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渭滨

  摘要:考核方式改革是高校教学改革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学生的能力培养至关重要。本文对高校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进行了探索和研究,综合分析了当前高校课程考核改革的前提和目标,提出了课程考核的通用模型,进行了模型应用案例解析。考核模型和方法的应用提高了教师进行课程考核的工作效率和效果,有利于学生能力和素质的综合评价。
  关键词:课程考核综合评价考核模型
  中图分类号:G642.47 文献标识码:A
  
  考核方式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要通过考核方式改革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既要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又要考查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这将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能力的培养起到主导性的作用。
  尽管高等学校课程考核方式在不断地进行着探索和改革,提出了一些基本的原则和方法,针对具体的课程进行了考核方式的分析和设计,但总的来说,仍然存在考核方式单一,考核内容局限,考评方法片面,重理论轻应用,考核方式不易推广等弊端[1-4]。
  一、高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前提
  充分认识课程考核的目的和作用是确定考核方式的重要依据
  课程考核绝不是为了最终的分数和排名,课程考核具有如下重要的目的和作用:第一,课程考核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激励因素和推动力。通过课程考核,能够使学生认真对待该门课程,推动学生对课程的学习。事实上,考核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学习课程的方式方法,也决定了学生能够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第二,课程考核是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考核过程和结果,能够反映该门课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教师通过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效果。第三,课程考核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衡量指标。科学的课程考核结果是评价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的主要标准和参考依据,是评价、选拔和使用人才的重要参考。
  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是确立课程考核方式的基本前提
  课程考核作为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而教学目标又决定了课程授课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目标因课程的性质和内容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例如,对于工科专业类课程,更加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深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程度,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同时,通过案例教学,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课程考核应该充分考虑不同课程教学目标的不同,设计和规划考核方式。
  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的综合评价体系是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方向
  当前高校很多课程还是以传统应试为主,重点考查学生掌握本门课程基本理论知识的情况,这种考核方式很难体现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评价。这也是导致很多成绩优秀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在求职中屡试屡败,即高分低能的一个主要原因。实际上,一门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不仅包括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更包括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因而,课程的考核方式除了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外,更应该体现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评价,要建立起学生能力培养与课程考核方式的紧密联系,建立集知识、能力和素质于一体的综合考评体系。
  二、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原则和目标
  高校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应该从现有的注重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素质培养的方向转变,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控制和评价,将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重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考核真正达到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同时促进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以及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积极开展考核方式改革,探索多种形式的考核形式,将课程考核贯穿到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在原有课程考试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技能掌握情况的基础上,突出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实践能力的考查,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综合考评体系,为推动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基础,更为学生未来的长足发展奠定基础,。
  三、高校课程考核方式的通用模型解析
  综合和总结当前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采用笔试、口试、实验测试、项目演示、论文报告、答辩等不同形式。当然,各门课程根据自身性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不同,会采取不同的考核形式。尽管课程考核形式和计算方法五花八门,但对各类课程的考核形式和方法进行系统分析和总结后,我们发现可以利用如下的一个通用数学模型将其表示出来:
  
  其中,为课程的总成绩,为采取的第i种考核形式或第i次考核的成绩,为权重,反映了第i种考核形式或第i次考核在该门课程考核中所占的比重,体现其重要性程度。
  各类课程的考核都可以通过该模型进行设计和计算,同时该模型更容易实现计算机自动化处理,科学、简单、高效。该模型将不同类型的考核方式集于一身,为形成一个能够全面反映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的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体系提供了模型依据。通过该模型,很容易根据课程特点实现考评综合化、考核方式多样化和成绩构成多元化,建立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多视角、多元化的过程性评价体系,从而使课程考核真正能够实现反映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测试与评价。
  四、课程考核通用模型的应用案例分析
  本文以工科类研究生专业课程《模式识别》为例,说明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和通用模型的应用。
  首先,分析课程特点和教学目标。《模式识别》课程,一方面理论性较强,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数学工具,例如贝叶斯分类器等;另一方面应用性较强,很多实际问题都可以应用模式识别领域理论知识加以解决,例如,利用贝叶斯分类器实现对文本的分类识别。为此,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在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应用中的问题。
  其次,确立课程考核形式。基于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设定课程的考核形式及考查点如表1所示。
  表1《模式识别》课程考核形式设计
  考核形式 考查点 备注
  期中考试(笔试) 理论知识 结合教学进度进行
  期末考试(笔试)
  上机实验1 实践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结合重要知识点的程序实现
  上机实验2
  综合实践项目:
  程序实现、文档提交 实践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总结提炼和文档撰写能力 理论应用于实际;
  题目可自拟,也可来源于导师;
  学生分组。
  小组讨论和汇报 交流沟通能力 小组汇报项目进展情况、讨论问题
  演示和答辩 表达展示能力 技术讲解、程序运行、项目演示
  
  可见,基于表1的设计,对于《模式识别》这门研究生课程,既考查了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又考查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最后,应用模型得到学生该门课程的考核结果,每位学生在课程考核结束后都会收到一份如表2所示的课程考核结果。通过该表,学生可以清楚地了解自己在哪个环节、哪种能力上存在差距,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和努力方向给出了重要参考。
  表2《模式识别》课程考核模型评价表
  考核形式 单项分数(百分计) 权重值 总成绩
  期中考试(笔试) 0.1
  期末考试(笔试) 0.2
  上机实验1 0.1
  上机实验2 0.1
  综合实践项目:程序实现、文档提交 0.25
  小组讨论和汇报 0.1
  演示和答辩 0.15
  
  通过这种考核方式的设计,明确了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目的和努力方向,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客观、公正地反映了学生的水平和能力;同时,也为教师对于该门课程的考核工作带来了便利,提高了工作效率,提供了科学判断的依据。该种考核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运用,得到了学生的普遍好评。
  五、结束语
  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是我国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难点问题。这种改革给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同时,要求学生改变平时不学、期末突击、片面追求分数的传统学习方式,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进行自学和思考。
  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单纯地强调知识的传授,因而应该重视过程考核、注重能力测试,客观、综合评价学生,通过考核,学生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提高了素质,才真正达到了考核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徐达奇.改革高效课程考核模式[J].理工高教研究,2005,24(6):86-89.
  [2]李同升.基于能力和素质的考试改革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05(6):52-54.
  [3]邓义桂.当前高校考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1):151-157.
  [4]梅迎军.高校专业课程考核现状及改革[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1(6):25-2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230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