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企业购并的动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永涛

  摘要:以收购兼并为代表的企业重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重大经济行为。文章从财务协同、降低成本、多元化经营、买便宜货、粉饰财务指标五个方面论述了企业购并的财务性动机;从经营协同、加快发展速度、谋求重组价值、代理人动机、特殊的政府动机五个方面论述了企业购并的非财务性动机。
  关键词:企业购并;财务性动机;非财务性动机
  
  企业购并,通常也被简称为M&A,即英文Merger&Acquisition(兼并与收购)的缩写,但是在经济内涵上,我们平时所说的购并并不仅仅局限于兼并和收购两种模式,它还包括联合(Consolidation,也称合并)及接管等。
  企业进行购并的动机很多,下面区分财务性动机和非财务性动机,就企业为什么进行购并予以分析。
  
  一、财务性动机
  
  谋求财务利益,是许多企业进行购并的重要的动因。根据企业具体情况的差异,具体又有不同的财务动机。
  第一,财务协同。所谓协同,也就是实现1+1>2的效益。企业购并后形成的协同效应可能因经营协同而来,也可能因财务协同而来。其中财务协同指购并双方利用其在财务资源上的互补性,实现增收或节支的效果,如有闲置现金资源的企业与有投资机会缺乏资金的企业合并,就可以实现优势互补,购并一个亏损企业可以达到避税的目的。
  第二,降低成本、节约费用。通过购并,企业可以削减一些重复的开支、裁减一些重设的机构,并可更好地实现资源互补达到节约经营费用、降低成本的目的。
  第三,多元化经营。多元化经营的目的在于分散购并的风险,风险是一个事件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购并风险是指购并的未来每股实际收益或股票市价偏离预期的可能性。企业购并的风险是由许多因素造成的,有企业内部因素,也有企业外部因素。有企业经营因素,也有企业财务因素。一般而言,由于环境和条件等情况的变化,任何购并都是有风险的。
  “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以最通俗的语言阐述了多元化经营在分散风险方面的积极意义。不同行业有不同的经济周期,且周期变动幅度也不一样,通过多元化经营可以降低企业的风险,提高企业的价值。香港和记黄埔下属的物业发展、货柜码头、零售、制造、电讯和电子商务等七大行业中,如果仅仅观察每一个行业的盈利成长率,最低的为-50%,最高的为200%,但是如果将和记黄埔七大行业的盈利成长率取平均数,则该资产组合的盈利成长率最低为-5%,最高为20%,波动幅度缩减10倍。这就是由于和记黄埔利用了不同行业之间的互补性,有效地降低了整体风险。
  但是应该再次明确的是,对于企业是否应该走多元化的发展路线中外学术界和企业界的争论至今没有停息。因为就大部分的企业案例来看,实施多元化经营的企业的效益并没有因此提高,反而有下降的趋势。在西方企业界,最近出现了与多元化相背的趋势,应该看作是对多元化的否定。另外,就股东角度来看,他们可以通过调整自己手持股票的种类实现投资组合,规避风险,这样做不但效率比较高而且交易成本也低得多。我国近阶段很多企业都提出“做大做强”的口号,但是就目前看来,企业资产规模是做大了效益却下降了。
  第四,买便宜货。对比自行投资,以购并方式实现企业扩张不但速度快,而且可能节约成本。我们可以借助托宾Q指标来说明:托宾Q=托宾Q<1,说明企业的市场价值,也就是股权加债权的价值总和小于企业资产的重置成本,这个时候自建一个同等规模的企业就不如直接购买企业来得划算。2009年股市低迷期间,沪深两市连续有多家上市公司的股价低于每股净资产,这种情况下,如果可能的话从股市上购买股票控制企业的经济性就更加突出。2000年华能国际(当时为纽约、香港两地上市)以58亿元的代价,全面收购山东华能(纽约上市),后者的资产规模达到80亿元(其中包括35亿元的现金,另每年15亿元的现金流人),收购不但帮助华能国际迅速扩大规模而且提高了效益(收购后,华能国际的每股收益从0.33元提高到0.45元)。
  第五,粉饰财务指标。购并完成后,主并公司需要编制合并报表,将被并公司的业绩、资产、负债合并反映。有的企业就希望通过购并行为进行财务报表粉饰,如甲公司和乙公司购并前的资料(见表1)。
  
  
  假设两家公司先考虑进行合并,由甲公司发行新股置换乙公司股东手持股票,调换比率根据市价确定为1:2,即l股甲公司股票换2股乙公司股票。这样,甲公司总共需要发行4000万股新股调换所有的8000万股乙公司股票,假设公司在合并后没有发生任何其他变化,那么,合并后的甲公司的合并损益数据为:税后利润14000万元,普通股数为24000万股,每股盈余(EPS)为O.58元/股。显见,甲公司购并后每股盈余0.58元高于购并前每股盈余0.50元。这种做法制造了一个假象:只是通过购并市盈率低的企业就可以达到美化每股盈余指标的目的。这种做法在西方有,在中国也十分普遍,前几年上市公司年末突击购并业绩优良的企业粉饰财务报表,达到保住配股资格或避免ST的目的。
  
  二、非财务性动机
  
  企业购并的非财务性动机很多,下面仅列举出常见的一些动机。
  第一,经营协同。经营协同的具体表现方式比较多,常见的包括:一是规模经济效益。主要出现在横向购并案中,由于同行业或相近行业企业之间的购并扩大了生产规模,因此为降低成本创造了可能。二是谋求市场垄断力。也主要出现在横向购并案中,如波音与麦道合并后,其在全球飞机市场中所占份额进一步上升。但是,单纯以谋求市场垄断力为目的的购并案一直是各国政府严格管制的重点。三是纵向一体化效益,主要出现在纵向合并案中,由于上下游的企业进行合并,以内部交易替代外部交易,可以使得企业生产流程更为流畅。四是资源互补,例如,华润万科收购案中,万科缺资金、缺乏土地储备,而华润看重万科的地产品牌及成熟的管理经验,二者的结合就很好地实现了优势互补。
  第二,加快发展速度。企业发展的主要途径包括内部扩展和外部扩张,就企业实践经验来看,外部扩张的速度要快一些,代价也比较小、风险也较小。这是因为,购并现有企业意味着可以充分利用被并企业现有的设备、技术、人才和产品市场等,一方面缩短了建设周期,另一方面降低了产品和市场的风险。
  在某些特殊行业,购并是进入市场的快捷通道。如二十世纪后期,中国政府对外资汽车厂商进入中国设厂进行限制,福特公司就通过购买江铃汽车B股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绕开限制,提前进入中国市场。近几年TCL集团频频在欧洲进行收购,一方面是为了吸收西方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和先进技术;另一方面为了可以借助购并企业原有品牌和营销渠道加快企业产品打人欧洲市场的速度。
  第三,谋求重组价值。协同价值强调的是经由购并双方在经营或财务上的融合或协作,而所谓重组价值,是来源于对被并公司原有管理政策和经营方式的转变所带来的增量价值。有的企业由于管理水平较差、或经营方式不对,造成企业经营成果达不到应有的水平,削减了公司的价值。以重组价值为目的购并完成后,主并公司通常会撤换被并公司原先的管理层,并任命新的管理层希望借提升管理职能实现提高管理效能、转变经营方式,最终提升经营业绩。
  西方学者研究结果显示,有68%的收购以“谋求重组价值”为主要动机,其中相当一部分公司在购并后旋即更换了管理层,并将非核心业务进行大刀阔斧式的剥离。在重组一段时间后,被并公司的业绩有较大幅度的改善,可见,通过重组确实实现了重组价值。
  第四,代理人动机。很多情况下,企业的购并不是由股东主动发起的,而是由主并公司的经理人代表股东策划完成的,股东在购并案中扮演着相对被动的角色。这种情况下,经理人到底是基于股东财富最大化还是经理效用最大化为决策目标就是一个很难解释得清楚的问题。就西方而言,大部分的购并案事后都被证实是失败的,这也许从一个侧面证实代理人动机确实存在。
  第五,特殊的政府动机。在中国,很多企业购并案背后都有着政府的身影,很多的购并案都深深打着行政色彩的烙印。近几年“做大做强”、“世界500强”等口号往往通过一系列的购并行为来实现,当然这并不是说购并不好,而是动机有问题,做企业应遵循市场规则办事,为了做大而做大,只能越做越差;另外有一些地方政府则要求优秀企业购并困难企业,以实现地方社会稳定的目的,这又将购并视为国有企业脱困的灵丹妙药,其后果往往是坏的没治好,好的却被拖垮了。
  
  参考文献:
  1、张金良.企业购并中的财务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9.
  2、王明夫.投资银行购并业务[M].企业管理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陕煤集团神木张家峁矿业有限公司财务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324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