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我国民营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问题与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石志忠 张素果

  摘要: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在走向国际市场的过程中遇到许多问题,资金问题严重,融资困难;国际法律和国际惯例限制民营企业走向国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的过程中出现的贸易壁垒问题;缺乏自主创新能力限制了民营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民营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导致在国际竞争的市场上走向失败;外贸人才紧缺,制约了民营企业向国外发展的实力。需要正确认识并予以解决,从而实现走出国门、不断发展。
  关键词:民营企业;国际市场;自主创新能力;核心竞争力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使民营企业面对一个更为自由开放的世界,民营企业要突破竞争重围、寻求发展空间,必须树立“放眼世界”的全球化理念,客观上要求民营企业必须自觉地走向国际市场,以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空间。但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在走向国际市场的过程中遇到许多问题,需要正确认识并予以解决,从而实现走出国门、不断发展。
  
  一、我国民营企业走向国际市场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一)资金问题严重,融资困难
  融资难是我国目前民营企业生存状态的最典型特征,也是民营企业走向国际市场难以成气候的一个关键原因,规模小、资金短缺、投资方式单一势必造成民营企业产品开发难、市场开拓能力弱、风险承受能力差,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虽然各级政府部门想方设法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便利,但是由于受到中央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影响,货币供应量受到控制,使本来贷款环境就相对较差的民营企业在近几年来的融资更加困难。
  (二)国际法律和国际惯例的限制
  民营企业走向国际市场,除了必须遵守本国法律之外,还会遇到与其进行交易的各个交易方国家的法律。此外还会碰到我国参加的国际条约和国际上通用的国际商业惯例。这些法律规范有些是当事人必须遵守的,违反者轻则要承担民事赔偿、行政处罚,如被罚款、吊销营业执照,重则要承担刑事责任;有些则是由当事人自由选择予以适用,在适用时还可以加以修改、变更。每个国家的法律以及国际惯例都与本国法律会有很大区别,很多民营企业因为对他国法律和国际惯例的不了解与忽视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
  (三)走向国际市场的过程中出现的贸易壁垒问题
  由于相互间经济利益和贸易活动本身的要求,也由于民营企业自身存在或面临的问题,诸如产能大,产品附加值不高,在国际上缺少叫得响的知名品牌等因素,导致贸易摩擦增多。据有关资料统计,自2004-2006年间,我国企业遭遇的反倾销和保障措施调查已居世界首位,知识产权争端、技术壁垒、宏观经济政策等方面的摩擦也呈迅速上升的趋势。了解国际贸易信息,把外在的压力变成我们发展的动力,提升我们的竞争力刻不容缓。
  (四)缺乏自主创新能力限制了民营企业走向国际市场
  面对日益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面对以创新和技术升级为主要特征的激烈国际竞争,我国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的问题已经日益成为发展的瓶颈。我国民营企业的产品生产表现出较强的“拿来主义”和“短期化行为”的倾向,民营企业更多地是借助于外来技术,通过技术转移的方式获得技术创新成果,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的问题成为制约民营企业在国际市场发展的瓶颈。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成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取得国际竞争优势的迫切需要。
  (五)民营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导致在国际竞争的市场上走向失败
  竞争力其实就是企业在长期竞争过程中逐步积累形成的不同于竞争对手的能力,它可能是研发能力、制造能力、营销能力,也可能是品牌能力等等。核心竞争力不同于一般的竞争力,它应该是企业成功和保持竞争力优势的关键竞争力,是企业永葆强盛的基石。由于许多民营企业家对于核心竞争力缺乏清晰的认识,对国际市场的开拓、产品研发没有战略规划,致使民营在国际市场上即使成功也是暂时的,缺乏发展的“后劲”,不能保证企业得以持续的发展。如我国民营企业对产品的研发能力有限导致出口产品技术含量较低,民营企业之间、民营企业与国有外贸公司之间出口产品的差异较小,企业产品的竞争力在于低廉的价格,引起了很多贸易摩擦,造成企业外部环境严峻。据资料显示浙江省民营企业之间的产品的趋同率高达18%,地区与地区的民营企业出口商品趋同率高达43%,出口产品非常类同,造成生产同一产品的企业之间竞相压价,竞争异常激烈,以至于我国有些出口产品的利润已经非常微薄甚至没有利润,严重影响了外贸市场的拓展,也损害了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声誉。这种相互间无限止的压价竞争进而引来国外的贸易摩擦和反倾销诉讼,使得市场的巩固和发展都十分困难。
  (六)外贸人才紧缺,制约了民营企业向国外发展的实力
  民营企业缺少足够的专业外贸业务人才,而且知识产权观念淡薄。多数民营企业获得外贸经营权时间不长。2/3左右的企业获得进出口经营权的时间不超过2年,14%左右的企业不超过3年。企业里从事出口业务的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缺乏专业外贸人才。据上海市统计,目前民营企业的专职外贸人员仅为户均2.8人,另有5%的企业根本没有专业外贸人员。这些已取得自营出口经营权而缺乏专业外贸人才的企业,只能依赖外贸代理。此外,很多民营企业既不尊重别人的知识产权,也不懂得保护自己的技术专利,从而招致竞争对手的投诉或仿冒,很容易失去已占领的海外市场。
  
  二、我国民营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应采取的对策
  
  (一)政府为民营企业创造更有利的外部条件
  1、建立民营企业出口促进体系,创造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首先,应该提高出口相关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树立服务型政府的观念。其次,强化政策信息服务功能,积极开展面向企业的咨询活动。提高信息服务平台的效率,向企业提供国际市场供求信息、世界各国和各行业的贸易环境信息、国际通行产品标准和市场准入认证信息、国际货币市场趋势信息、产品预警信息等多方面服务。再次,改进出口促进的金融扶持措施,扩充和完善金融工具的服务功能,特别对中小型出口企业降低贷款和保险的准入门槛,确保民营出口企业的利益。最后,从根本上明确商会、协会的组织特征,使其能够真正履行企业代言人的职能,在制度允许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维护企业利益,增强其在出口促进方面的集群效应和服务功能。
  2、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改善民营企业的资金融通困难问题。首先,应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解决民营企业的贷款困难问题。一方面,加速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机制的转换,使其转变传统观念,以效益为导向,设定统一的贷款发放标准,改变信贷政策对民营企业的不平等倾向;另一方面,应建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允许地方性中小企业发展银行尤其是民间银行的成立和发展。其次,要加大企业的投资融资体制改革,完善融资环境。具体可采取以下解决措施:建立中小企业基金或民营企业发展基金;组建多种形式的民营企业贷款担保机构;改善投资环境以进一步吸引外资,进一步放开国际风险资本直接投资我国的民营高科技企业;发展风险投资,促进民营企业的产业化。
  (二)民营企业加强自身建设,为在国际市场上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1、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自主创新是民营企业获得产业高附加值、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由途径。自主创新是指通过企业自身的学习与研发活动,探索技术前沿,突破技术难关,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并快速使之商品化。首先,民营企业要增强创新的意识,以创新求发展。其次,采取合作创新,即和大专院校、科研部门进行密切合作,利用他们的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加速企业新产品的创新。此外,企业要增强自我创新的能力,从模仿型创新转向原始性、独创性的创新,走上独立自主的自我发展的创新道路。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确立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作用,加快建设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努力实现新技术的产业化;要发挥政府的战略导向、综合协调和服务功能,创造更好的创新环境;强有力的创新激励体系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根本性制度保障。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立以保护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激励体制框架,建立和完善创业风险投资,增强税收制度对创新的激励作用,努力吸引集聚高层次创新领军人才,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强大的动力来源。

  2、加快民营企业家的培养,注重外贸人才的引进。企业家的职能是经营和创新,而企业家才能则表现为经营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要加快企业家的培养及外贸人才的引进,做到:(1)多召开理论与实践交流座谈会,进行管理知识、市场营销知识、法律、法规等的培训,提高企业家的理论水平。(2)积极从国内外引进高素质的管理人才,不断充实企业管理队伍。(3)形成合理使用人才、留住人才的制度环境。
  3、增强品牌意识,树立以企业形象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我国民营企业的业务很多是接外单,给国际大企业做贴牌生产,长期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如果说原来相对宽松的宏观经济环境让这些代工企业还能勉强维持生计、获得微薄利润的话,那么随着人民币汇率升值、原材料成本、用工成本的升高等,特别是金融危机的冲击,单纯依赖贴牌出口的发展模式更是难以为继、风险过高,所以民营企业必须创立自主品牌,提升企业竞争力。产品是工厂生产的东西,品牌是消费者所购买的东西;产品可以被竞争者模仿,但品牌则是独一无二的;产品极易迅速过时落伍,但成功的品牌却能持久不坠。当产品开始全面过剩,同质化逐渐严重的今天,如果不走品牌化道路,都只有死路一条。所以,我国民营企业一定要通过树立正确的品牌观念,准确地进行市场定位,合理地制定品牌的目标,搞好产品的研发,把握好品牌升级的时机,从而做出属于自己的、附着企业文化的、高品质、高信誉的民族品牌,我国才能为世界市场广泛认可和接受。
  4、在当前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形势下,民营企业要有自救的信心机制。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民营企业的出口产品大量减少,企业的资金面临着严重的缩水,企业员工面临着下岗的威胁。多数企业面临的不仅仅是宏观经济环境带来的考验,同时还面临着政策因素、市场因素和自身资源能力提升不足带来的压力。面对当前的形势,企业要有自救的信心,努力恢复自己的造血机制。与其等着社会或者政府来救自己,企业不如积极开展自救。对处于内忧外患危机下的民营企业来说,应当结合自身情况,以维持生存为基本目标,慎重增加新的投入,放缓既定的投入规划,努力熬过当前的难关。
  总之,我国民营企业在目前走向国际市场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内部及外部环境问题,但是,民营企业也有他自身的优势。民营企业的所有者及管理者只有正视自身的问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同时利用政府创造的有利环境,才能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王伟.宏观调控对民营企业发展的影响及其对策[J].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2005(11).
  2、赵汴.完善我国民营企业融资环境的思考[J].工业技术经济,2008(4).
  3、郭庆.关于我国企业的国际市场经营[J].经济管理,2003(7).
  4、刘亭.新形势下浙江民营经济的新发展[J].江南论坛,2005(6).
  (作者单位:邢台学院贸易经济系。其中,张素果为副教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293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