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扩大福建省农村消费市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吴其勉

  摘要: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当前全球经济低迷,出口受阻,福建省经济面临严峻挑战,扩大内需显得非常重要。福建农村市场规模庞大,潜力巨大,但整体消费水平偏低,消费结构不合理。而农民收入水平低、农村社会保障不健全、农村消费环境差等是阻碍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为此,文章提出了若干扩大农村消费市场的对策。
  关键词:农民收入;农村消费;农村社会保障;农村消费环境;财政政策
  
  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福建省经济面临严峻的挑战,从国内看,人民币的升值,使得福建省出口商品成本增加;从国际看,美国与欧盟是福建省最主要的出口地区,美国与欧美地区经济的衰退必然导致福建省出口受阻。为此,福建省经济必须从外向经济向内需经济转变,把焦点放在省内需求上。农村是福建省最具消费潜力的市场,所以提高农民收入、扩大农村的消费需求显得尤为重要。
  一、福建省农村消费市场的潜力
  (一)人口规模变动及趋势
  2009年福建省总人口达3627万,其中农村人口有1763万,占总数的48.6%,城市化水平为51.4%左右。同年浙江省、广东省的城市化水平分别约为60.2%、64.1%。按照目前保守的估计,福建省的经济总体水平与它们相比落后了十几年,也就是说到2020年左右,福建省的城市化水平可能最多也只有60%左右,农村人口仍然占了40%左右,农村人口规模仍达到1440万人左右。从届时趋于零的人口增长率和较成熟的城市化率来看,再加上长期历史形成的城乡二元结结构的消除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农村人口将会在较长一段时间维持在较大的规模,扩大这部分的市场意义重大。
  (二)农村消费市场规模的经济地位
  福建农村消费市场的规模决定了它在福建省未来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替代的经济地位。当前福建省农村人口规模为1763万,农村消费市场庞大。从省际来看,福建省是全国最重要的侨省之一,海外华侨多,且多数祖籍都来自农村,目前全球进入中国的个人外汇汇入款有一半进入福建,每年从海外汇入福建省的侨汇至少在200亿元以上,这成为福建省民间游资和农民有支付能力需求的重要来源。
  二、福建省农村消费市场现状
  (一)农村市场分散,规模小
  福建省农村人口多,市场潜力大。但山地、丘陵面积大,大约占全省面积的80%,加上乡镇、行政村、自然村多,使得农村市场被分割成无数个小市场,市场分散且之间缺乏足够的联系,又由于商品经济不够发达,农村市场的交易规模小。
  (二)农村市场消费水平低,城乡消费总量差距扩大
  根据统计,2009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80.99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3015.67亿元,增长16.6%,全年农村市场实现零售总额1465.33亿元,增长16.3%,城乡消费品零售额之比为2.05∶1,而城乡人口之比为0.99∶1,由此可见农村市场的消费水平低。
  (三)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较高,消费结构不合理
  2009年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9.7%,高于全国的35.8%。而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5.9%,也高于全国的43.0%。与周边较发达省份相比存在一定差距,2009年浙江省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6.4%,广东省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7.8%。说明福建省农村农民家庭生活水平较低,生活必须的食物支出所占的比重较大,耐用消费品少,城乡差距大,消费结构不合理。
  三、限制福建农村消费市场扩大的原因
  (一)农民收入水平低且收入增长的幅度缓慢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认为:收入水平决定消费水平,收入水平增加,消费水平也会随着增加,进而扩大消费市场。
  从表中可以看出福建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虽然逐年增长,但2009年人均纯收入仅为6680元,且增幅慢;而城镇居民人均收入2009年却达到19577元,城乡差距为2.9∶1,平均年增幅也大于农村,这样必然加剧城乡之间的差距。城乡差距不断扩大,使得全社会的平均消费倾向更低,进而不利于农村消费水平的提高。
  (二)农村的社会保障不健全,子女教育开支大
  根据凯恩斯谨慎动机理论: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其中为了预防意外发生而持有的一部份货币:L1=k*y,L1表示预防意外而持有的货币量,k为所需货币量与实际收入的比例关系且k>0,y为实际的收入,收入越多,预防性需求也越多,不利于扩大消费需求。当前,福建省农村的社会保障不健全,农村的社会保障水平低,农民仍然面临着看病贵,养老难,子女上学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学费贵等问题,这些使得农民谨慎性需求增加。据统计,2009年全省居民储蓄存款年末余额为7078.81亿元,是1978年的1078倍,而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则只增长146倍。可见,随着收入增加,消费未得到较快增长,储蓄却大幅上涨,说明人们增加的收入不是用来扩大消费而是进行储蓄。
  (三)农村消费环境差,市场建设不健全
  1、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地区差距大。据统计全省在乡镇地域范围内有火车站的乡镇占全部乡镇的11.6%,有码头的占20.7%,有二级以上公路通过的占59.8%。交通不便使得农村地区的特色农产品不能及时的运到城里,城里的工业品也难以上门提供产品和服务。农村的电力通讯设施仍然不够完善,特别是沿海闽南地区与闽西北地区的差别较大,使得闽北地区农村的家用电器消费量较少。
  2、农村金融制度不健全。由于农地投资规模大、收效慢等特点,加上土地、房屋不能做为抵押,我国农村信用体系缺失,这使得农民无论是生产性贷款还是消费信贷都很难取得资金,而民间高利贷利息高。农村地区严重“缺血”,使农民没办法加大投资,信贷消费落后,这些阻碍了农村消费需求。
  3、农村市场制度不健全。据统计,2006年末,全省79.8%的乡镇有综合市场,13.8%的乡镇有农产品专业市场,30.8%的村有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53.7%的村在村内可以买到化肥,7.0%的村在村内可以买到彩电。农村市场建设虽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农村市场监管落后,城市的劣质产品向农村市场转移,使得农村市场上出现了很多没有安全保障的产品,阻碍了农村消费市场的扩大。
  (四)农民的消费意识、消费观念落后
  广大农民长期以来受“节俭为荣”、“勤俭持家”等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农民有钱不舍得花,过分强调节俭,边际消费倾向比较低,导致在新增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重降低。农民崇尚“勤俭持家”、“为子女储蓄”,忌讳“寅吃卯粮”,因而他们宁肯省吃俭用,也不愿把明天的钱提前到今天来用,不愿进行信贷消费。主张“节约当前、聚财预后”,偏重远期消费,忽略近期消费,他们一旦有了一点收入节余,首先想到的是把它们积存起来,以备将来之用,对于即期消费则十分谨慎。这一消费观念必然会造成高储蓄低消费的结果,不利于增加农民消费、扩大农村消费市场。
  四、扩大福建农村消费市场的对策
  (一)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农民的消费需求
  1、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近年来福建省财政税收迅速增加,2008年全省财政总收入1516.51亿元,比上年增长18.2%,远大于经济增长速度。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政府要加大农村财政的转移性支出,提高粮食的收购价格,提高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标准。政府要加大对农村的水利、道路等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农村的生产环境。政府也应该加大财政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力度,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

  2、完善土地流转制度维护农民权益,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当前农地的流转制度不完善,农村土地的市场价值被严重低估,使得农民从土地所获得收入较低。农地流转制度的完善既能提高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又能促进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保证粮食安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会增加对农机、农具的购买,能促进钢铁、机械业等的发展。农民的土地权益得到了保护,农民得到了实惠,使农民更加积极地劳动,加大对土地的投资。
  3、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中小企业是福建省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农村劳务输出的主要途径,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由于出口受阻,福建省的中小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的企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政府应提高出口企业的退税额,完善增值税的转型,减轻企业的负担;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降低利率,减少企业的信贷成本。
  4、发展特色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福建省山地、丘陵多,高温多雨,典型的红壤等特点,特别适合于茶叶、食用菌、水果、蔬菜、烟叶等的发展。2007年全省茶叶总产量达22.39万吨,居全国第一,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茉莉花茶等品种享誉海内外。食用菌罐头、柑橘、香菇等出口金额居全国第一。二是全省森林覆盖率居全国第一。充分利用林木资源,对林产品进行生产、加工,使林业生产焕发出勃勃生机。三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效的提高初级农产品的附加植,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民的收人。
  (二)健全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城乡社会保障的一体化
  福建省的社会保障体系目前仍处在不断健全的过程中。一是政府要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的财政支持力度,加大对民生工程的投入,使广大农民群众切实享受到平等的公民权利。二是开征社会保障税,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专项基金,解决农村社会保障资金不足的问题。三是要从本省的实际情况出发,着重为农民构建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障制度等。
  (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1、政府应加强对农村的水、电、公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投入,加快改造农村电网、广播电视网、邮政通讯网、信息网、公路网等。交通条件的改善可以促进城乡之间物品的流动,增加彼此间的消费;改善电网可以降低电价,鼓励农民对家电的消费;山区、自然村等通讯条件的改进,可以促进这些地区对电话等通讯产品的消费。同时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以拉动钢筋、水泥等的消费。
  2、加快建立农村现代金融体系。在加大生产资料信贷的基础上,还应注重向农民提供生活资料金融服务,使农民的潜在需求变成现实需求。一是加快建立全省性的个人信用体系。二是银行要加大对农村的信用支持。三是放宽贷款的条件,将更多的消费项目列入消费信贷的业务范围。
  (四)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转变消费观念
  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福建省农民的文化素质低,使得农民的消费观念落后,阻碍农村消费水平的提高。所以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一是政府和村委会要加大对农村教育事业的财政支持力度,完善农村的教育设施。加大对贫困学生的生活补贴,减轻农村家庭的学费负担。鼓励社会优秀的教育人才到农村支教,改善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二是引导社会各种力量到农村开办职业技能教育,提高农民的自身技能和文化水平;新闻媒体要加大宣传力度,刺激农民的消费欲望,更新农民的消费观念,提倡适度消费,优化消费结构。另外,推进小城镇发展步伐;发展农业观光旅游;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立农村市场信息网等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扩大福建省农村消费市场,促进福建省经济稳定发展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敏.提高农民收入开拓农村消费市场[J].研究与探讨,2008(2).
  2、王涛,刘庚伍,张怡梅.农村社会保障对启动农村消费市场的影响[J].农业经济,2006(4).
  3、温桂荣.扩大农村内需的财政政策[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4(2).
  4、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M].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5、2005-2009年福建省统计公报、福建省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DB/OL].福建省统计局网,2010.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282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