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长效发展的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许大文

  摘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实现观念转变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让“农村文化进一步繁荣,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落实”,这对做好今后的农村文化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新时期下,探讨公共文化服务长效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这样,社会主义文化才能最终达到大发展、大繁荣。
  关键词: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长效发展;探究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是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要实现这一目标,构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繁荣基层文化生活是很重要的环节。因为基层农村的社会文化服务体系是全社会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国家、社会整体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而且必须健康持续繁荣地发展。基层文化行政部门和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必须以此为已任,把构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当作自己的重要职责,按照公共服务型政府和公益性机构的要求,切实转变职能,把工作的精力和重点放在构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一工程上来。近年来,各级文化部门积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积极构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繁荣基层文化生活,有效地促进了社会协调发展。
  一、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现状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日益富足,农村文化事业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呈现出了可喜的发展势头。
  (一)各级领导对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了清醒认识
  当前,各级领导尤其是乡镇基层领导对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了清醒认识,主要表现在:基层公共文化工作的组织领导机构和力度不断加强,基层节庆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二)基层文化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近几年,文化建设投入的力度不断加强,文化事业经费逐年增加,为基层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以某个地级市为例,2009年文化事业费达1.6584亿元,比2008年增加1.1346亿元,增长幅度为46%。2009年全市人均文化事业费则达到了46.9元,比2008年增长了14.82元。
  (三)基层自办文化有了很大发展
  在各地农村,人民群众自办文化悄然兴起,成为新时期农村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和国办文化的重要补充。以嘉兴市秀洲区为例,新塍镇连续12年举办新塍元宵民俗文化节,洪合以新居民为依托连续5年举办“歌舞新家乡”,王店依托名人朱彝尊和百亩梅园举办梅花节和朱彝尊文化节,油车港镇举办“麟湖之声”文化节,王江泾举办网船会文化节等等。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充实活动内涵,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的问题
  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获得大力发展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考评机制不够科学
  当前公共文化服务的考评机制中,更为关注文化设施的建设情况,具有“以物为本”的倾向,简单把基础设施完备等同于公共文化服务,简单把文化活动的大场面等同于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对公共文化服务状况的评价主要从有哪些领导参加、哪些名演员出场、经费投入多少、规模多大等形式层面的东西来评判公共文化服务的绩效。而没从公共文化服务活动本身的效果来评价,如文化设施在多大程度上能满足民众的需要、文化设施的使用率、多少民众从中受益等指标,并且缺乏行之有效的长效考评机制、反馈监控机制等配套机制。在这样的评价机制下,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重城市、轻农村,重输送、轻培育,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日益突出;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供给的形式主义作风抬头,集中性文化送下乡活动“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象更为突出,人民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以动员参与为主,主动参与的深度、广度都不够。
  (二)经费投入机制不健全
  各级政府是公共文化服务的责任主体,对公共文化服务负有保障责任。但一方面由于各级财政负担机制尚未形成,公共财政支持没有制度化、经常化:另一方面由于多元投资格局尚未形成,目前公共文化服务投入缺乏有效稳定的经费投入机制保障。一些地方的财政投入只能保证文化部门基本的人头经费,业务经费和文化设施建设经费严重不足。从经费投向来看,公共文化事业专项经费主要用在文化设施建设上,用于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人才的培养、市场的培育等经常性的经费投入较少。从经费投入的时间序列来看,每年的投入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随意性,不少区、县(市)存在公共文化事业经费时而增加时而减少、时而增幅很大时而增幅很小的现象,有相当一部分基层乡镇(街道)甚至未将公共文化活动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三)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虽然通过引进、发掘、培训等多种途径,许多地方已初步形成了一支专兼职相结合、长年活动于基层的公共文化服务队伍。以某地级市为例,近几年来开始对全市所有文化站长和社区、村落文化骨干进行免费培训,稳定基层文化工作队伍,提高文化队伍整体素质。但这支专兼职队伍组织比较散漫,人员进出变化较大。对基层文化站长和文化骨干进行免费培训尚未形成制度,随意性比较大。
  (四)公共文化活动的社会参与度还不够高
  公共文化服务的对象是人民群众,因此衡量其发展水平的一个标准是其社会参与程度的高低。但由于种种原因,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的参与度普遍还不够高,没有很好地形成服务主体与服务对象的良性互动。社会参与程度不高的原因在于:一是部分设施选址不当,作用发挥不明显;二是开放时间短、服务人群少、文化活动基地的作用未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这是目前一些文化馆站的通病;三是设施不配套,功能定位不准确;四是管理不到位;五是街道文化站、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被挤占、挪用的情况较为普遍。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活动的参与热情。
  三、解决基层文化站中存在的问题,构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长效发展的建议
  (一)健全考评机制体系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不仅是提高人民文化素质、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要的客观要求,也是搞好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基层文化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来促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长效发展。成都的金牛区就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意见、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金牛区街道综合文化站文化活动中心社区综合文化活动室管理考核办法》、《金牛区街道综合文化活动中心专职工作人员管理办法》等。这一系列政策采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的方法,大大加强了文化政策的刚性。有效解决了经费投入、人员招聘、基层文化管理难等问题,把投入机制与考核激励机制、监督管理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强势推进了基层文化建设长效发展机制的建设。
  (二)建立健全投入保障机制
  利用市场机制改革公共文化服务的资金投入和运行方式,通过完善财税政策、信贷手段、市场主体登记制度建立起多元化的社会投入机制和运行机制。可借鉴西方国家经验,引入市场经济地竞争机制,推行公共文化有限责任公司,将公共服务的非营利机构性质与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推行公共文化有限责任公司,将公共服务的非营利机构性质与市场经济的营利性商业经营制度结合,创导一种非营利组织采取营利经营服务的路子,赋予公共文化服务部门在市场经济中新的主体身份。可以有效配置资源和利用社会资源,采取公共文化有限责任公司的形式,对群众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实现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之间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加大投入力度,改革公共财政投资机制。制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低标准,保证低收入人群能够获得最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同时,要改革公共财政投资机制,从现在的经济投资型财政体制,逐步向公共服务型财政转变;从直接拨款向项目投资、购买服务方面转变,逐步提高具有激励性质的经费投入比例。探索文化项目基金管理模式,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透明度。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市场和人民群众评价为主要指标的财政投入绩效评估机制。

  (三)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
  一是加大机构落实力度,加强区、县(市)道(乡镇)和社区(村)的文化馆(站)建设,配备好专职文化干部,做到定编定岗定位。原则上每万服务人口配备1名文化干部,每个文化站至少要配备2名专职工作人员。要明确文化馆(站)公益性事业单位性质,并按相关政策落实好相应的待遇,真正做到机构落实、人员落实、待遇落实。同时,聘请文艺教师、具有文艺特长的离退休人员、民间文艺骨干等为兼职人员,丰富公共文化服务的活动。二是加大培训力度。要建立文化干部队伍培训机制。以市群艺馆、区、县(市)文化馆(站)等为依托,建立基层群众文化干部和专业人才的培训基地,对现有队伍进行定期全面培训,以提高队伍的服务意识、业务水平和创新工作能力。三是加大人员考核力度。建立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队伍目标管理责任制,建立从业人员资格制度、竞争上岗制度、继续教育制度、职称评定制度和考核评价体系。专门设置目标管理责任制考评机构,加强对目标责任制的日常和年终考评。要通过目标责任制的实施,真正做到责任明确、奖惩分明。对长期从事群众文化工作,并在一定领域取得突出成绩的人员给予特殊奖励,营造尊重人才、尊重劳动、拴心留人的良好氛围。四是加大优秀文化人才的扶持和引进,加大高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实施青年艺术人才培养的计划,符合条件的纳入优秀人才管理名录。对引进的优秀文化人才,加大在户籍、住房、技术职称评定、家属随迁等方面的政策倾斜。
  (四)多种形式,让群众动起来
  让基层群众广泛地参与到公共社会文化活动中,关键取决于其有无文化内涵――服务内容、服务质量和管理模式能否真正适应和满足当地群众需求。为此,首先可以通过建立基层文化站各门类艺术学校,吸引人气,定期推出主题月文化公益讲座,各专业定期邀请专家、学者举办公开课和讲座,开展“农民艺术节”及在节庆活动中开展“农民艺术学校汇报演出”等活动,让老百姓乐在其中。其次可以将基层文化站有效整合教育、体育、文化等方面的资源,文化站建立起了优质的服务规范,还积极引导文化站多渠道整合文化资源,并适当与市场机制结合。再次可以深入实施“文化扶助工程”,积极推进各文化艺术协会、学会、团体与文化站点建立了对口帮扶机制,使每个镇、街、村、社区都有相应的团体进行对口辅导培训。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基层文化建设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正确引导,需要有关部门的通力合作,也需要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和文化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全社会应当共同行动起来,积极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参考文献:
  1、周虎元.关于我国农村文化现状与发展建议[J].农村工作通讯,2008(23).
  2、俞红丽.浅谈原州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J].赤子,2010(2).
  3、疏仁华.论现代化过程中农村文化的建设境遇[J].农业高等教育,2006(3).
  4、成思行,邓靖.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J].半月谈,2007(22).
  5、中国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近年来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研究报告[J].中国经贸导刊,2008(7).
  (作者单位:嘉兴市群众艺术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33627.htm