力,加大有关的职业技术教育,重视双语人才、软件出口人才的培养,为开拓欧美市场做好准备;最后,要注重管理者人员的培养,提高其在战略策划、项目管理、组织领导、沟通谈判、市场开拓等方面的实力,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以便其在更广泛的全球市场上从事服务外包业务。
  (四)打造“中国外包”的国际品牌
  从国家层面讲,政府应明确出台政策性法律文件,制定中国的总体外包品牌战略;从行会角度讲,行会组织应通过宣传等有效手段,为全球外包客户提供中国在服务外包方面所具有的优势、能力及优惠政策等全面的信息,帮助其了解中国服务外包状况,树立中国服务外包业的良好形象;作为服务提供主体,企业应紧紧抓住目前在中国发包的知名跨国企业,以高质量的要求和标准完成相应的承接任务,进而获得跨国企业发包商的信任和支持,并进一步与其合作,通过其宣传中国企业承接外包业务的能力,打造出中国自己的外包品牌。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187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