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几点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苏春海

  摘要:十七大报告指出,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将劳动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源,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键。培训是开发人力资源,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措施和途径之一。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必然趋势。正确认识和妥善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是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
  一、农村劳动力的现状
  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人口占50%以上,总体文化层次偏低,劳动力以初中、高中及以下为主,而且,绝大多数缺乏职业技能培训。他们满足于自给自足的现状,稍富即安,离乡不离土的现象严重。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比重高于不发达地区;工业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第一选择;非农收入逐渐成为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主要收入。
  二、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一方面,有些地方、部门和企业领导对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认为教育培训是农民自己的事情。重经济指标,轻教育培训的现象较为普遍,没有认识到职业培训对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及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没有认识到加强职业培训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由于文化知识所限,农民还没有认识到教育培训对自身长远利益的影响,加之培训的成本较高农民难以承受,少数培训机构的办学形式、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实用性,增加了农民对培训后就业预期的不确定性,因而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二)培训时间短,培训形式单一,培训深度不够,培训内容与实际脱节
  有的培训机构,特别是一些技工学校、中职学校注重学历教育,而轻视技能培训或者技能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学习时间短,培训流于形式;有的培训机构没有考虑到农民培训的特殊性以及农民文化素质低的实际,强调文化知识教学而忽视专业技能培训,强调课堂系统理论讲解而轻视技能操作;有的培训机构教学中很少涉及到法律法规、城市生活常识、心理辅导等知识,致使很多新到城市转移就业的农民工不适应城市环境,培训深度不够,培训内容与实际脱节。
  (三)办学条件参差不齐
  有的培训机构教学设施落后、实习实训仪器设备简陋,有些教学仪器甚至是淘汰产品,与新工艺、新技术、新技能用工培训的要求极不适应;有的培训机构师资匮乏,特别是既懂一定的理论知识,又具有实践操作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奇缺,难以保证正常的培训质量。
  (四)转移培训就业缺乏后续的跟踪服务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中,开展就业跟踪服务是最薄弱的环节。农村劳动力在整个转移、培训、就业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是在第一次转移就业过程中,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就业的稳定性往往较低,对于这类人员再推介就业问题,以及培训和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帮助解决工作都做得较少,缺乏后续跟踪服务机制。
  三、加强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进一步明确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工作思路
  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关系城乡经济结构和劳动力资源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关系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广大农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因而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要列入各级政府年度考核内容,实行目标管理。要结合实际制订短期实施计划,确定各阶段的目标、任务和工作进度,明确各有关部门的工作职责,细化政策措施。要建立统筹协调的领导体制和分工负责、相互协作的工作推进机制,充分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把统筹城乡就业、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任务,抓紧抓好。
  (二)建立培训的长效管理体制和评估机制
  建立多元化的农村劳动力培训投入机制。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经费应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用人单位、农民个人以及其他社会力量共同承担的合理的、多元的投入机制。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要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经费纳入财政经常性预算科目,加大对农民参加培训的补贴力度,并且根据国家和地方经济的发展适时予以增加。
  建立行之有效的培训评估机制。国家或地方应出台有关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评估体系,对其办学条件进行明确,在此基础上对现有的培训机构进行科学评估,规范办学行为。积极扶持办学条件好,社会声誉高的培训机构,努力培育一批有市场前景、办学规范的培训机构,坚决取缔不具备基本办学条件、以赢利为目的、坑害农民的培训机构。
  (三)整合培训资源,提高培训资源利用效率
  各类培训机构是对农民工实施培训的重要平台,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面向社会各类职业技术培训机构公开选择认定一批定点培训机构和培训专业,鼓励和支持那些热心教育培训事业、有一定经济实力的社会力量以各种形式参与劳动力转移培训,实行公办与民办并举,多渠道、多形式、多规格的办学模式,建立社会化的培训体系。各培训机构应根据自身实际,有选择地设置培训专业,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突出重点,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形成特色和优势,进而形成品牌。
  (四)结合农村劳动力需要,改革培训内容
  根据市场和企业需求,按照不同行业、不同工种对从业人员基本的要求,把培训和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纳入长远发展规划。在培训内容上,做好以下工作:首先注重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培养他们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寻找就业岗位方面知识。其次,提高其综合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就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市场经营能力和创业能力等。再次,强化劳动职业技能教育,注重生产与技术相结合,注重实践性、实用性和实效性,紧贴农业、农村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实际需要开展培训,一是适应就业、上岗要求为目的技能培训;二是紧跟技术发展的潮流,传授当代最新的应用成果;三是因地制宜地传授农、林、牧、副、渔业等实用专业技术,切实让农村劳动力学到一技之长,铺平他们的就业之路。
  (作者单位:山东省莱芜市劳动就业训练中心)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277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